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5695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的外侧周向平行排布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电机壳体的直径为145mm,每一散热翅片的厚度为2mm,相邻散热翅片之间的距离为5.5mm,每一散热翅片的顶端距离电机壳体外表面的高度为不大于3mm,所述散热翅片在、电机壳体的外侧分布包括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第二散热翅片分布区、第三散热翅片分布区和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所述电机壳体外侧设置有安装加强轴,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包含的散热翅片个数为20片。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加工条件允许和壳体强度运行的条件下,散热性能优异,在高速转速下较长时间下壳体温升值保持在55℃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风冷电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风冷电机壳体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外表面的散热翅片,风冷电机内部的热量通过散热翅片传送到外界环境中;随着驱动电机对出力密度要求的越来越高,对于电机散热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风冷电机散热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机的性能。风冷电机壳体的散热与散热结构的间距、散热片的尺寸密切相关,不仅仅需要满足常规条件下基本的散热要求,而且能够在各种恶劣工况条件下的散热需求,避免由于散热问题导致的电机烧毁的风险,例如:电机启动时或者长时间快速运转,电机的损耗较大,产生热量较多的情况。现有技术中,风冷电机壳体的散热结构形式有很多种,散热片的排列组合方式也有很多种,但是绝大多数难以保证电机在上述恶劣工况下的温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在加工条件允许和壳体强度运行的条件下,散热性能优异,在高速转速下较长时间下壳体温升值保持在55℃以下,优于现有技术中多数电机的运行工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的外侧周向平行排布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电机壳体的直径为145mm,每一所述散热翅片的厚度为2mm,相邻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的距离为5.5mm,每一所述散热翅片的顶端距离所述电机壳体外表面的高度为不大于3mm,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电机壳体的外侧分布包括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第二散热翅片分布区、第三散热翅片分布区和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相邻散热翅片分布区之间为断开设置,所述电机壳体的外侧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安装加强轴,所述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设置在相邻所述安装加强轴之间,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包含的散热翅片个数为20片,所述第二散热翅片分布区、第三散热翅片分布区和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均设置有装夹避位区。优选的,每一所述散热翅片沿着高度方向的顶端呈平面设置。优选的,每一所述散热翅片呈等高设置。优选的,所述电机壳体和所述散热翅片一体设置。优选的,所述电机壳体和所述散热翅片均采用606176铝合金材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在加工条件允许和壳体强度运行的条件下,散热性能优异,在高速转速下较长时间下壳体温升值保持在55℃以下,优于现有技术中多数电机的运行工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的示意图,用于体现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和第二散热翅片分布区;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用于体现散热翅片的结构;图3是本技术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的示意图,用于体现第三散热翅片分布区和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图4是本技术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的截面示意图,用于体现散热翅片和电机壳体的尺寸要求;表1是本技术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和现有技术中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测试条件;图5是本技术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测试结果;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电机壳体;2、散热翅片;3、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4、第二散热翅片分布区;5、第三散热翅片分布区;6、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7、安装加强轴;8、装夹避位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包括电机壳体1,电机壳体1的外侧周向设置有散热翅片2,散热翅片2之间相互平行排布。散热翅片2在电机壳体1的外侧分布包括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3、第二散热翅片分布区4、第三散热翅片分布区5和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6,相邻散热翅片分布区之间为断开设置,增加各向空气的流动性。如图1和图2所示,电机壳体1和散热翅片2之间一体设置,且电机壳体1和散热翅片2均采用606176铝合金材质,具有良好的易机加工性和高的导热率,同时兼顾优异的支撑强度。每一个散热翅片2呈等高设置,且沿着高度方向的顶端呈平面设置,此种类四边形结构设置,相比于常规的圆弧形结构,散热面积更大,散热效果更好。如图1和图4所示,电机壳体1的直径d1设置为145mm,每一个散热翅片2的厚度设置为2mm,相邻散热翅片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5.5mm,每一个散热翅片2的顶端距离电机壳体1外表面的高度为不大于3mm,即:设置散热翅片后的直径d2设置为不大于151mm,综合散热翅片的厚度、间距和壳体的宽度的最佳匹配结构,将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3包含的散热翅片个数设置为20片。如图1和图3所示,电机壳体1的外侧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安装加强轴7,能够增强电机壳体1的强度,同时便于安装。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6设置在相邻安装加强轴7之间,第二散热翅片分布区4、第三散热翅片分布区5和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6均设置有装夹避位区8,装夹规避设计。按照表1中的工况条件,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和现有技术中常用壳体散热结构(散热翅片厚度为2mm、散热翅片间距为15mm、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包含的散热翅片个数为11片)进行性能测试,即:在额定出力工况条件为11600rpm/5.8NM,运行7200s,对电机的各个部位进行温升情况测试;结果显示,现有技术中常用散热结构的铜线圈温升数值高达115℃、电机壳体的温升数值高达61℃,不能满足技术要求。表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的性能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环境温度为55℃,各个部位测得的温度曲线在长时间高速工作状态后呈稳定状态,A区曲线对应的为电机后端盖的温升状态,温度值在85~90℃之间,因此温升数值△T1为30~35℃之间;B区曲线对应的为电机壳体的温升状态,温度值在100~108℃之间,因此温升数值△T2为45~53℃之间,满足行业中壳体温升△T不高于55℃的技术要求;C区曲线对应的为机轴的温升状态,温度值在110~125℃之间,因此温升数值△T1为55~70℃之间;D区曲线对应的为磁铁芯的温升状态,温度值在125~135℃之间,因此温升数值△T1为70~80℃之间;E区曲线对应的为铜线圈的温升状态,温度值在148~158℃之间,因此温升数值△T1为93~103℃之间,电机的最大温升值明显低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常用壳体散热结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壳体(1),所述电机壳体(1)的外侧周向平行排布设置有散热翅片(2),所述电机壳体(1)的直径为145mm,每一所述散热翅片(2)的厚度为2mm,相邻所述散热翅片(2)之间的距离为5.5mm,每一所述散热翅片(2)的顶端距离所述电机壳体(1)外表面的高度为不大于3mm,所述散热翅片(2)在所述电机壳体(1)的外侧分布包括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3)、第二散热翅片分布区(4)、第三散热翅片分布区(5)和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6),相邻散热翅片分布区之间为断开设置,所述电机壳体(1)的外侧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安装加强轴(7),所述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6)设置在相邻所述安装加强轴(7)之间,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3)包含的散热翅片个数为20片,所述第二散热翅片分布区(4)、第三散热翅片分布区(5)和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6)均设置有装夹避位区(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冷电机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壳体(1),所述电机壳体(1)的外侧周向平行排布设置有散热翅片(2),所述电机壳体(1)的直径为145mm,每一所述散热翅片(2)的厚度为2mm,相邻所述散热翅片(2)之间的距离为5.5mm,每一所述散热翅片(2)的顶端距离所述电机壳体(1)外表面的高度为不大于3mm,所述散热翅片(2)在所述电机壳体(1)的外侧分布包括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3)、第二散热翅片分布区(4)、第三散热翅片分布区(5)和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6),相邻散热翅片分布区之间为断开设置,所述电机壳体(1)的外侧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安装加强轴(7),所述第四散热翅片分布区(6)设置在相邻所述安装加强轴(7)之间,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分布区(3)包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爱知高斯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