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焊接纽扣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5571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免焊接纽扣电池,包括:下壳、设置于下壳内的电芯、分别与电芯两端连接的正极耳和负极耳、盖设于下壳的上盖、设置于下壳与上盖之间的绝缘圈以及穿设于电芯的弹性柱,正极耳以及负极耳分别设置有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弹性柱由内至外推动正极耳以及负极耳分别朝向下壳及上盖移动,使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分别与下壳及上盖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免焊接纽扣电池在正、负极耳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通过弹性柱由内至外推动正极耳以及负极耳分别朝向下壳及上盖移动,使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分别与下壳与上盖形成紧密接触,有效保证正、负极耳与电池外壳之间的紧密接触,提高纽扣电池的导电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免焊接纽扣电池
本技术涉及纽扣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免焊接纽扣电池。
技术介绍
纽扣电池是一种体形较小、应用广泛的微型电池,其主要用于各类小型的电子产品中,如电子表,电子助听器,耳机等。而钮扣电池按一般采用金属类外壳,请参考图1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一种金属类外壳的纽扣电池结构,金属类外壳的纽扣电池一般采用钢壳材料的下壳和上盖制作纽扣电池的外壳,生产过程中,通过将电芯放置于下壳中,然后将从电芯两端引出正、负极耳,再将正极耳焊接至下壳、负极耳焊接至上盖,其中下壳和上盖之间设置一绝缘圈,然后进行充液并对下壳和上盖进行压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纽扣电池。上述的纽扣电池结构,装配过程非常繁琐,生产效率低,并且正、负极耳分别与上盖及下壳之间的焊点,容易在上盖和下壳进行压合过程中受力脱落,导致纽扣电池接触不良,降低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纽扣电池焊点容易脱落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不需要焊接、导电性好的免焊接纽扣电池。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免焊接纽扣电池,包括:下壳、设置于下壳内的电芯、分别与电芯两端连接的正极耳和负极耳、盖设于下壳的上盖、设置于下壳与上盖之间的绝缘圈以及穿设于电芯的弹性柱,正极耳以及负极耳分别设置有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弹性柱由内至外推动正极耳以及负极耳分别朝向下壳及上盖移动,使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分别与下壳及上盖抵接。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下壳及上盖的内壁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对应固定槽。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弹性柱采用弹簧或硅胶柱,弹性柱分别与正极耳以及负极耳抵接。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弹性柱包括:第一胶筒、第二胶筒以及缓冲弹簧,第一胶筒设置卡紧槽,第二胶筒设置有卡紧凸边,卡紧凸边滑动设置于卡紧槽内,缓冲弹簧两端分别抵接第一胶筒以及第二胶筒。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正极耳以及负极耳与电芯之间设置有隔离膜。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绝缘圈顶部设置有与下壳顶部抵接的限位凸起。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绝缘圈内壁设置第一密封齿槽,下壳外壁设置有与第一密封齿槽匹配的第一密封锯齿。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绝缘圈外壁设置有第二密封齿槽,上盖内壁设置有与第二密封齿槽匹配的第二密封锯齿。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一密封锯齿与第二密封锯齿的齿口方向相反。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盖底部设置内凹部,内凹部与下壳的间距小于绝缘圈的厚度。本技术的免焊接纽扣电池在正、负极耳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在下壳与上盖压合后,通过弹性柱由内至外推动正极耳以及负极耳分别朝向下壳及上盖移动,使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分别与下壳与上盖形成紧密接触,免除了先焊接后压合的装配过程,提高装配效率,同时有效保证正、负极耳与电池外壳之间的紧密接触,提高纽扣电池的导电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纽扣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免焊接纽扣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弹性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免焊接纽扣电池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请参考图2所示,其为本技术中免焊接纽扣电池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免焊接纽扣电池,主要包括下壳10、电芯20、正极耳30、负极耳40、上盖50、绝缘圈60以及弹性柱70。电芯20设置于下壳10内,其中电芯20中部为中空结构,例如电芯20中部设置有中空柱201,便于电芯20绕设同时保证电芯20中部中空。正极耳30和负极耳40分别与电芯20两端通过焊接进行连接,上盖50盖设于下壳10,绝缘圈60设置于下壳10与上盖50之间并用于隔离下壳10与上盖50,同时利用绝缘圈60增加下壳10与上盖50之间压合的紧密性,提高纽扣电池的可靠性。下壳10及上盖50均采用导电金属材质,下壳10及上盖50通过压合形成容置腔体,其中电芯20、正极耳30、负极耳40均位于该容置腔体内。其中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接触凸起301及第二接触凸起401,具体的,第一接触凸起301及第二接触凸起401可通过冲压设备进行预先冲压,又或者第一接触凸起301及第二接触凸起401可通过焊接方式分别设置于正极耳30、负极耳40上。弹性柱70穿设电芯20,尤其是设置于电芯20的中空结构内,当下壳10及上盖50进行压合后,弹性柱70由内至外推动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分别朝向下壳10及上盖50移动,使第一接触凸起301及第二接触凸起401分别与下壳10及上盖50紧密抵接,其中,第一接触凸起301及第二接触凸起401的厚度分别略大于正极耳30到下壳10距离及负极耳40到上盖50距离,如此一来,下壳10及上盖50进行压合后,增加第一接触凸起301及第二接触凸起401分别与下壳10及上盖50之间的接触紧密性。其中下壳10及上盖50的内壁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接触凸起301及第二接触凸起401对应固定槽,如此一来,使得第一接触凸起301及第二接触凸起401分别与下壳10及上盖50抵接后同时卡设于对应的固定槽内,对第一接触凸起301及第二接触凸起401起限位作用,从而加强第一接触凸起301及第二接触凸起401分别与下壳10及上盖5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有效保证纽扣电池的导电性能。具体应用时,请一并参考图3所示,其为为本技术中弹性柱的结构示意图,弹性柱70包括第一胶筒701、第二胶筒702以及缓冲弹簧703,其中第一胶筒701设置卡紧槽7011,第二胶筒702设置有卡紧凸边7021,卡紧凸边7021滑动设置于卡紧槽7011内,从而实现第一胶筒701与第二胶筒702之间的滑动连接,具体的,缓冲弹簧703同时设于第一胶筒701及第二胶筒702内,并且缓冲弹簧703两端分别抵接第一胶筒701及第二胶筒702,利用缓冲弹簧703使第一胶筒701及第二胶筒702存在相背的弹性作用力,实现弹性柱70的可伸缩性,从而使得弹性柱70可由内至外分别推动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分别朝向下壳10及上盖50移动,同时弹性柱70可适用不同厚度大小的纽扣电池,节约产品设计成本。当然的,弹性柱70可直接采用弹簧或硅胶柱,通过材料本身具备的弹性效果实现弹性柱70分别与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抵接且实现由内至外的推动效果,使得产品设计更加精简,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的,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与电芯20之间设置有隔离膜80,其中通过隔离膜分别隔离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避免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与电芯20之间贴合,这样能防止极耳与电芯之间短路并且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具体的,弹性柱70可通过抵接隔离膜80实现推动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进一步的,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绝缘圈60顶部设置有与下壳10顶部抵接的限位凸起601,其中限位凸起601为环状,利用限位凸起601抵接下壳10顶部,可实现绝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免焊接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设置于所述下壳内的电芯、分别与所述电芯两端连接的正极耳和负极耳、盖设于所述下壳的上盖、设置于所述下壳与上盖之间的绝缘圈以及穿设于所述电芯的弹性柱,所述正极耳以及负极耳分别设置有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所述弹性柱由内至外推动所述正极耳以及负极耳分别朝向所述下壳及上盖移动,使所述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分别与所述下壳及上盖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焊接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设置于所述下壳内的电芯、分别与所述电芯两端连接的正极耳和负极耳、盖设于所述下壳的上盖、设置于所述下壳与上盖之间的绝缘圈以及穿设于所述电芯的弹性柱,所述正极耳以及负极耳分别设置有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所述弹性柱由内至外推动所述正极耳以及负极耳分别朝向所述下壳及上盖移动,使所述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分别与所述下壳及上盖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焊接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及上盖的内壁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凸起及第二接触凸起对应固定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焊接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柱采用弹簧或硅胶柱,所述弹性柱分别与所述正极耳以及负极耳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焊接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柱包括:第一胶筒、第二胶筒以及缓冲弹簧,所述第一胶筒设置卡紧槽,所述第二胶筒设置有卡紧凸边,所述卡紧凸边滑动设置于所述卡紧槽内,所述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红霞李荣张志泽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西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