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水排放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14322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尾水排放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涉及污水处理的排放技术领域。尾水排放系统包括第一隔离部、尾水提升泵和单向导通装置,第一隔离部用于将第一隔离部的上游侧水体与第一隔离部的下游侧的受纳水体隔离,尾水提升泵和单向导通装置并联地安装在第一隔离部上,尾水提升泵用于将尾水由第一隔离部的上游侧向第一隔离部的下游侧输送,单向导通装置只能允许尾水从第一隔离部的上游侧流向第一隔离部的下游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排水时能耗高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水排放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排放
,尤其是涉及尾水排放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的尾水很多情况下均需要排入附近水体,为了保证受纳水体水位高于污水处理厂最末端构筑物水位,处理后的尾水能正常排放,通常需设置尾水提升装置。尾水提升装置一般包括进水管、提升泵、出水管、阀门等部分,目前常用的提升泵有潜污泵、离心泵等等。要保证尾水顺利排放至水体,计算提升泵扬程的时候要考虑最末端构筑物的最低水位与受纳水体的最高水位差、水泵及管路的水头损失和一定的安全水头,设计扬程往往高于实际运行的扬程,且在进出水管路较长的情况下,导致电耗增加。同时,提升泵前后管路上设置有伸缩器、止回阀、电动蝶阀或手动蝶阀,系统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水排放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排水时能耗高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尾水排放系统,包括第一隔离部、尾水提升泵和单向导通装置,第一隔离部用于将第一隔离部的上游侧水体与第一隔离部的下游侧的受纳水体隔离,尾水提升泵和单向导通装置并联地安装在第一隔离部上,尾水提升泵用于将尾水由第一隔离部的上游侧向第一隔离部的下游侧输送,单向导通装置只能允许尾水从第一隔离部的上游侧流向第一隔离部的下游侧。本技术提供的尾水排放系统,通过在第一隔离部上设置单向导通装置和尾水提升泵,可以在第一隔离部的上游侧水体水位高于下游侧的受纳水体的水位时,直接利用单向导通装置实现尾水的流出;当下游侧的受纳水体的水位高于上游侧的水体的水位,利用尾水提升泵来实现尾水的排放。本申请的方案,通过尾水提升泵、单向导通装置的简洁组合,实现污水厂尾水可在重力自流排放和提升排放两种方式之间进行自由切换,系统管路少,无止回阀、蝶阀及其它管件,运行能耗低。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尾水提升泵的出口处还连接有提升管,提升管的出口高于受纳水体的液位。通过设置提升管,可以增加尾水提升泵的最终出水高度,当尾水提升泵不开启的时候,即使受纳水体高度升高,只要未超过提升管的出口高度,就可以防止受纳水体倒灌到提升管中,进而倒灌到尾水提升泵或第一隔离部内。同时,增加尾水提升泵的最终出水高度,可使尾水能够克服出水管水头损失,顺利排入受纳水体。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提升管包括立管段和连通管段,立管段的出口为提升管的出口,连通管段穿过第一隔离部。通过设置保持竖直状态的立管段,可以增加提升管的出口高度,避免受纳水体倒灌。而且,将立管段的出口设为提升管的出口,可以减少提升管的长度,降低水流在提升管中的流动阻力,从而降低了对提升泵的功率要求。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尾水提升泵为穿墙泵。通过选择尾水提升泵为穿墙泵,穿墙泵的扬程低,流量大,尤其适用于无需伸缩器、止回阀、电动蝶阀或手动蝶阀等容易增加流水阻力的环境中,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单向导通装置为拍门,拍门的出口端设置在第一隔离部的下游侧。拍门可以在一侧水压大于另一侧的情况下自行打开,相反的情况下自行关闭,无需专门设置监控系统或人员依两侧水压高低不同,即两侧水位高低不同而另行控制,成本低,可靠性高。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隔离部的上游侧还设置有第二隔离部,第二隔离部上形成有进水部,第二隔离部与第一隔离部共同围成进水池,尾水提升泵的进水口和单向导通装置的进口端均位于进水池中。通过设置进水池,可以减弱上游进水端的水流突然增大所产生的进水水压的骤变,进而提高尾水提升泵的工作稳定性。同时,当上游的水池产生波浪时,也可以避免波浪对尾水提升泵的冲击,从而延长了尾水提升泵的使用寿命。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水部为设置于第二隔离部的进水管。通过将进水管设在第二隔离部,可以直接引入上游侧的水体本身,避免水表面的漂浮物进入到进水池中,从而延长了尾水提升泵的使用寿命。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隔离部的下游侧还设有第三隔离部,第三隔离部上形成有出水部,第三隔离部与第一隔离部共同围成出水池,尾水提升泵的出水口和单向导通装置的出口端均位于出水池中。通过设置出水池,可以将下游侧的受纳水体与尾水提升泵和单向导通装置初步地隔离,提高了尾水提升泵和单向导通装置的下游侧的水体的稳定性,特别是可以防止下游的水体波动,而带来单向导通装置的意外打开,避免了受纳水体的倒灌。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出水部为设置在第三隔离部上的出水管。通过设置出水管,可以直接将水体从出水池排出到受纳水体中,避免受纳水体的表面的漂浮物进入到进水池中,堵塞尾水提升泵和单向导通装置。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的尾水排放系统。由于第二方面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了上述任一的尾水排放系统,所以也具有了上述的尾水排放系统的相应优点,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尾水排放系统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尾水排放系统在经过尾水提升泵处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尾水排放系统在经过单向导通装置处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尾水排放系统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尾水排放系统在经过尾水提升泵处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尾水排放系统在经过单向导通装置处的剖视图。图标:11-进水管;12-第二隔离部;21-进水池;22-出水池;23-第一隔离部;31-第三隔离部;32-出水管;41-尾水提升泵;42-立管段;43-连通管段;44-拍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离部(23)、尾水提升泵(41)和单向导通装置,所述第一隔离部(23)用于将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上游侧水体与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下游侧的受纳水体隔离,所述尾水提升泵(41)和所述单向导通装置并联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离部(23)上,所述尾水提升泵(41)用于将尾水由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上游侧向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下游侧输送,所述单向导通装置只能允许所述尾水从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上游侧流向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下游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离部(23)、尾水提升泵(41)和单向导通装置,所述第一隔离部(23)用于将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上游侧水体与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下游侧的受纳水体隔离,所述尾水提升泵(41)和所述单向导通装置并联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离部(23)上,所述尾水提升泵(41)用于将尾水由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上游侧向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下游侧输送,所述单向导通装置只能允许所述尾水从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上游侧流向所述第一隔离部(23)的下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提升泵(41)的出口处还连接有提升管,所述提升管的出口高于所述受纳水体的液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管包括立管段(42)和连通管段(43),所述立管段(42)的出口为所述提升管的出口,所述连通管段(43)穿过第一隔离部(2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提升泵(41)为穿墙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通装置为拍门(44),所述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涛崔鹏龚浩龚燕芳吴朝阳高智荣张春杰潘彦羽蒲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