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3038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及装置,包括控制装置、两个能够对滑块进行限位的限位装置及健脑机构;健脑机构包括头托、头托升降机构、连杆、颈枕及能够对颈枕进行定位的颈枕支架;头托一端与连杆铰接,头托另一端与颈枕支架铰接,连杆远离头托的端部与头托升降机构的输出端铰接,颈枕设置在颈枕支架上端,头托设置在颈枕正后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及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健脑装置不能够有效的促进脑脊液的循环与交换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及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及装置。
技术介绍
脑健康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所有的脑病以及神经系统引起的一些亚健康状态都属于脑健康的范畴。如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仅是中老年人,还有年轻人长期因为用脑过度或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最终可能导致痴呆或阿尔兹海默症。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淀粉样蛋白酶Aβ是脑衰老的主要毒蛋白,正常年轻的大脑组织同样会产生Aβ蛋白。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Aβ的水平与脑脊液的分布和状态有着直接关联。大脑中海马区域侧脑室的脑脊液与小脑区域第四脑室的脑脊液中的一些不明成分使这个两个区域的神经元中的Aβ水平产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病理变化。而用第四脑室的脑脊液直接给予侧脑室注射,能够降低该区域神经元内的Aβ水平,改善病变。使得第四脑室和侧脑室的相对位置得到物理性的改变,能过促进该区域脑脊液的交换,从而促进降解Aβ蛋白,减少海马区域神经元内Aβ的水平,改善老年痴呆的表型、有效降低脑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健脑装置一般都为按摩和振动等方式进行的,常常给使用者一种不适感,却没能有效的促进脑脊液的循环与交换,也不能确实地感受到一定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及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健脑装置不能够有效的促进脑脊液的循环与交换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包括头托、头托升降机构、连杆、颈枕及能够对颈枕进行定位的颈枕支架;所述头托一端与所述连杆铰接,所述头托另一端与所述颈枕支架铰接,所述连杆远离所述头托的端部与所述头托升降机构的输出端铰接,所述颈枕设置在所述颈枕支架上端,所述头托设置在所述颈枕正后方。进一步的,所述头托升降机构包括第一电动推杆、滑块、导轨及能够对滑块限位的盖板;所述第一电动推杆输出端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所述滑块与所述连杆铰接,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滑轨顶端。进一步的,所述头托升降机构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导轨长度,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导轨并列设置,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导轨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头托升降机构还包括两个防护板,两个所述防护板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柱左右两侧,两个所述防护板均与所述支撑柱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颈枕支架包括U形支架及两个旋转支撑块,所述U形支架的左端部及U形支架的右端部均对应连接一个所述旋转支撑块,所述头托左侧端部与一个所述旋转支撑块铰接,所述头托右侧端部与另一个所述旋转支撑块铰接;所述头托的转动幅度为-40°~30°;所述头托往复一次的时间为4s~60s。进一步的,所述颈枕支架还包括U形连接板及推杆固定架,所述U形连接板开口侧与所述U形支架固接,所述U形连接板远离所述U形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推杆固定架固接,所述头托设置在所述U形连接板内侧;所述推杆固定架后方设有第一推杆安装板,所述第一电动推杆固定端与所述第一推杆安装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推杆固定架前方设有第二推杆安装板,所述健脑机构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二电动推杆及第三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固定端与所述U形支架下端面连接,所述第三电动推杆固定端与所述第二推杆安装板连接。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装置,包括控制装置、两个能够对滑块进行限位的限位装置及上述的健脑机构;一个所述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滑块滑动行程的顶端,另一个所述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滑块滑动行程的底端;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第三电动推杆及两个所述限位装置均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固定螺栓、固定底座及行程限位开关,所述固定螺栓与所述固定底座后端面螺纹连接,所述行程限位开关设置在所述固定底座朝向所述滑块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健脑装置还包括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第三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第三外壳依次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及第三电动推杆外部,所述第一外壳后方设有长条孔,所述长条孔的中心线与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长条孔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最大行程长度,所述固定螺栓能够在长条孔内部滑动,所述固定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侧,所述固定螺栓的旋拧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外侧。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及装置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及装置,本方案能够实现头托及颈枕整体高度的任意调整,进而能够适应于各种高度情况,通过两个限位装置对滑块行程的限位,进而实现能够控制头托的旋转幅度,如此本方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能够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装置,当人处于辅助仰卧状态时,人的头部以颈椎为轴进行上下往复运动,能够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因此具有改善脑疲劳、延缓脑衰老和改善老年痴呆表型的作用,同时可放松颈部多个肌群,缓解颈椎疲劳与不适感。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中的头托升降机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装置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1-颈枕;102-U形支架;103-旋转支撑块;104-U形连接板;105-推杆固定架;201-头托;202-连杆;301-第一电动推杆;302-第二电动推杆;303-第三电动推杆;401-导轨;402-支撑柱;403-滑块;501-固定螺栓;502-固定底座;503-行程限位开关;601-第一外壳;602-第二外壳;603-第三外壳。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头托(201)、头托升降机构、连杆(202)、颈枕(101)及能够对颈枕(101)进行定位的颈枕支架;/n所述头托(201)一端与所述连杆(202)铰接,所述头托(201)另一端与所述颈枕支架铰接,所述连杆(202)远离所述头托(201)的端部与所述头托升降机构的输出端铰接,所述颈枕(101)设置在所述颈枕支架上端,所述头托(201)设置在所述颈枕(101)正后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头托(201)、头托升降机构、连杆(202)、颈枕(101)及能够对颈枕(101)进行定位的颈枕支架;
所述头托(201)一端与所述连杆(202)铰接,所述头托(201)另一端与所述颈枕支架铰接,所述连杆(202)远离所述头托(201)的端部与所述头托升降机构的输出端铰接,所述颈枕(101)设置在所述颈枕支架上端,所述头托(201)设置在所述颈枕(101)正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托升降机构包括第一电动推杆(301)、滑块(403)、导轨(401)及能够对滑块(403)限位的盖板;
所述第一电动推杆(301)输出端与所述滑块(403)连接,所述滑块(403)滑动设置在所述导轨(401)上,所述滑块(403)与所述连杆(202)铰接,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滑轨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托升降机构还包括支撑柱(402),所述支撑柱(402)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导轨(401)长度,所述支撑柱(402)与所述导轨(401)并列设置,所述支撑柱(402)与所述导轨(401)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托升降机构还包括两个防护板,两个所述防护板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柱(402)左右两侧,两个所述防护板均与所述支撑柱(402)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枕支架包括U形支架(102)及两个旋转支撑块(103),所述U形支架(102)的左端部及U形支架(102)的右端部均对应连接一个所述旋转支撑块(103),所述头托(201)左侧端部与一个所述旋转支撑块(103)铰接,所述头托(201)右侧端部与另一个所述旋转支撑块(103)铰接;
所述头托(201)的转动幅度为-40°~30°;
所述头托(201)往复一次的时间为4s~60s。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促进脑脊液循环与交换的健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枕支架还包括U形连接板(104)及推杆固定架(105),所述U形连接板(104)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梓慕王人禾武贵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安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