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431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与建筑结构连接的顶板和与地基结构连接的底板,顶板与底板之间中心处设置有刚性抗震装置、四周设置有柔性支撑装置;刚性抗震装置包括顶端连接顶板底面中心处的第一支撑柱、顶端连接底板顶面中心处且与第一支撑柱相对应的第二支撑柱、套设于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上主抗压弹簧,第一支撑柱底端与第二支撑柱顶端具有一定距离;柔性支撑装置两端分别抵与顶板底面和底板顶面;采用柔性抗震支撑与刚性抗震支撑相结合,刚性抗震支撑可有效提升抗震支座的抗疲劳能力,并且与柔性支撑相配合,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有效对抗地震波的破坏,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具有更佳的抗震效果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
技术介绍
抗震支座是土木工程中用来抵抗地震波对建筑本身破坏的一种结构,未采用抗震支座的建筑物靠其本身扩大震动起到减震的作用,但是该举措会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而采用减震支座的建筑物是通过抗震支座减缓地震波带来的建筑物水平方向的移动,因此可有效减缓地震波对建筑物本身带来的破坏。传统的抗震支座多采取刚、柔结合的结构,增大支座的耗能能力,极大改善支座的抗震性能,因此地震发生时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抗震支座结构复杂,且功能单一,其作用原理多为水平方向消耗地震波,但是在静止状态时抗震支座所承受的来自高层建筑的较大的重力不能得到缓冲,长时间积压容易降低抗震支座的抗震效果,并且对竖直方向的振波无法起到良好的消耗缓冲作用,抗震支座的抗震效率不能有效的提高,难以确保抗震支座的性能。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水平竖直方向结合的且可对重力具有良好缓冲作用的高层建筑用抗震支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利用柔性材料与抗压弹簧相结合,使抗震支座在水平和竖直方向均具有较好的波和力的缓冲性能,进而确保抗震支座的良好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与建筑结构连接的顶板和与地基结构连接的底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中心处设置有刚性抗震装置、四周设置有柔性支撑装置;所述刚性抗震装置包括顶端连接顶板底面中心处的第一支撑柱、顶端连接底板顶面中心处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柱相对应的第二支撑柱、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上主抗压弹簧,所述第一支撑柱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顶端具有一定距离;所述柔性支撑装置两端分别抵与顶板底面和底板顶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座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顶端具有一定距离,该距离远小于弹簧的长度,弹簧压缩到极限时两者接触。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的液压支撑柱。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液压柱支撑柱的设置可使该抗震结构适应不同高度的支撑。优选的,所述顶板由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刚性板、第一柔性板、第二刚性板,所述底板由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刚性板、第二柔性板和第四刚性板;所述第一柔性板与所述第二柔性板均为弧形结构,且弧心相对。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弧面结构的刚柔结合设置使该支撑座具有球型钢支座和柔性支撑座的特点,结合两者的优势有效提升支撑座的抗拉能力。优选的,所述刚性抗震装置周围还设置有辅助抗震装置,所述辅助抗震装置包括顶端连接所述顶板底面的螺柱、底端连接所述底板顶面且与所述螺柱对应的固定柱、套设在所述螺柱与所述固定柱外壁的辅助抗压弹簧,所述螺柱底端与所述固定柱顶端具有一定距离,该距离远小于辅助抗压弹簧长度,并且在辅助抗压弹簧压缩到极致时两者接触。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有效避免柔性支撑装置的疲劳,刚性辅助支撑装置还可确保支撑座整体无偏移。优选的,所述辅助抗震装置设置有四个。优选的,还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两个抗震装置之间的支撑座和固定于所述支撑座顶端且中心处于所述支撑座连接的弹片,所述弹片的两端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螺柱上。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弹片可有助于提升辅助支撑装置的承载,避免辅助支撑装置的抗压弹簧长时间承载重力压迫造成的弹性疲劳。经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采用柔性抗震支撑与刚性抗震支撑相结合,刚性抗震支撑可有效提升抗震支座的抗疲劳能力,并且与柔性支撑相配合,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有效对抗地震波的破坏,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具有更佳的抗震效果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技术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的主视图;图2附图为本技术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的右视图;图3附图为本技术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的除去抗压弹簧后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1-3所示,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与建筑结构连接的顶板1和与地基结构连接的底板2,所述顶板1与所述底板2之间中心处设置有刚性抗震装置3、四周设置有柔性支撑装置4;所述刚性抗震装置3包括顶端连接顶板1底面中心处的第一支撑柱31、顶端连接底板2顶面中心处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柱31相对应的第二支撑柱32、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柱31与所述第二支撑柱32上的主抗压弹簧33,所述第一支撑柱31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32顶端具有一定距离;所述柔性支撑装置4两端分别抵与顶板1底面和底板2顶面。其中,第一支撑柱31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32顶端具有一定距离,该距离远小于主抗压弹簧33的长度,主抗压弹簧33压缩到极限时两者接触。该技术方案的作用原理是:顶板1连接建筑物,底板2连接地基;在静止状态时,刚性抗震装置3对建筑物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即有效对抗建筑物的重力作用,为柔性支撑装置4分担建筑物带来的重力压迫,降低柔性支撑装置4的疲劳度,有效提升其寿命;在对抗地震波时,柔性支撑装置4有效对抗横向波对建筑物的破坏,在横向起到缓冲作用,而刚性抗震装置3的抗压弹簧33可对竖直方向的波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避免竖直波对建筑物的破坏,两者结合,对抗复杂波形,具有良好的抗震作用。在一些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顶板1与所述第一支撑柱31之间的液压支撑柱34。该技术方案的原理是:针对一些不同高度的支撑需求,通过液压柱支撑柱34的上下调节可使该抗震支座适应不同高度的支撑需求。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顶板1由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刚性板11、第一柔性板12、第二刚性板13,所述底板2由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刚性板21、第二柔性板22和第四刚性板23;所述第一柔性板12与所述第二柔性板22均为弧形结构,且弧心相对。上述技术方案的作用原理是:弧面结构模仿了球型钢支座的原理,在水皮方向上能够承载一定量的滑动并快速复位,有效释放震中产生的应力,降低应力对建筑物的形变;并且柔性支撑降低建筑的刚度,延长了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两者结合起到有效的抗震作用。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与建筑结构连接的顶板和与地基结构连接的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中心处设置有刚性抗震装置、四周设置有柔性支撑装置;/n所述刚性抗震装置包括顶端连接顶板底面中心处的第一支撑柱、顶端连接底板顶面中心处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柱相对应的第二支撑柱、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上主抗压弹簧,所述第一支撑柱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顶端具有一定距离;/n所述柔性支撑装置两端分别抵与顶板底面和底板顶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与建筑结构连接的顶板和与地基结构连接的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中心处设置有刚性抗震装置、四周设置有柔性支撑装置;
所述刚性抗震装置包括顶端连接顶板底面中心处的第一支撑柱、顶端连接底板顶面中心处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柱相对应的第二支撑柱、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上主抗压弹簧,所述第一支撑柱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顶端具有一定距离;
所述柔性支撑装置两端分别抵与顶板底面和底板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的液压支撑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由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刚性板、第一柔性板、第二刚性板,所述底板由上至下包括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福良郑磊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杰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