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亓永杰专利>正文

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524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36
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涉及胸腔引流用具技术领域,包括引流管,引流管上滑动设有调节不同引流层的清理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技术中均是围绕着如何将积液进行引流,缺忽略了由于人工手持引流管,易造成引流管晃动,增加不适感;由于不同位置的积液深浅度不同,无法对不同深度层的积液进行快速引流;及堵塞后需中断引流操作,进行清理后再重新定位;以及引流动力源无法实现保证积液的连续性稳定引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
本专利技术涉及胸腔引流用具
,具体涉及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
技术介绍
胸腔积液的充分彻底引流是治疗心胸外科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胸腔引流管广泛应用于心胸外科手术中,对于胸腔积液的性质不明确的情况,胸腔有积液或为气胸、脓胸、恶性胸腔积液、以及进行胸膜腔内给药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胸腔引流术,通过胸腔引流管将胸腔内的污物排出体外。在胸外科临床实践中,胸腔引流管广泛应用于气胸、胸腔积液的引流。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胸腔引流管采用带侧孔的橡胶或医用硅胶管,常用的胸腔引流管是一根长约40cm的管,管侧壁有侧孔以提高引流效率,引流管在局麻条件下置入患侧胸膜腔内或开胸术后留置在胸膜腔内,为了保持引流管在胸腔内的长短不变,需将放置好的导管与胸壁皮肤缝上,以达到固定的目的。然而在临床治疗中,现有的引流管容易阻塞,导致引流液排出不通畅,引发并发症,胸腔积液引流通畅与否,事关疾病治疗的成败与病人生命安危;引流管固定不可靠,易造成引流管管周漏气形成皮下气肿、管周渗液引起感染,并发症增多,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负担。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个申请号为201811386958.3的专利,用以解决上述问题,该方案包括主管、支管和连接管,支管设有两根,主管的前端连接于连接管的后端,两根支管的后端共同连接于连接管的前端,两根支管并列设置,在两根支管之间设有易撕连接部,在支管的前端设有开口,在支管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导通孔,多个导通孔沿支管的长度方向呈单列,位于不同支管的导通孔的朝向相反且在支管的长度方向错位排列。使用时沿着易撕连接部将两根支管分离,分离的两根支管同时插入到患者的胸腔内进行引流,若一根支管阻塞,另一根支管还能够顺利引流,避免因阻塞而引发并发症;两根支管上错位且反向设置的导通孔处于不同的平面,进一步的避免了支管的阻塞。但是该器材随着生产使用,也逐渐的暴露出了该技术的不足:第一,通过该器材在进行引流操作时,均是操作者手持引流管进行引流,其中该方式一是加大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二是由于人工手持,使得受限于引流时间,造成操作者肌肉疲劳,导致引流管晃动,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第二,其中在对胸腔进行引流时,由于内部每个位置积液的深浅度不同,这就使得,受限于引流管的进液方式,导致无法快速的对不同深浅度的积液进行快速引流,延长了引流时间。第三,引流管在引流过程中,受限于胸腔内纤维条索状物,使得易对引流管造成堵塞,这就使得需要中断引流操作,取出引流管进行清理后,在重新定位引流,无法保证引流工作的稳定进行。第四,其中该引流方式的动力均源于利用气囊鼓动,形成负压将积液吸入至引流管,但是该方式下的积液需经过气囊后才能进入至储液腔中,这就导致了,积液经过气囊,一是影响气囊的工作效率,二是还需对其进行清理,用以保证稳定工作;再或者,通过活塞式负压吸取,但是受限于活塞式负压吸取为单向吸取,则导致积液为间断式引流,对患者造成不适。由上可知,现有的胸腔引流器材,均是停留在了最基本的如何将积液进行引流,缺忽略了由于人工手持引流管,易造成引流管晃动,增加不适感;由于不同位置的积液深浅度不同,无法对不同深度层的积液进行快速引流;及堵塞后需中断引流操作,进行清理后再重新定位;以及引流动力源无法实现保证积液的连续性稳定引流的问题,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用以解决传统技术中均是围绕着如何将积液进行引流,缺忽略了由于人工手持引流管,易造成引流管晃动,增加不适感;由于不同位置的积液深浅度不同,无法对不同深度层的积液进行快速引流;及堵塞后需中断引流操作,进行清理后再重新定位;以及引流动力源无法实现保证积液的连续性稳定引流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上滑动设有调节不同引流层的清理部件。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引流管上还连接有交替式用以对积液进行无间断引流的引流机构。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引流管上还安装有用以对其进行支撑的支撑组件。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引流管的周壁上设有形成环吸的引流孔段。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引流孔段处于所述引流管的下端口周壁上,且所述引流管的下端口封闭设置。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引流孔段包括均布于所述引流管周壁上的吸孔。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引流管处于所述引流孔段的周壁上还并列开设有辅助环吸槽,且所述辅助环吸槽上也开设有所述吸孔。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清理部件包括滑动套装于所述引流管上的清理管,并通过所述清理管的下端部对所述清理管的周壁进行刮料清理,通过所述清理管的上下滑动封闭部分所述吸孔,实现对不同引流层进行引流。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套装固接于所述引流管靠近其上端部的周壁上,所述固定环的周壁上围设有若干个铰接设置的支撑件。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管,所述固定环的周壁上开设有对应每个所述支撑管的铰接槽,所述支撑管的上端部通过铰接凸起部铰接于所述铰接槽内。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支撑管内还滑动套装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下端部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的下端口并铰接有支撑座。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支撑座的底面胶粘有橡胶皮垫。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若干所述支撑管上还共同套装有限位环。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引流机构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负压筒,两个所述负压筒内分别往复滑动设置有活塞板,且两个活塞板之间交替运动。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负压筒的下端口均密封固接有密封板,每个所述密封板均并列固接有连通所述负压筒内部的进液筒和出液筒。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引流管的上端部连接有导液管,两个所述进液筒共同连接有连管,所述连管与所述导液管相连通。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出液筒共同连接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连通储液箱。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每个所述进液筒分别安装有第一单向阀,每个所述出液筒上分别安装有第二单向阀,且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导流通道相反设置。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每个所述活塞板的上端部均固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上并列固接有齿条,且每个齿条上对应设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电机。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负压筒之间固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部延伸至两个所述负压筒的上方,两个所述驱动电机对应固接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壁上。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负压筒和所述储液箱共同安装于一安装壳体内。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储液箱的底面固接于所述安装壳体的底面上,所述安装壳体的底面上还固接有排液筒,所述排液筒连通所述储液箱的内部,且所述排液筒上还螺纹连接有盖帽。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安装壳体的底面上还固接有支撑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中通过围设的支撑管实现对引流管进行支撑,可以省去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1),所述引流管(1)上滑动设有调节不同引流层的清理部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1),所述引流管(1)上滑动设有调节不同引流层的清理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上还连接有交替式用以对积液进行无间断引流的引流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上还安装有用以对其进行支撑的支撑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的周壁上设有形成环吸的引流孔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孔段处于所述引流管(1)的下端口周壁上,所述引流孔段上围设有吸孔(24),且所述引流管(1)的下端口封闭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处于所述引流孔段的周壁上还并列开设有辅助环吸槽(25),且所述辅助环吸槽(25)上也开设有所述吸孔(24)。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吸式胸腔引流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亓永杰陈晨李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亓永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