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70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婴儿床,主要系由支杆、连接套、转折体、脚管、枢合体及冂形底架等组合而成;其上支杆由定位元件枢设于连接套而另端固置在转折体处,如此组合围设的,又连接套与脚管间固置以侧支杆,而内侧端脚管与枢合体间枢接以下支杆,二冂形底架与枢合体亦组接枢设成一体;由于采用转折体,使上支杆平撑稳固不凹折变形而折叠操作容易,且本体架构底侧具有四支下支杆及二冂形底架,使支撑更稳固,且折叠收置更简易。(*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婴儿床,尤指一种可折叠收置的婴儿床,其上支杆组设有张开稳固而折合容易的转折体,而床底端构成有平衡坚强之底架结构,使婴儿床构件精简,架构平稳,而收折操作简易,方便收藏。按,综观婴儿置睡床的主要结构设计倾向于架设操作容易、结构平稳坚固的理念目标来制作,就现今更为精进的创作概念而言,除了具备有上述功能之外,整体结构可作合宜的折叠合置,以令收藏更不占空间。现探讨一种习用婴儿床结构,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4所示,该婴儿床之整体架构甚为精简,然其枢接转折体10、20的构造并无卡固定位结构,于支架受不当外力推挤时即会有向上凹折变形之状况发生,又当床架组装覆盖以外套并铺置以床垫时,床垫仅由底侧一支柱碗30四端角与脚架40作顶承,而以中央支柱碗30为主力支撑,致使床垫无法维持力量的分布均衡而在幼儿置睡时会有不舒适感,且令床垫与床架未能有尽成一体的架构,即易发生外框架的晃动情形且不甚稳固;又有另一婴儿床结构,请参阅图15所示,其支杆50与枢接转折体60、70及连接套80之结合关系上有着至为良好的作动设计,请参阅图16、17、18所示,然就整体架构而言则因其力求精进而偏向于复杂化,如此诸多为达述求目的的细小零件,在制作成本与组装费用上均需承受相当的负担。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婴儿床,它具有上支杆组设有张开稳固并可牢设定位且合容易之转折体,及底架底端构成有平稳坚强的底架结构,使婴儿床于张设时架构平稳,且收折操作简易方便。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婴儿床,主要系由支杆、连接套、转折体、脚管、枢合体及冂形底架等组合而成;其上支杆由定位元件枢设于连接套而另端固置在转折体处,如此组合围设之,又连接套与脚管间固置以侧支杆,而脚管内侧端与枢合体间枢接以下支杆,又二冂形底架与枢合体亦组接枢设成为一体;其特征在于该转折体为由具放射状齿纹凹槽之右杆件,于凹槽内组设以弹性元件及一周缘恰对应凹槽齿纹之嵌块33并可作左右滑动位移,又嵌块左侧形成之扇形突体则与左杆件右侧形成之扇形突体相交错对应而可互相嵌设,且作为枢轴之螺栓依序设以左杆件、嵌块、弹性元件及右杆件,再由螺帽螺固成为一体,而按压块另端突设有对应之卡榫,用以嵌卡定位在左杆件上且可顶压以嵌块;藉此成为当上支杆平撑至转折体二杆件呈平行状态时,转折体卡固定位而不凹折,令整体架构坚稳不变形,在下压按压块时,转折体松解可折凹,以利整体架构的折叠收置;该枢合体为-V形座体,两端处形成有等距凹槽,惟供具相对突体之结合套作组合枢接,而结合套一端套筒用以定位下支杆,又枢合体下端中央处形成之孔洞供枢轴来与冂形底架作枢合组接,成为整体架构底侧结合交错有四支下支杆并与二冂形底架作稳定的平顶支撑,且枢合架构利于本体结构向中央叠合成一收置容易、不占空间之小架体。在本技术的婴儿床中,其冂形底架为内部形成有诸多补强肋的支撑架体,其一端具有与枢合体作枢接的孔洞,成为一令本体底端有更平稳架撑的结构。为了使技术的结构及专利技术目的更易于了解,现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组合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转折体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转折体的一个组合转折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转折体的另一个组合转折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图4的作动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图5的作动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枢合体与冂形底架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于包覆以床套的实施例图图10为本技术的实施架设侧视图图11为本技术的折合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的完全叠折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图12的俯视图图14为习用的婴儿床结构示意图图15为另一习用的婴儿床结构图图16为图15的转折体组合剖视图图17为图16的立体分解图图18为图15的另一转折体与支杆结构示意图。首先,请参阅图1、2所示,本技术主要系由支杆1、连接套2、转折体3、脚管4、枢合体5及冂形底架6等组合而成。其上支杆11由定位元件(可为铆钉或螺钉元件)枢设于连接套2而另端固置在转折体3处,如此组合围设之,又连接套2与脚管4间固置以侧支杆12,而脚管4内侧端与枢合体5间枢接以下支杆13,又二冂形底架6与枢合体5亦组接枢设成为一体。该转折体3结构请参阅图3、4、5所示,系为一圆筒310部分具复数放射状齿纹凹槽311并连接一支管312的右杆件31,于凹槽311内组设以弹性元件32及一周缘恰对应凹槽311具有齿纹330的嵌块33可作左右滑动位移,又嵌块33左侧形成的扇形突体331则与左杆件34圆筒340部分右面处形成之扇形突体341相交错对应而可互相嵌设并连接有一支管343,且作为枢轴的螺栓35依序枢设以左杆件34、嵌块33、弹性元件32及右杆件31,再由螺帽36螺固之,按压块37另端突设有对应的卡榫371,用以嵌卡定位在左杆34的孔洞342上,且可顶压以嵌块33。当右杆件31与左杆件34呈平行状态时,请参阅图4、6所示,嵌块33受弹力与左杆件34的扇形突体341相嵌设令转折体3无法作动;当下压按压块37时,请参阅图5、7所示,卡榫371压掣以嵌块33令其脱离与右杆件31的嵌设,,使右杆件31相对着左杆件34可位移转动。该枢合体5为-V形座体,请参阅图8所示,两端处形成有等形凹槽,恰供具相对应突体的结合套51作组合枢接,而结合套51一端套筒52用来定位以下支杆13,又枢合体5下端中央处形成一孔洞53,供枢轴54与冂形底架6作枢合组接。该冂形底架6为内部形成有诸多补强肋的支撑架体,其一端具有作枢接的孔洞61(如图8所示)。当本技术架设完成后,请参阅图9、10所示可包覆以床套于支架上,并于底端铺设以床垫,其转折体3在平撑定位,即嵌卡固置不发生上支杆受不当外力而凹折变形情事,而底部有四支下支杆13与二冂形底架6的稳固支撑,将力量平衡分散令婴幼儿置睡舒适平稳。当欲收合藏置婴儿床时,由预先部分定位于枢合体5床套,于其上端缝合的提耳抓取上提,即上提枢合体5与冂形底架6的枢接处,且下压转折体3的按压块37,婴儿床则折叠缩合成一小架体,便于收置搬动(如图11、12、13所示)。藉由上述构件的组合实施,可知本技术具有多项优点,如1.本技术的结构至为精简确实,且达成开放架设容易而架构平衡稳固的目的,完全改进习用需由诸多细小加工构件的配合才能达成此项要求,节省许多制作成本与程序加工上不必要的浪费。突显本技术的优越性。2.本技术的转折体具有定位卡固的结构,使杆架开放架设时,保持上支杆的平撑固设,不发生习用的杆架于受不当外力时,转折体即凹折而令主架体变形的情事,且于欲收置时,下压按压块即能凹折收置而立显操作的简便确实性。3.本技术底端所具设的四支下支杆与二冂形底座,平衡支撑着床垫下压掣的力量,令婴幼儿睡时有平坦舒适感,且整体架构平固稳定,具有其实用价值。4.本技术于预先略定位于枢合体的床套提耳将其向上握提,即上提枢合体与冂形底架的枢接处,且同时转折体的按压松解实施,即可将婴儿床折叠缩合成一小架体,令便于置放与搬动,便利而有效率。权利要求1.一种婴儿床,主要系由支杆(1)、连接套(2)、转折体(3)、脚管(4)、枢合体(5)及ㄇ形底架等(6)组合而成;其上支杆(11)由定位元件枢设于连接套(2)而另端固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床,主要系由支杆(1)、连接套(2)、转折体(3)、脚管(4)、枢合体(5)及冂形底架等(6)组合而成;其上支杆(11)由定位元件枢设于连接套(2)而另端固置在转折体(3)处,如此组合围设之,又连接套(2)与脚管(4)间固置以侧支杆(12),而脚管(4)内侧端与枢合体(5)间枢接以下支杆(13),又二冂形底架(6)与枢合体(5)亦组接枢设成为一体;其特征在于;该转折体(3)系由具放射状齿纹凹槽(311)的右杆件(31),于凹槽(311)内组设以弹性元件(32)及一周缘恰对应凹槽(311)齿纹的嵌块(33)并可作左右滑动位移,又嵌块(33)左侧形成的扇形突体(331)则与左杆件34右侧形成的扇形突体(341)相交错对应而可互相嵌设,且作为枢轴的螺栓(35)依序设以左杆件(34)、嵌块(33)、弹性元件(32)及右杆件(31),再由螺帽(36)螺固成为一体,而按压块(37)另端突设有对应的卡榫(371),用以嵌卡定位在左杆件(34)上且可顶压以嵌块(33);藉此成为当上支杆(11)平撑至转折体(3)二杆件(31、34)呈平行状态时,转折体(3)卡固定位而不凹折,令整体架构坚稳不变形,在下压按压块(37)时,转折体(3)松解可折凹,以利整体架构的折叠收置;该枢合体(5)为-V形座体,两端处形成有等距凹模,恰供具相对突体的结合套(51)作组合枢接,而结合套(51)一端套筒(52)用以定位下支杆(13),又枢合体(5)下端中央处形成的孔洞(53)供枢轴(54)来与冂形底架(6)作枢合组接,成为整体架构底侧结合交错有四支下支杆(13)并与二冂形底架(6)作稳固的平顶支撑,且枢合架构利于本体结合向中央叠合成一收置容易、不占空间的小架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英雄
申请(专利权)人:上等财富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