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144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1 00:08
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机构(8)包括触头座(802),所述触头座(802)套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座安装轴(101)上并能绕触头座安装轴(101)转动,所述触头座(802)上的一侧端装有触头座轴(802a)的一端,触头座轴(802a)的另一端镶嵌在L极机构上,合分闸时,L极机构通过触头座轴(802a)带着触头座(802)绕触头座安装轴(101)转动;本剩余电流断路器对N极机构进行了改良设计,即把N极触头安装在壳体右上角,通过L极机构直接联动,简化工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
本技术属于低压电气
,具体讲就是涉及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
技术介绍
剩余电流断路器(以下简称断路器),主要适用于交流50Hz,额定电压400V,额定电流至800A的配电网络中,用来对人提供间接接触保护,也可用来防止因设备绝缘损坏,产生接地故障电流而引起的火灾危险,并可用来分配电能和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的过载和短路,还可作为线路的不频繁转换和电动机不频繁启动之用。现有剩余电流断路器部分产品采用18mm1PN小型断路器和18mm漏电机构的结构实现功能控制,但该中结构受小型断路器空间结构限制,分断能力较差;还有部分剩余电流断路器产品采用18mm的L极断路器加18mm的N极机构和漏电机构,N极机构布局在壳体右下角,漏电机构在右上方。该剩余电流断路器N极机构的驱动来自于L极断路器的操作机构,而L极断路器操作机构位于漏电机构正下方,因此需要一个驱动杆联动位于右上角的L极机构和右下角的N极触头。而多一个驱动杆就会增加组装工序、导致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的剩余断路器分断能力差,安装工序多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在采用L极断路器加N极机构和漏电机构基础上,对N极机构进行了改良设计,即把N极触头安装在壳体右上角,通过L极机构直接联动,简化工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机构包括触头座,所述触头座套装在壳体上的触头座安装轴上并能绕触头座安装轴转动,所述触头座上的一侧端装有触头座轴的一端,触头座轴的另一端镶嵌在L极机构上,合分闸时,L极机构通过触头座轴带着触头座绕触头座安装轴转动;所述触头座上设有动触头安装槽,动触头伸入所述动触头安装槽中利用动触头轴装在所述动触头安装槽中并能绕所述动触头轴转动。进一步,所述动触头伸入所述动触头安装槽内的一端侧和壳体及动触头上设有动触头限位结构,所述动触头限位结构与所述动触头上连接的弹性件一起能够使动触头在分闸时与触头座形成死点位置,合闸时,所述动触头限位结构和所述弹性件给所述动触头提供终压力;进一步,所述动触头限位结构包括动触头伸入所述动触头安装槽内的一端侧上的腰形孔,所述触头座上与腰形孔对应的限位孔和所述壳体上镶嵌的限位轴,所述限位轴穿过触头座安装轴上设置的定位孔,限位孔及腰形孔,末端固定安装在壳体中的隔板中;进一步,所述触头座为“V”型,所述触头座上的转折位置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孔套装在所述触头座安装轴上,所述触头座上的一侧端的触头座轴孔内装有触头座轴触头座轴,动触头轴穿出动触头的两端固定装在所述动触头安装槽两侧壁上的孔中;进一步,所述弹性件一端挂装在所述动触头上的挂孔内,另一端装在所述壳体上的挂轴上;进一步,所述触头座的转动中心和L极机构的转动中心同心;进一步,所述触头座轴触头座轴镶嵌在L极的操作机构上的一端从壳体上的过孔穿出。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整体2极的结构基础上,对N极机构进行了改良设计。即把N极机构紧邻L极断路器(L级操作机构)放置,方便实现直接联动。N极机构采用直接联动,可以减少零件数量,简化工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且把N极机构的转动中心与L极机构设计成同心,能保证运动的一致性。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剩余断路器的产品图;附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剩余断路器的爆炸图;附图3a是本技术实施例剩余断路器中左腔室和右腔室的位置示意图;附图3b是本技术实施例剩余断路器中右腔室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L极机构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漏电机构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L极机构和N极机构联动示意图;附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L极机构和漏电机构联动示意图;附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中盖和隔板结构示意图;附图9a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隔板安装结构爆炸图;附图9b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隔板位置结构示意图;附图10a为本技术实施例中N极机构的组装图;附图10b为本技术实施例中N极机构爆炸图;附图10c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触头座联动图;附图10d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触头座安装图;附图11a本技术实施例中电磁系统组装图;附图11b本技术实施例中接线端子座结构示意图;附图11c本技术实施例中接线端子座安装结构示意图一;附图11d本技术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2a本技术实施例中接线端子二的产品图;附图12b本技术实施例中接线框的结构示意图一;附图12c本技术实施例中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附图1,2和3a,3b所示,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由基座A、中盖2、接线端子座1108和上盖14拼装而成。所述壳体1被中盖2分隔为左腔室3和右腔室4,所述左腔室3内装有L极机构5、灭弧室6和电磁系统11的L极静触头1101;所述右腔室4装有隔板7,所述隔板7把右腔室4的右上角分隔为左侧隔层a和右侧隔层b,所述左侧隔层a内装有N极机构8,所述右侧隔层b内装有漏电机构9。所述右腔室4内位于所述漏电机构9的内侧装有脱扣器10,所述脱扣器10的下方装有电磁系统11中的互感器1102。所述右腔室4内位于所述漏电机构9的下侧安装有线路板支架12,所述电磁系统11的N极静触头1103装在所述中盖2和线路板支架12之间,所述线路板支架12上装有线路板13。如附图9a和9b所示,为了更好的实现避免N极机构8和漏电机构9之间的运动产生干涉的目的。所述隔板7装在所述中盖2上;所述中盖2上设有若干条筋201,所述若干条筋201与隔板7的隔板面701配合安装保证所述隔板7沿竖直方向水平;所述若干条筋201的高度大于N极机构8的高度保证N极机构8的自由度;所述中盖2上设有中盖轴一202,所述中盖轴一202装在所述隔板7上的隔板孔一702中;所述中盖2上镶嵌有中盖轴二203,所述中盖轴二203穿过所述隔板7上的隔板孔二703后与上盖14配合;所述中盖轴一202和中盖轴二203用于隔板3定位;所述隔板7上的隔板孔三704与所述N极机构8上的N极机构轴一801配合用于固定N极机构8的转动中心;所述隔板7的右侧设有定位面705用于安装漏电机构9;所述隔板7上有隔板轴一706,隔板轴一706与漏电机构9上的漏电机构孔一901配合安装,所述隔板轴一706为漏电机构9的转动中心;所述隔板7上设有限位筋707,与所述漏电机构9上的面二902配合用于分闸时限制漏电机构9的位置;所述隔板7上的隔板轴一706与隔板孔三704同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机构(8)包括触头座(802),所述触头座(802)套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座安装轴(101)上并能绕触头座安装轴(101)转动,所述触头座(802)上的一侧端装有触头座轴(802a)的一端,触头座轴(802a)的另一端镶嵌在L极机构上,合分闸时,L极机构通过触头座轴(802a)带着触头座(802)绕触头座安装轴(101)转动;/n所述触头座(802)上设有动触头安装槽(802b),动触头(803)伸入所述动触头安装槽(802b)中利用动触头轴(803a)装在所述动触头安装槽(802b)中并能绕所述动触头轴(803a)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机构(8)包括触头座(802),所述触头座(802)套装在壳体(1)上的触头座安装轴(101)上并能绕触头座安装轴(101)转动,所述触头座(802)上的一侧端装有触头座轴(802a)的一端,触头座轴(802a)的另一端镶嵌在L极机构上,合分闸时,L极机构通过触头座轴(802a)带着触头座(802)绕触头座安装轴(101)转动;
所述触头座(802)上设有动触头安装槽(802b),动触头(803)伸入所述动触头安装槽(802b)中利用动触头轴(803a)装在所述动触头安装槽(802b)中并能绕所述动触头轴(803a)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803)伸入所述动触头安装槽(802b)内的一端侧和壳体(1)及动触头(803)上设有动触头限位结构,所述动触头限位结构与所述动触头(803)上连接的弹性件(804)一起能够使动触头(803)在分闸时与触头座(802)形成死点位置,合闸时,所述动触头限位结构和所述弹性件(804)给所述动触头(803)提供终压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N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限位结构包括动触头(803)伸入所述动触头安装槽(802b)内的一端侧上的腰形孔(803b),所述触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珍张阳徐国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