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9934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包括依次紧贴在一起的第一无纺布层、轻质PU层、第二无纺布层、PA/PE膜和PU层,其中轻质PU层的厚度均比第一无纺布层、第二无纺布层、PA/PE膜和PU层的厚度厚。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具有良好的隔音吸音效果,相比传统的由无纺布层、胶片层和PU发泡层所组成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的重量更轻,且相比传统的由无纺布层、胶片层和PU发泡层所组成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的制造成本更低,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汽车前围内板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汽车前围内板。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内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隔音隔热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地,现有车辆内普遍设置汽车前围内板来隔离或者吸收噪声,藉此提高车内的舒适感。目前市场上的汽车前围内板主要由无纺布层、胶片层和PU发泡层构成,但无纺布层、胶片层和PU发泡层所组成的汽车前围内板的重量比较重,而且价格昂贵,使得制造成本高,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具有良好的隔音吸音效果,且重量轻及制造成本低,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其包括依次紧贴在一起的第一无纺布层、轻质PU层、第二无纺布层、PA/PE膜和PU层,其中所述轻质PU层的厚度均比所述第一无纺布层、所述第二无纺布层、所述PA/PE膜和所述PU层的厚度厚。进一步的,所述轻质PU层由密度范围在12-25kg/m³的聚氨酯半硬质泡沫组成。进一步的,所述轻质PU层由密度为15kg/m³的聚氨酯半硬质泡沫组成。进一步的,所述PU层由密度范围为50-70kg/m³的PU材料组成。进一步的,所述PU层由密度为60kg/m³的PU材料组成。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和所述轻质PU层之间设置有第一黏贴层。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无纺布层和所述轻质PU层之间设置有第二黏贴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无纺布层远离所述轻质PU层的一侧面和/或所述PU层远离所述PA/PE膜的一侧面设有抗氧化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所公开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包括依次紧贴在一起的第一无纺布层、轻质PU层、第二无纺布层、PA/PE膜和PU层,其中轻质PU层的厚度均比第一无纺布层、第二无纺布层、PA/PE膜和PU层的厚度厚。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所公开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具有良好的隔音吸音效果,相比传统的由无纺布层、胶片层和PU发泡层所组成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的重量更轻,且相比传统的由无纺布层、胶片层和PU发泡层所组成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的制造成本更低,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包括依次紧贴在一起的第一无纺布层11、轻质PU层12、第二无纺布层13、PA/PE膜14和PU层15。在本实施例中,轻质PU层12具有重量轻及隔音吸音效果好的特点,相比市面上由无纺布层、胶片层和PU发泡层所组成的汽车前围内板,本申请的轻质PU材料比胶片材料更轻,使得该新型汽车前围内板比传统的汽车前围内板的重量更轻,而且轻质PU材料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材料,价格也相对便宜,即轻质PU材料比胶片材料更便宜,能够使得该新型汽车前围内板的制造成本低,符合新能源汽车制造条件,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在本实施例中,轻质PU层12由密度范围在12-25kg/m³的聚氨酯半硬质泡沫组成。优选地,轻质PU层12由密度为15kg/m³的聚氨酯半硬质泡沫组成。应理解,轻质PU材料比普通的PU材料更轻。进一步的,第一无纺布层11和第二无纺布层13具有防水防油的效果,使得该新型汽车前围内板的防水防油效果好。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无纺布层11和轻质PU层12之间设置有第一黏贴层,以加大第一无纺布层11和轻质PU层12之间的连接。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无纺布层13和轻质PU层12之间设置有第二黏贴层,以加大第二无纺布层13和轻质PU层12之间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轻质PU层12的厚度均比第一无纺布层11、第二无纺布层13、PA/PE膜14和PU层15的厚度厚。优选地,第一无纺布层11的厚度和第二无纺布层13的厚度相等。进一步的,第一无纺布层11的厚度大于PA/PE膜14的厚度,而PU层15的厚度略大于第一无纺布层11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PU层15由密度范围为50-70kg/m³的PU材料组成。优选地,PU层15由密度为60kg/m³的PU材料组成。应理解,PU材料具有耐曲折、柔软度好、抗拉强度大的特点,因此能够使得该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具有耐曲折、柔软度好、抗拉强度大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采用密度范围为50-70kg/m³PU材料作为PU层,相比普通的PU材料,本实施例的PU层15的重量更轻,能够大大降低该新型汽车前围内板的重量。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无纺布层11远离轻质PU层12的一侧面和/或PU层15远离PA/PE膜14的一侧面设有抗氧化层,以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轻质PU层12中间隔设置有多个孔,一方面能够减轻重量,另一方面能够加大隔音吸音效果。进一步的,轻质PU层12朝向第一无纺布层11的一侧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这样能够加大轻质PU层12与第一无纺布层11的接触面积,使得连接稳定。进一步的,轻质PU层12朝向第二无纺布层13的一侧面间隔设置有第二凸起,这样能够加大轻质PU层12与第二无纺布层13的接触面积,使得连接稳定。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该新型汽车前围内板的制造工艺为:1.将第一无纺布层11、轻质PU层12、第二无纺布层13和PA/PE膜14对齐铺好;2.将叠放整齐的第一无纺布层11、轻质PU层12、第二无纺布层13和PA/PE膜14放在热压成型模进行模压成型以形成半成品;3.将成型好的半成品放在发泡模中进行聚氨酯发泡以形成PU层15;4.将发泡好的半成品放在冲裁模中冲切以形成依次紧贴在一起的第一无纺布层11、轻质PU层12、第二无纺布层13、PA/PE膜14和PU层15;5.取出成品。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紧贴在一起的第一无纺布层、轻质PU层、第二无纺布层、PA/PE 膜和PU层,其中所述轻质PU层的厚度均比所述第一无纺布层、所述第二无纺布层、所述PA/PE 膜和所述PU层的厚度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紧贴在一起的第一无纺布层、轻质PU层、第二无纺布层、PA/PE膜和PU层,其中所述轻质PU层的厚度均比所述第一无纺布层、所述第二无纺布层、所述PA/PE膜和所述PU层的厚度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PU层由密度范围在12-25kg/m³的聚氨酯半硬质泡沫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PU层由密度为15kg/m³的聚氨酯半硬质泡沫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汽车前围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PU层由密度范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伯灵谭德智谢森伟李业鸿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帕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