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498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涉及围护设备的技术领域,其包括长方体状且内部中空的加重桶体和设置在加重桶体上端的升降主体,加重桶体上端设置有注水口,下端一侧设置有排水口,加重桶体于注水口和排水口处均设置有塞头,升降主体包括竖直设置在加重桶体长度方向两端的固定筒,固定筒内升降设置有活动杆,两个活动杆之间升降设置有多个防护杆,防护杆上设置有驱动多个防护杆跟随活动杆联动升降的联动装置,固定筒上设置有锁定活动杆的锁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活动杆在定位筒内升降而实现对升降主体高度的调整,提高了隔离围挡的实用性,更加便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
本技术涉及围护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
技术介绍
隔离围挡通常用在工程施工、市政施工或一些大型活动等场所,用于对特定区域进行围护、遮挡或者隔离、引导作用,可用于临时围护,也需要用于长时间隔离,在户外使用时需要隔离围挡能具备一定的防风、抗冲击能力。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5999818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包含反光膜条、菱形格栅、围挡主体、导向箭头、连接圆形槽、连接圆立柱,围挡主体为内镂空桶体,围挡主体采用LLDPE滚塑成型,能有效的提高围挡的抗冲击能力,颜色鲜艳,不易褪色,利用滚塑的强度,围挡主体顶部设有注水孔,围挡主体底部设有排水孔,每个围挡装水量为200kg,能有效的抵抗风压和阻止人员移动,从而保证其稳定性。该技术设计线条感强,隔离效果好,兼具美观和适用,同时其良好的反光、导向设计,大大提高行人及车辆的安全性。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围挡的高度固定,在运用至不同场合时,无法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高度调节,使得围挡大多需要定制,难以大范围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度可调的滚塑警用隔离围挡。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包括长方体状且内部中空的加重桶体和设置在所述加重桶体上端的升降主体,所述加重桶体上端设置有注水口,下端一侧设置有排水口,所述加重桶体于所述注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处均设置有塞头,所述升降主体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加重桶体长度方向两端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内升降设置有活动杆,两个所述活动杆之间升降设置有多个防护杆,所述防护杆上设置有驱动多个所述防护杆跟随所述活动杆联动升降的联动装置,所述固定筒上设置有锁定所述活动杆的锁定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隔离围挡放置在设定区域后,可通过注水口向加重桶体内注入清水,以增加隔离围挡整体的重量,防止隔离围挡被风刮走而丧失隔离、围挡的作用;当隔离围挡的初始高度难以满足现场实际需求时,可通过在固定筒内滑动活动杆并通过锁定装置对活动杆进行固定,以改变升降主体的高度,实现对隔离围挡作业高度的调节,提高了隔离围挡的实用性,便于推广;同时联动装置能带动多个防护杆联动滑动,以加强升降主体的侧向抗冲击性能。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开设在所述固定筒远离所述加重桶体一侧的多个定位孔,多个所述定位孔沿所述固定筒长度方向排布,所述活动杆下端部靠近所述定位孔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弹性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插接适配的定位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杆在定位筒内滑动时,弹性设置的定位销被固定筒的内侧壁顶入容纳槽内,当活动杆移动至定位销与定位孔对准时,定位销自容纳槽内弹出,从而将活动杆固定在定位筒上,实现了升降主体的灵活升降功能,并保证了升降主体的稳定性。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槽底壁与所述定位销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定位销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设置成球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杆在定位筒内滑动时,定位销被固定筒的内侧壁顶入容纳槽内,弹性件被压缩产生形变,当活动杆移动至定位销与定位孔对准时,定位销在弹性件形变力的驱动下自容纳槽内弹出,并将活动杆固定在定位筒上,实现了锁定装置对活动杆的自动锁定;定位销的端部设置成球面,便于定位销在固定筒内侧壁上的滑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装置包括固接在两个所述活动杆上端部之间的上横杆,所述上横杆与临近的所述防护杆之间和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护杆之间均铰接连接有多个交叉连杆,所述交叉连杆的中部铰接设置且其铰接部铰接连接在所述防护杆上,多个所述交叉连杆的端部分别滑动连接在与之相邻的所述上横杆上或所述防护杆上,靠近所述加重桶体的所述防护杆固接在所述加重桶体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杆在定位筒内上升时,带动上横杆跟随上升,上横杆上移时则带动与之滑动连接的交叉连杆的两个端部上移,交叉连杆的两个端部在跟随上横杆上移的过程中也在上横杆上做相互靠近的运动,当交叉连杆的两端部相向运动至无法继续靠近时,上横杆则通过与之邻近的防护杆上移,依此类推,上横杆在上移时通过多个交叉连杆依次带动多个防护杆上移,从而实现多个防护杆与活动杆的联动上移。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活动杆相邻的内侧壁均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滑槽,所述防护杆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滑槽滑移适配的滚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防护杆在上横杆的联动带动下上移时,防护杆两端的滚轮在活动杆上的滑槽内滑动,从而防护杆的上升更加舒畅、稳定。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主体沿所述加重桶体长度方向的侧壁可拆卸设置有遮蔽所述升降主体的防水布;当所述上横杆上升至最大高度时,所述防水布处于展平状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布可以起到视觉遮挡作用,当需要使用时则将防水布安装上去,提高了隔离围挡的实用性。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横杆和多个所述防护杆与所述防水布之间设置有多个魔术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布安装和拆卸时更加便捷,同时防水布局部跟随多个防护杆的升降而舒展或收拢,提高了防水布与升降主体的贴合度。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重桶体长度方向一侧的下端竖直设置有插接筒,另一侧下端竖直设置有与所述插接筒插接适配的插接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隔离围挡一起使用时,可将插接杆插入与之相邻的另一个隔离围挡上的插接筒中,通过插接杆与插接筒的插接连接将相邻两个隔离围挡进行连接,以加强多个隔离围挡的稳定性。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重桶体下端部宽度大于其上端部的宽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离围挡的重心更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也更大,降低了隔离围挡受风吹滑动的概率。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重桶体上端部侧壁设置有反光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光条用于夜间对行人或车辆进行提示或引导,以免行人或车辆撞击在隔离围挡上造成伤害或损伤。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当隔离围挡的初始高度难以满足现场实际需求时,可通过在固定筒内滑动活动杆并通过锁定装置对活动杆进行固定,以改变升降主体的高度,实现对隔离围挡作业高度的调节,扩大了隔离围挡的使用场景,更加便于推广;2.上横杆通过多个交叉连杆依次带动多个防护杆联动上升,可为不同高度下的升降主体提供良好的侧向抗冲击性能;3.可拆卸设置的防水布可以起到视觉遮挡作用,当需要使用时则将防水布安装上去,提高了隔离围挡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个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加重桶体;2、升降主体;3、注水口;4、排水口;5、塞头;6、固定筒;7、活动杆;8、防护杆;9、上横杆;10、交叉连杆;11、滑槽;12、滚轮;13、定位孔;14、容纳槽;15、定位销;16、弹性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方体状且内部中空的加重桶体(1)和设置在所述加重桶体(1)上端的升降主体(2),所述加重桶体(1)上端设置有注水口(3),下端一侧设置有排水口(4),所述加重桶体(1)于所述注水口(3)和所述排水口(4)处均设置有塞头(5),所述升降主体(2)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加重桶体(1)长度方向两端的固定筒(6),所述固定筒(6)内升降设置有活动杆(7),两个所述活动杆(7)之间升降设置有多个防护杆(8),所述防护杆(8)上设置有驱动多个所述防护杆(8)跟随所述活动杆(7)联动升降的联动装置,所述固定筒(6)上设置有锁定所述活动杆(7)的锁定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方体状且内部中空的加重桶体(1)和设置在所述加重桶体(1)上端的升降主体(2),所述加重桶体(1)上端设置有注水口(3),下端一侧设置有排水口(4),所述加重桶体(1)于所述注水口(3)和所述排水口(4)处均设置有塞头(5),所述升降主体(2)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加重桶体(1)长度方向两端的固定筒(6),所述固定筒(6)内升降设置有活动杆(7),两个所述活动杆(7)之间升降设置有多个防护杆(8),所述防护杆(8)上设置有驱动多个所述防护杆(8)跟随所述活动杆(7)联动升降的联动装置,所述固定筒(6)上设置有锁定所述活动杆(7)的锁定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开设在所述固定筒(6)远离所述加重桶体(1)一侧的多个定位孔(13),多个所述定位孔(13)沿所述固定筒(6)长度方向排布,所述活动杆(7)下端部靠近所述定位孔(13)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14),所述容纳槽(14)内弹性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13)插接适配的定位销(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14)底壁与所述定位销(15)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6),所述定位销(15)远离所述弹性件(16)的一端设置成球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滚塑警用隔离围挡,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装置包括固接在两个所述活动杆(7)上端部之间的上横杆(9),所述上横杆(9)与临近的所述防护杆(8)之间和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护杆(8)之间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忠辉朱玮泽冯芳周亮余浩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飞创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