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3844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属于注塑模领域。它包括定模板和动模板,所述的定模板靠近动模板的端面内设有用于成形盆底内表面的内盆底成形面,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凹陷于定模板内,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靠近动模板的一侧连接有用于成形盆沿内表面的内盆沿成形面。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合模时,两个阻断面贴合在一起,并在该阻断面的作用下使内盆底成形面和内盆沿成形面相互独立且不连通,且针阀式热流道板单独与内盆底成形面和内盆沿成形面连通,在注塑成型时,内盆底成形面和内盆沿成形面内的注塑液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从而可以一次成型盆沿和盆底两个塑件,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塑件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
本技术属于注塑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折叠浴盆分为盆沿和盆底两部分,由于二次成型对盆沿和盆底尺寸要求较高,若一个模具中设有两个成形腔,由于用于成形盆沿和盆底的两个成形腔的体积不同,而现有的模具的打胶口同时与盆沿和盆底的两个成形腔连通,在注塑过程中,注塑液不能根据两个成形腔体积大小分散注塑液,影响产品质量。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二次成型注塑模具[专利申请号:CN201820431363.4],它包括定模、动模、左滑块、右滑块;所述的定模与动模相对,在定模与动模之间设有型腔;所述的动模的中心处设有用于套置嵌件的凸柱,在动模的顶面设有滑槽;所述的左滑块与右滑块相对设置且皆滑接在动模的滑槽内,左滑块的内端面与右滑块的内端面抵靠在一起,在左滑块与右滑块的抵靠面上具有一个让第一次成型件套入的槽孔。由于本技术的动模上设有用于套置第一次成型件的凸柱,第一次成型件可牢固的固定在动模的凸柱上,第一次成型件固定十分牢固;所述的左滑块与右滑块合模滑接在动模的滑槽内,可进行开模和合模,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但该模具的打胶口与两个成型腔之间相互连接,当两个成形腔体积不一样时,易使其中一个成形腔内形成气泡或空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和动模板,所述的定模板靠近动模板的端面内设有用于成形盆底内表面的内盆底成形面,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凹陷于定模板内,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靠近动模板的一侧连接有用于成形盆沿内表面的内盆沿成形面,所述的定模板内设有与注塑机连通的针阀式热流道板,内盆底成形面和内盆沿成形面各自独立的与针阀式热流道板连通。在上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中,所述的动模板上设有与内盆底成形面和内盆沿成形面一一对应的外盆底成形面和外盆沿成形面,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和内盆沿成形面之间以及外盆底成形面和外盆沿成形面之间均设有一个阻断面,在合模时,两个阻断面贴合在一起。在上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中,所述的内盆沿成形面包括一圈围绕在内盆沿成形面侧壁顶部上的端壁成形圈,所述的端壁成形圈靠近动模板的端面上设有两条弯弧凹槽。在上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中,所述的两条弯弧凹槽沿着端壁成形圈的中心线对称,两条弯弧凹槽相互靠近的端部之间设有设置在端壁成形圈上的皂槽,所述的皂槽位于端壁成形圈的中心线上。在上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中,所述的端壁成形圈上还设有若干个卡扣孔,每个卡扣孔上设有三条卡边槽。在上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中,若干个卡扣孔沿着端壁成形圈呈等间距放置,所述的卡边槽横截面的长度从靠近动模板的端部向另一端逐渐变短。在上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中,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底部的两端各设有一条长放置槽,所述的长放置槽沿着内盆底成形面侧壁放置在内盆底成形面底部切成弧形。在上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中,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底部的两侧还设有若干条短放置槽,内盆底成形面两侧的短放置槽一一对应。在上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中,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底部还设有用于放水的堵塞孔,所述的堵塞孔呈阶梯状,所述的堵塞孔靠近动模板的端部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堵塞孔远离动模板的端部横截面面积。在上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中,所述的针阀式热流道板连接有若干个打胶管,其中几根打胶管与内盆底成形面的底部连通,剩余的打胶管与端壁成形圈连通。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合模时,两个阻断面贴合在一起,并在该阻断面的作用下使内盆底成形面和内盆沿成形面相互独立且不连通,且针阀式热流道板单独与内盆底成形面和内盆沿成形面连通,在注塑成型时,内盆底成形面和内盆沿成形面内的注塑液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从而可以一次成型盆沿和盆底两个塑件,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塑件的合格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定模板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图3是动模板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图4是针阀式热流道板与打胶管的连接示意图。图中:定模板10、动模板11、内盆底成形面12、内盆沿成形面13、针阀式热流道板14、外盆底成形面15、外盆沿成形面16、阻断面17、端壁成形圈18、弯弧凹槽19、皂槽20、卡扣孔21、卡边槽22、长放置槽23、短放置槽24、堵塞孔26、打胶管2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结合图1和图4所示,一种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10和动模板11,所述的定模板10靠近动模板11的端面内设有用于成形盆底内表面的内盆底成形面12,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12凹陷于定模板10内,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12靠近动模板11的一侧连接有用于成形盆沿内表面的内盆沿成形面13,所述的定模板10内设有与注塑机连通的针阀式热流道板14,内盆底成形面12和内盆沿成形面13各自独立的与针阀式热流道板14连通。在本技术中,一个模具中设有内盆底成形面12和内盆沿成形面13两个成形面,且注塑机通过针阀式热流道板14来连接内盆底成形面12和内盆沿成形面13,在注塑过程中,可以人为控制针阀式热流道板14来控制注入内盆底成形面12和内盆沿成形面13的注塑液的多少,以及能够人为控制浇口开关时间,从而可以一次成型盆沿和盆底两个塑件,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塑件的合格率。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的动模板11上设有与内盆底成形面12和内盆沿成形面13一一对应的外盆底成形面15和外盆沿成形面16,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12和内盆沿成形面13之间以及外盆底成形面15和外盆沿成形面16之间均设有一个阻断面17,在合模时,两个阻断面17贴合在一起。在合模时,外盆底成形面15和内盆底成形面12组成盆底成型腔,外盆沿成形面16和内盆沿成形面13组成盆沿成型腔,此时,两个阻断面17贴合在一起并将盆底成型腔与盆沿成型腔分割开,使盆底成型腔与盆沿成型腔相互独立不连通,在注塑过程中,通过针阀式热流道板14直接控制注塑液注入盆底成型腔与盆沿成型腔内的量以及开关时间,使盆底与盆沿两个塑件互不干涉,提高塑件质量。如图2所示,所述的内盆沿成形面13包括一圈围绕在内盆沿成形面13侧壁顶部上的端壁成形圈18,所述的端壁成形圈18靠近动模板11的端面上设有两条弯弧凹槽19。在注塑成型时,注塑液注入端壁成形圈18上,并在外盆沿成形面16的配合下形成盆沿塑件端壁上的翻边,注塑液注入两条弯弧凹槽19上并在外盆沿成形面16的配合下使得盆沿塑件端壁上的翻边具有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10)和动模板(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模板(10)靠近动模板(11)的端面内设有用于成形盆底内表面的内盆底成形面(12),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12)凹陷于定模板(10)内,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12)靠近动模板(11)的一侧连接有用于成形盆沿内表面的内盆沿成形面(13),所述的定模板(10)内设有与注塑机连通的针阀式热流道板(14),内盆底成形面(12)和内盆沿成形面(13)各自独立的与针阀式热流道板(14)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10)和动模板(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模板(10)靠近动模板(11)的端面内设有用于成形盆底内表面的内盆底成形面(12),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12)凹陷于定模板(10)内,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12)靠近动模板(11)的一侧连接有用于成形盆沿内表面的内盆沿成形面(13),所述的定模板(10)内设有与注塑机连通的针阀式热流道板(14),内盆底成形面(12)和内盆沿成形面(13)各自独立的与针阀式热流道板(1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模板(11)上设有与内盆底成形面(12)和内盆沿成形面(13)一一对应的外盆底成形面(15)和外盆沿成形面(16),所述的内盆底成形面(12)和内盆沿成形面(13)之间以及外盆底成形面(15)和外盆沿成形面(16)之间均设有一个阻断面(17),在合模时,两个阻断面(17)贴合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盆沿成形面(13)包括一圈围绕在内盆沿成形面(13)侧壁顶部上的端壁成形圈(18),所述的端壁成形圈(18)靠近动模板(11)的端面上设有两条弯弧凹槽(1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针阀式热流道结构的折叠盆精密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条弯弧凹槽(19)沿着端壁成形圈(18)的中心线对称,两条弯弧凹槽(19)相互靠近的端部之间设有设置在端壁成形圈(18)上的皂槽(20),所述的皂槽(20)位于端壁成形圈(18)的中心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勇陈桂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贝莱氏婴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