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2792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57
提供一种接合型半导体发光元件,该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光功率以及正向电压的经时变化少,可靠性优异,并且中心发射波长为1000~2200nm。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半导体发光元件(100)具有:导电性支承基板(80);金属层(60),其设于导电性支承基板(10)上且包含反射金属;半导体层叠体(30),其设于金属反射层(60)上,是将至少含有In和P的InGaAsP系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多层层叠而成的;n型InGaAs接触层(20A),其设于半导体层叠体(30)上;以及n侧电极(93),其设于n型InGaAs接触层(20A)上,其中,从半导体层叠体(30)发射的光的中心发射波长为1000~2200n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光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中心发射波长为1000~2200nm的接合型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以波长750nm以上的红外区域为发射波长的红外发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并且广泛用于传感器、气体分析、监视摄像机等用途。在将这种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中心发射波长设为1000nm~2200nm的近红外区域的情况下,通常使用含有In和P的InGaAsP系III-V族半导体作为发光层。在现有技术中,在使InP层等InGaAsP系III-V族半导体层外延生长的情况下,为了使生长用基板与含有In和P的InGaAsP系III-V族半导体层晶格匹配,InP基板被用作生长用基板。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InGaAsP-InP系半导体发光元件,其在n型InP基板上依次设有活性层、p型包层、p型InGaAs层、p型InGaAsP欧姆接触层。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12531号公报<br>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n导电性支承基板;/n金属层,其设于该导电性支承基板上且包含反射金属;/n半导体层叠体,其设于该金属层上,是将至少含有In和P的InGaAsP系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多层层叠而成的;/nn型InGaAs接触层,其设于所述半导体层叠体上;以及,/nn侧电极,其设于该n型InGaAs接触层上,/n其中,从所述半导体层叠体发射的光的中心发射波长为1000~2200nm。/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222 JP 2017-2465941.一种半导体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导电性支承基板;
金属层,其设于该导电性支承基板上且包含反射金属;
半导体层叠体,其设于该金属层上,是将至少含有In和P的InGaAsP系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多层层叠而成的;
n型InGaAs接触层,其设于所述半导体层叠体上;以及,
n侧电极,其设于该n型InGaAs接触层上,
其中,从所述半导体层叠体发射的光的中心发射波长为1000~220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其中,所述n型InGaAs接触层的In组成比为0.47以上且0.6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其中,所述n侧电极含有Au以及Ge,或者含有Ti、Pt以及Au。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半导体层叠体从所述金属层侧起依次包含p型包层、活性层以及n型包层。


5.一种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工序,在n型InP生长用基板上形成具备n侧电极形成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淳平生田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同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