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纺面料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970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纺面料及其应用,该混纺面料由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织造而成;混纺纱由腈氯纶纤维和涤纶短纤维混纺而成;其中,所述混纺纱和所述涤纶长丝的重量比为60~99:1~40;所述腈氯纶纤维和所述涤纶短纤维的重量比为55~90:10~45。该混纺面料兼具较高的强度和优异的阻燃性能。该混纺面料可用作防毒衣的外层面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纺面料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面料,尤其涉及一种混纺面料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当今社会生活,由各种面料制成的纺织品随处可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面料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美观,更多的是对面料的内在质量的要求。因此,面料的功能性、舒适性等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混纺面料一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纱线混纺而成,因而具有独特的优点。为了获得性能优异的面料,混纺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一方面,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混纺纱与长丝交织形成的面料的报道。例如,CN110387626A公开了一种凉感牛仔织物,经纱原料为棉和/或氨纶混纺纱,纬纱原料为的改性聚乙烯纤维。CN110117865A公开了一种面料,由混纺纱A和阻燃长丝B织造而成;所述混纺纱A由阻燃粘胶短纤维、芳纶短纤维、锦纶短纤维和导电短纤维混纺而成;所述阻燃长丝B为芳纶长丝。CN105926118A和CN205803704U公开了中空远红外涤棉混纺面料,由经纱和纬纱相互交织而成,所述的经纱和纬纱为平纹组织结构,所述的经纱采用75D普通涤纶长丝,所述的纬纱采用40S中空远红外涤棉混纺纱。CN205295610U公开了一种光亮大提花床品面料,由经纱和纬纱按大提花组织织造而成,所述经纱采用异形截面涤纶长丝,纬纱采用天丝与棉的混纺纱。CN205046272U公开了一种立体浮雕大提花面料,由经纱和纬纱按照大提花工艺交织而成,所述经纱是50D有光涤纶长丝,纬纱是棉型短纤维;所述的棉型短纤维是细度60s的棉和天丝的混纺纱线。CN103147208A公开了一种汉麻大提花面料,经线为汉麻混纺,纬线为人造丝或涤纶长丝。CN102560844A公开了一种含罗布麻纤维的混纺针织面料,包括罗布麻纤维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纤维。CN201817641U公开了一种涤纶长丝纤维和全棉纱线或涤棉纱线交织的家纺面料,经线为涤纶长丝纤维,纬线为全棉纱线或涤棉纱线。CN101338470A公开了一种微弹记忆面料,经纱为PTT记忆长丝或PET/144F细旦长丝,纬线为PTT/PET复合混纺或PBT弹力丝。CN1723306A公开了一种纺织织物,由短纤纱和复丝纱形成,所述短纤纱包括第一短纤维,选自芳族聚酰胺或聚苯并咪唑或PBO或密胺甲醛,和第二短纤维,选自芳族聚酰胺聚合物;所述复丝纱包括芳族聚酰胺长丝。JP2010024558公开了一种高密度织物,经纱为热塑性纤维素长丝与聚酯长丝复合丝,纬纱为聚酯长丝。JP2015098656公开了一种功能性织物,经纱为合成纤维长丝,纬纱为棉纤维与高强度高弹性功能性纤维的混纺纱。JPH08232173公开了一种织物,其经纱为混纺纱,纬纱为易染性聚酯长丝。另一方面,腈氯纶纤维是由丙烯腈单体与含卤素的乙烯基化合物的共聚物形成的纤维,其具有较好的手感和较高的阻燃性,具有一定的耐酸性及耐化学药剂性。CN109706606A公开了由60%腈氯纶与40%棉混纺形成的阻燃纱线,将阻燃纱线与涤纶丝织造表层面料。CN109295593A公开了将染色后的荧光阻燃涤纶纤维与腈氯纶进行混纺得到外包粗纱,然后直接进行织布。上述专利文献的研究重点在于腈氯纶纤维的阻燃性方面,没有考虑其力学性能。实际上,腈氯纶纤维的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较低,不利于其推广应用。此外,CN110117865A公开了使用含有阻燃性能的功能性合成纤维的混纺纱与高性能长丝交织制造的织物或面料,采用较为昂贵的芳纶,也未涉及腈氯纶纤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纺面料,该混纺面料兼具较高的强度和优异的阻燃性能。进一步地,该混纺面料的撕破强力和断裂强力得到提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纺面料作为防毒衣的外层面料的应用。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纺面料,其由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织造而成;混纺纱由腈氯纶纤维和涤纶短纤维混纺而成;其中,所述混纺纱和所述涤纶长丝的重量比为60~99:1~40;所述腈氯纶纤维和所述涤纶短纤维的重量比为55~90:10~4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优选地,所述混纺纱和所述涤纶长丝的重量比为70~99:1~30;所述腈氯纶纤维和所述涤纶短纤维的重量比为65~85:15~3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优选地,所述混纺面料的经向的一个完全组织包括10~20根混纺纱;且所述混纺面料的纬向的一个完全组织包括10~20根混纺纱和1~3根涤纶长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优选地,所述混纺面料的经向的一个完全组织包括15~20根混纺纱;且所述混纺面料的纬向的一个完全组织包括12~18根混纺纱和1~2根涤纶长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优选地,所述混纺面料的经向的一个完全组织的完结处存在一个由两根所述混纺纱构成的双经结构;所述混纺面料的纬向的一个完全组织的完结处存在一个由一根所述混纺纱和一根涤纶长丝构成的双纬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优选地,所述涤纶长丝仅存在于面料的纬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优选地,所述腈氯纶纤维的线密度为1.5~2.0dtex,线密度偏差率-10~+10%,断裂强度不小于2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7~50%,倍长纤维含量不大于60mg/100g,极限氧指数不小于30%;所述涤纶短纤维的线密度为1.2~1.45dtex,线密度偏差率-6~+6%,断裂强度不小于4.5cN/dtex,超长纤维率不大于0.4%,倍长纤维含量不大于2mg/100g;所述涤纶长丝的线密度为100~120dtex,断裂强度不小于6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优选地,所述混纺面料的组织为2/1右斜纹组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优选地,所述混纺面料的幅宽为(145±2)cm;所述混纺面料的经密为250~350根/10cm,且纬密为200~300根/10cm;所述混纺面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不大于200g/m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所述的混纺面料作为防毒衣外层面料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由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织造而成;混纺纱由腈氯纶纤维和涤纶短纤维混纺而成。该混纺面料兼具较高的强度和优异的阻燃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采用本专利技术混纺面料的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混纺面料的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由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织造而成。下面进行详细描述。<混纺面料>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由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织造而成;混纺纱由腈氯纶纤维和涤纶短纤维混纺而成。这样有利于改善混纺面料的强度并保持较好的阻燃性能。在本专利技术的混纺面料中,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的重量比为60~99:1~40;优选地,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的重量比为70~99:1~30;更优选地,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的重量比为90~99:1~10。在本专利技术的混纺纱中,腈氯纶纤维和涤纶短纤维的重量比为55~90:10~45;优选地,腈氯纶纤维和涤纶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纺面料,其特征在于,其由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织造而成;所述混纺纱由腈氯纶纤维和涤纶短纤维混纺而成;其中,所述混纺纱和所述涤纶长丝的重量比为60~99:1~40;所述腈氯纶纤维和所述涤纶短纤维的重量比为55~90:10~4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纺面料,其特征在于,其由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织造而成;所述混纺纱由腈氯纶纤维和涤纶短纤维混纺而成;其中,所述混纺纱和所述涤纶长丝的重量比为60~99:1~40;所述腈氯纶纤维和所述涤纶短纤维的重量比为55~90:10~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和所述涤纶长丝的重量比为70~99:1~30;所述腈氯纶纤维和所述涤纶短纤维的重量比为65~85:15~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面料的经向的一个完全组织结构包括10~20根混纺纱,且所述混纺面料的纬向的一个完全组织结构包括10~20根混纺纱和1~3根涤纶长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面料的经向的一个完全组织包括15~20根混纺纱;且所述混纺面料的纬向的一个完全组织包括12~18根混纺纱和1~2根涤纶长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面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纺面料的经向的一个完全组织的完结处存在一个由两根所述混纺纱构成的双经结构;
所述混纺面料的纬向的一个完全组织的完结处存在一个由一根所述混纺纱和一根涤纶长丝构成的双纬结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光霍晓兵王师群李秀明崔灵燕张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