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系统和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11723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和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柱状的发动机系统、电动机系统、发电系统;电动机系统、发电系统与发动机系统共轴线连接,发动机系统的气缸沿其周向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系统为柱状,发动机系统的气缸沿周向布置,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系统和电动机系统的集成度,减小了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动力系统和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混合动力系统,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这给环境保护,能源需求和国家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新能源车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型及新能源新型动力系统不断涌现出来,混合动力型汽车就是其中的一种。然而,目前的混合动力系统存在发动机和电动机集成度不高,绝大多数混动车型依然使用传统结构布置的内燃机,即气缸沿直线布置,占用空间较大,而且能源利用不充分。此外,传统结构布置的内燃机存在不能反转等问题,不方便与车用电动机直接集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系统,以提高发动机和电动机的集成度,减小占用空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混合动力系统的汽车,以提高发动机和电动机的集成度,减小混合动力系统的占用空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柱状的发动机系统,所述发动机系统的气缸沿其周向设置;与所述发动机系统共轴线连接的电动机系统、发电系统。优选的,上述混合动力系统中,所述发动机系统由喷油系统、运动支撑系统、配气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冷却系统组成;所述喷油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系统的发动机缸体上的多边形油轨;设置在所述多边形油轨上的多个喷油嘴,所述喷油嘴与所述发动机系统的气缸一一对应;r>与所述多边形油轨连通的注油孔,汽油由所述注油孔注入所述多边形油轨,并由所述喷油嘴喷到所述气缸中实现供油。优选的,上述混合动力系统中,所述运动支撑系统包括:整体支撑壳体;内套于所述整体支撑壳体的发动机缸体,所述发动机缸体上设置有多个气缸;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的多个活塞,所述活塞能够在对应的所述气缸中实现往复运动;多个连柱,所述连柱的一端一一对应地与所述活塞球铰连接;多个连柱底座,所述连柱底座一一对应地与所述连柱的另一端球铰连接;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一端的环形底盘,所述环形底盘上设置有多个凸台,所述连柱底座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凸台上;带有斜盘的发动机输出轴,所述发动机输出轴与所述发动机缸体通过输出轴轴承一和输出轴轴承二转动配合;设置在所述发动机输出轴一端的推力轴承,所述环形底盘设置在所述推力轴承上;设置在所述发动机输出轴另一端的电磁离合器圆芯;封闭在所述整体支撑壳体一端并位于所述推力轴承外侧的整机端盖;其中,所述活塞在点火推力的作用下分别依次驱动相应的连柱及连柱底座,从而进一步驱动斜盘及所述发动机输出轴作旋转运动,实现转速及动力输出。优选的,上述混合动力系统中,所述配气系统由多个进气系统和多个排气系统构成,所述进气系统和所述排气系统在所述发动机缸体的配气端面上呈环形间隔排列;所述进气系统和所述排气系统的结构均相同,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上的配气系统底座;设置在所述配气系统底座上的电磁铁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配气系统底座上的配气系统壳体;设置在所述配气系统底座上的气门杠杆支撑柱;气门杠杆,所述气门杠杆通过气门杠杆支撑轴设置在所述气门杠杆支撑柱上;通过滚轮与所述气门杠杆一端铰接的两个气门,所述滚轮通过滚轮轴安装在所述气门杠杆上,两个所述气门分别为相邻两个气缸的进气门或者分别为相邻两个气缸的排气门;通电时吸引所述气门杠杆围绕所述气门杠杆支撑轴转动,以驱动所述气门向进气或排气的方向移动的电磁铁,所述电磁铁设置在所述电磁铁固定支架上并与所述气门分别位于所述气门杠杆的两端;设置在所述气门靠近所述气门杠杆一端的气门座;驱动所述气门闭合的气门弹簧,所述气门弹簧套设在所述气门上并位于所述配气系统底座与所述气门座之间;提供所述配气系统的气体出入通道的气管,所述气管设置在所述配气系统壳体外侧。优选的,上述混合动力系统中,所述润滑系统包括:从所述整体支撑壳体的内腔中抽油的机油泵;将润滑油分别喷到各个所述活塞、所述连柱、所述连柱底座和气缸内壁的机油分配器;连接所述机油泵与所述机油分配器的输油管。优选的,上述混合动力系统中,所述点火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上的点火线圈支架;设置在所述点火线圈支架上的多个点火线圈,所述点火线圈与所述气缸一一对应;用于点燃缸内油气的多个火花塞,所述火花塞与所述点火线圈一一对应连接。优选的,上述混合动力系统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上的内部水道;与所述内部水道连通的进水管;与所述内部水道连通的出水管;实现水腔的密封的水腔封盖,所述水腔封盖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上。优选的,上述混合动力系统中,所述电动机系统设置在所述整体支撑壳体上,所述电动机系统包括:电机本体;设置在所述电机本体内部的电动机输出轴;套设在所述电动机输出轴上的电机轴承;连接所述电动机输出轴和所述发动机输出轴的电磁离合器,所述电磁离合器包括电磁铁一、电磁铁二和位于所述电磁铁一、所述电磁铁二之间的衔铁;其中,当所述电磁铁一断电,所述电磁铁二通电时,所述衔铁向所述电磁铁二移动,从而将所述电动机输出轴与所述电磁离合器圆芯连接,所述发动机系统与所述电动机系统共同为车辆输出动力;当所述电磁铁一通电,所述电磁铁二断电时,所述衔铁向所述电磁铁一移动,车辆仅由所述电动机系统驱动。优选的,上述混合动力系统中,所述发电机系统位于所述发动机系统与所述电动机系统之间,所述发电机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整体支撑壳体内的绕制线圈,所述绕制线圈具有线圈接头一、线圈接头二;对置设置在所述发动机输出轴的斜盘上的磁体一和磁体二,当所述发动机输出轴的斜盘旋转时,所述磁体一和所述磁体二的磁感线被所述绕制线圈切割,产生的电流由所述线圈接头一和所述线圈接头二输出给动力电池。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柱状的发动机系统、电动机系统、发电系统;电动机系统、发电系统与发动机系统共轴线连接,发动机系统的气缸沿其周向设置。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系统为柱状,发动机系统的气缸沿周向布置,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系统和电动机系统的集成度,减小了占用空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系统,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为上述任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由于上述混合动力系统具有上述效果,具有上述混合动力系统的汽车具有同样的效果,故本文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柱状的发动机系统,所述发动机系统的气缸沿其周向设置;/n与所述发动机系统共轴线连接的电动机系统、发电系统;/n其中,所述发动机系统由喷油系统、运动支撑系统、配气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冷却系统组成;所述喷油系统包括:/n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系统的发动机缸体上的多边形油轨;/n设置在所述多边形油轨上的多个喷油嘴,所述喷油嘴与所述发动机系统的气缸一一对应;/n与所述多边形油轨连通的注油孔,汽油由所述注油孔注入所述多边形油轨,并由所述喷油嘴喷到所述气缸中实现供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柱状的发动机系统,所述发动机系统的气缸沿其周向设置;
与所述发动机系统共轴线连接的电动机系统、发电系统;
其中,所述发动机系统由喷油系统、运动支撑系统、配气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冷却系统组成;所述喷油系统包括:
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系统的发动机缸体上的多边形油轨;
设置在所述多边形油轨上的多个喷油嘴,所述喷油嘴与所述发动机系统的气缸一一对应;
与所述多边形油轨连通的注油孔,汽油由所述注油孔注入所述多边形油轨,并由所述喷油嘴喷到所述气缸中实现供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支撑系统包括:
整体支撑壳体;
内套于所述整体支撑壳体的发动机缸体,所述发动机缸体上设置有多个气缸;
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的多个活塞,所述活塞能够在对应的所述气缸中实现往复运动;
多个连柱,所述连柱的一端一一对应地与所述活塞球铰连接;
多个连柱底座,所述连柱底座一一对应地与所述连柱的另一端球铰连接;
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一端的环形底盘,所述环形底盘上设置有多个凸台,所述连柱底座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凸台上;
带有斜盘的发动机输出轴,所述发动机输出轴与所述发动机缸体通过输出轴轴承一和输出轴轴承二转动配合;
设置在所述发动机输出轴一端的推力轴承,所述环形底盘设置在所述推力轴承上;
设置在所述发动机输出轴另一端的电磁离合器圆芯;
封闭在所述整体支撑壳体一端并位于所述推力轴承外侧的整机端盖;
其中,所述活塞在点火推力的作用下分别依次驱动相应的连柱及连柱底座,从而进一步驱动斜盘及所述发动机输出轴作旋转运动,实现转速及动力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气系统由多个进气系统和多个排气系统构成,所述进气系统和所述排气系统在所述发动机缸体的配气端面上呈环形间隔排列;
所述进气系统和所述排气系统的结构均相同,包括:
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上的配气系统底座;
设置在所述配气系统底座上的电磁铁固定支架;
设置在所述配气系统底座上的配气系统壳体;
设置在所述配气系统底座上的气门杠杆支撑柱;
气门杠杆,所述气门杠杆通过气门杠杆支撑轴设置在所述气门杠杆支撑柱上;
通过滚轮与所述气门杠杆一端铰接的两个气门,所述滚轮通过滚轮轴安装在所述气门杠杆上,两个所述气门分别为相邻两个气缸的进气门或者分别为相邻两个气缸的排气门;
通电时吸引所述气门杠杆围绕所述气门杠杆支撑轴转动,以驱动所述气门向进气或排气的方向移动的电磁铁,所述电磁铁设置在所述电磁铁固定支架上并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强许雯霞吴长科黄霞逄小凤徐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