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5045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室外换热器,室内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空调器还包括:排出管,低压吸入管,液侧配管,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室内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和用于将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和从排出管分岔出的分岔管;空调器还包括联通管,联通管的一端与高低压配管连通,另一端与气侧配管连通,或者与低压吸入管连通;三通阀,三通阀的三个端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分岔管以及联通管连通,以使高低压配管与联通管导通或者与分岔管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天气的复杂性,人们有时需要冷量来降温,有时需要热量来取暖,有时需要在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除湿。然而,传统的空调器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风道系统,旨在提高空调器的适应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内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液侧配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低压吸入管的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和用于将所述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和从所述排出管分岔出的分岔管,所述高低压配管将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分岔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联通管,所述联通管的一端与所述高低压配管连通,另一端与气侧配管连通,或者与低压吸入管连通;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端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分岔管以及联通管连通,以使高低压配管与联通管导通或者与分岔管导通。可选地,所述室外单元还包括第一切换器,该第一切换器能在第一切换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一切换器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器使所述液侧配管与所述吸入管连通并使所述气侧配管与所述排出管连通,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器使所述液侧配管与所述排出管连通并使所述气侧配管与所述吸入管连通。可选地,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进风侧、出风侧以及连通所述进风侧和出风侧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第一过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风侧连通;以及,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对应所述第一过风通道设置,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临近设置,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开设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共用侧壁上;所述第一风门对应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设置,且与共用侧壁或者第二换热器转动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内设置有可以打开和封闭第二风道的第二风门,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与第二风道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二风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转动连接,或者与对应第一换热器的共用侧壁转动连接,其中,共用侧壁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共用风道侧壁。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的第一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打开第二风道的第一位置,以使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相互隔离;和/或,所述第一风门具有打开第一过风通道并关闭第一风道的第二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位置,以使气流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或者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一风门具有打开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并遮盖所述第二换热器进风侧或出风侧的第三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遮盖第一换热器进风侧或出风侧的第三位置,以减少换热器与气流的换热。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出风装置,所述出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出风侧,所述出风装置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风门组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和/或,第二风门组件,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二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和/或,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风门组件,第三风门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以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可选地,所述进风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共用风道,所述共用风道内设置有风机,所述共用风道具有空气入口。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闪蒸器,所述闪蒸器设置于室外侧节流装置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之间的高低压配管上,所述闪蒸器的冷媒入口和一个冷媒出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连通,闪蒸器的另一个冷媒出口通过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经济器,所述经济器设置于室外侧节流装置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之间的高低压配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冷媒入口和一个冷媒出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连通;经济器的另一个冷媒入口通过取液管与高低压配管连通,经济器的另一个冷媒出口通过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导通管,所述导通管与所述经济器或者闪蒸器并联设置于所述高低压配管上,所述导通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可选地,所述闪蒸器或者经济器与第二交叉点之间设置有第四控制阀,第二交叉点为导通管靠近室外侧节流装置的一端与高低压配管的连接处。可选地,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本技术技术方案,所述高低压配管分别与分岔管和联通管连通,其中,联通管与低压吸入管或者气侧配管连通,通过三通阀来实现高低压配管与分岔管的导通,或者高低压配管与联通管的导通;由一个三通阀来实现通断的控制,相较于设置多个二通阀来说,结构更加简单,由于控制由同一个阀体来实现,使得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风道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侧视图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空调器一实施例的冷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制冷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制热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一换热器制冷,第二换热器制热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第一风门位于A1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1工位,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制热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一风门位于A1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1工位,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制冷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第一风门位于A2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2工位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第一风门位于A1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1工位,第一换热器制冷,第二换热器制热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第一风门位于A3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3工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内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n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液侧配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低压吸入管的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n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和用于将所述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n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和从所述排出管分岔出的分岔管,所述高低压配管将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分岔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n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联通管,所述联通管的一端与所述高低压配管连通,另一端与气侧配管连通,或者与低压吸入管连通;/n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端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分岔管以及联通管连通,以使高低压配管与联通管导通或者与分岔管导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内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液侧配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低压吸入管的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和用于将所述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和从所述排出管分岔出的分岔管,所述高低压配管将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分岔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联通管,所述联通管的一端与所述高低压配管连通,另一端与气侧配管连通,或者与低压吸入管连通;
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端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分岔管以及联通管连通,以使高低压配管与联通管导通或者与分岔管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还包括第一切换器,该第一切换器能在第一切换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一切换器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器使所述液侧配管与所述吸入管连通并使所述气侧配管与所述排出管连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器使所述液侧配管与所述排出管连通并使所述气侧配管与所述吸入管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进风侧、出风侧以及连通所述进风侧和出风侧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
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第一过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风侧连通;以及,
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对应所述第一过风通道设置,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过风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临近设置,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开设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共用侧壁上;
所述第一风门对应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设置,且与共用侧壁或者第二换热器转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内设置有可以打开和封闭第二风道的第二风门,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与第二风道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二风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转动连接,或者与对应第一换热器的共用侧壁转动连接,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顺全陶骙雷俊杰黄志刚陈磊廖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