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ET不干胶标签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5474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ET不干胶标签带,涉及不干胶标签领域,其包括绕成卷状的标签带本体,标签带本体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标签单元,位于标签带本体的最内层标签单元为首张标签单元,首张标签单元呈卷状,首张标签单元沿其卷绕方向的两端设为起始端与连接端,连接端与其相邻的标签单元连接处开设有卡接缺口,卡接缺口的相对侧边一体成型有凸缘片,起始端的相对侧边设有插接缺口,凸缘片部分插入至插接缺口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持粘性能好、不易掉墨、不易破损、残留气味小的优点,同时还具有不使用辅材纸芯即可对整个不干胶标签带进行内支撑,从而达到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ET不干胶标签带
本技术涉及不干胶标签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PET不干胶标签带。
技术介绍
不干胶标签是以纸张、薄膜或其它特种材料为面料,背面涂有胶粘剂,以涂硅保护纸为底纸的复合材料,并经印刷、模切等加工后成为成品标签。不干胶标签同传统的标签相比,具有不用刷胶、不用浆糊、不用蘸水、无污染、节省贴标时间等优点,应用范围广,方便快捷。公告号为CN20459632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底纸可书写不干胶标签,包括标签纸、纸芯,所述标签纸呈带状逐层卷于所述纸芯上,所述标签纸包括基带层,所述基带层上表面两侧设置有两段硅油层,所述两段硅油层之间设置有叠加在所述基带层上表面的书写层,所述基带层下表面两侧设置有两段不干胶层,所述硅油层横截面宽度不小于所述对应侧不干胶层横截面宽度。上述技术方案存在如下问题:由于不干胶标签在作为产品出厂前通常会借助纸芯作为支撑载体,再将带状的不干胶标签带绕卷于纸芯上,以供出厂后使用。这样就会导致需要大量的辅材纸芯的使用,浪费了较多的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PET不干胶标签带,具有不使用辅材纸芯即可对整个不干胶标签带进行内支撑,从而达到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PET不干胶标签带,包括绕成卷状的标签带本体,所述标签带本体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标签单元,位于所述标签带本体的最内层标签单元为首张标签单元;所述首张标签单元呈卷状,所述首张标签单元沿其卷绕方向的两端设为起始端与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与其相邻的标签单元连接处开设有卡接缺口,所述卡接缺口的相对侧边一体成型有凸缘片,所述起始端的相对侧边设有插接缺口,所述凸缘片部分插入至插接缺口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首张标签单元卷成圆筒状后,将起始端穿过卡接缺口,卡接缺口可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止起始端回缩的作用,同时再将凸缘片插入至插接缺口内,可初步固定起始端与卡接缺口的相对位置,此时首张标签单元的圆筒状便基本定型,作为整条标签带本体最内层的纸芯,其余的标签单元则缠绕于首张标签单元上即可。由于纸芯的支撑功能可由首张标签单元替代,从而能够节约纸芯辅材的使用,节约了资源。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起始端连接有插接片,所述插接片的一端穿出卡接缺口,且穿出的部分与首张标签单元的外表面之间胶粘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插接片与首张标签单元贴合之后,卷曲后的首张标签单元不易受恢复形变的力驱使而变形,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首张标签单元作为整卷不干胶标签带内芯的支撑强度与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片的形状呈等腰梯形,所述插接片与首张标签单元连接的边为等腰梯形较长的底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穿引片设计为等腰梯形能够方便插接片插入卡接缺口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标签单元连接的边界处设置有第一虚线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虚线槽能够方便标签单元的撕取,以供正常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标签单元包括上下依次覆合设置的印刷面材层、涂底层、粘胶剂层、涂硅层和底纸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印刷面材层远离印刷面材层的侧面覆合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为纳米聚丙烯薄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纳米聚酯薄膜,其具有高的透明度、光泽度以及高的阻隔性能和耐热性能,作为不干胶标签的最外层,可以对不干胶标签起到优异的保护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层的边角处向外延伸有引导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导带能够方便将不干胶标签其他部分从底纸层上揭下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导带与保护层连接的边界处设置有第二虚线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虚线槽能够方便引导带与标签单元相互分离,从而不会妨碍标签单元的正常使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卡接缺口以及凸缘片的设置,能够使得首张标签单元自动变成卷状,并可进行自我支撑作为整卷不干胶标签带的内芯,从而节约了纸芯辅材;2.通过将插接片与首张标签单元进行胶接,可进一步增加首张标签单元作为整卷不干胶标签带内芯的支撑强度与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用于体现呈卷状的不干胶标签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中用于体现标签单元组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首张标签单元;11、起始端;111、插接缺口;12、连接端;13、卡接缺口;131、凸缘片;2、标签单元;21、保护层;22、印刷面材层;23、涂底层;24、粘胶剂层;25、涂硅层;26、底纸层;3、插接片;4、第一虚线槽;5、第二虚线槽;6、引导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PET不干胶标签带,包括呈卷状的标签带本体,该标签带本体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标签单元2,每个标签单元2之间的连接边界处均设置有方便撕取的第一虚线槽4。如图1和2所示,以卷状标签带本体最内层的标签单元2为首张标签单元1,首张标签单元1与其相邻的标签单元2连接边定义为连接端12,首张标签单元1远离连接端12的一端定义为起始端11,起始端11的相对侧边剪出插接缺口111。在起始端11处沿其长度方向延伸有插接片3,插接片3为等腰梯形,其与首张标签单元1连接的边为等腰梯形较长的底边;在首张标签单元1且靠近其连接端12处开设有卡接缺口13,卡接缺口13的相对侧壁一体成型有凸缘片131。卷曲首张标签单元1后,插接片3的一端穿出首张标签单元1上的卡接缺口13,将凸缘片131的部分穿入至对应的插接缺口111内,同时将插接片3与首张标签单元1的外表面通过不干胶粘接。此时首张标签单元1呈固定的卷状,其可作为整卷标签带本体的支撑纸芯,其余的标签单元2便可绕卷于上述形成的支撑纸芯上,以此避免了常规的辅材纸芯的使用。如图3所示,标签单元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覆合的保护层21、印刷面材层22、涂底层23、粘胶剂层24、涂硅层25和底纸层26。保护层21采用纳米聚酯薄膜,纳米聚酯薄膜具有高的透明度、光泽度以及高的阻隔性能和耐热性能,作为不干胶标签的最外层,可以起到优异的保护效果,保护层21的厚度为50-80um;印刷面材层22采用镜面铜版纸,镜面铜版纸是一种高光泽度纸,用于记录印刷图文信息,印刷面材层22的厚度为0.2-0.3mm;涂底层23采用透明定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该薄膜能够使粘胶剂和面材更紧密的结合,防止化学试剂渗透,涂底层23的厚度为70-100um;粘胶剂层24采用溶剂型可移除粘胶剂,该类粘胶剂具有黏性强,不易溢胶,耐高温等优点,而且可以完整被剥离且不会损坏被粘结表面,粘胶剂层24的厚度为60-90um;涂硅层25为硅脂层,涂硅层25的厚度为60-80um,涂抹硅脂层为确保标签与底纸能够顺利分开;底纸层26采用蒜皮纸,底纸层26的厚度为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PET不干胶标签带,包括绕成卷状的标签带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带本体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标签单元(2),位于所述标签带本体的最内层标签单元(2)为首张标签单元(1),所述首张标签单元(1)呈卷状,所述首张标签单元(1)沿其卷绕方向的两端设为起始端(11)与连接端(12),所述连接端(12)与其相邻的标签单元(2)连接处开设有卡接缺口(13),所述卡接缺口(13)的相对侧边一体成型有凸缘片(131),所述起始端(11)的相对侧边设有插接缺口(111),所述凸缘片(131)部分插入至插接缺口(111)内;/n所述标签单元(2)包括上下依次覆合设置的印刷面材层(22)、涂底层(23)、粘胶剂层(24)、涂硅层(25)和底纸层(26);/n所述起始端(11)连接有插接片(3),所述插接片(3)的一端穿出卡接缺口(13),且穿出的部分与首张标签单元(1)的外表面之间胶粘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ET不干胶标签带,包括绕成卷状的标签带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带本体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标签单元(2),位于所述标签带本体的最内层标签单元(2)为首张标签单元(1),所述首张标签单元(1)呈卷状,所述首张标签单元(1)沿其卷绕方向的两端设为起始端(11)与连接端(12),所述连接端(12)与其相邻的标签单元(2)连接处开设有卡接缺口(13),所述卡接缺口(13)的相对侧边一体成型有凸缘片(131),所述起始端(11)的相对侧边设有插接缺口(111),所述凸缘片(131)部分插入至插接缺口(111)内;
所述标签单元(2)包括上下依次覆合设置的印刷面材层(22)、涂底层(23)、粘胶剂层(24)、涂硅层(25)和底纸层(26);
所述起始端(11)连接有插接片(3),所述插接片(3)的一端穿出卡接缺口(13),且穿出的部分与首张标签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冬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富士达印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