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657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冰蓄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制冷装置与蓄冰融冰装置相连通,蓄冰融冰装置与中转水装置相连通,中转水装置与制冷装置相连通,蓄冰融冰装置包括一锥顶蓄冰融冰罐和一低温冷冻水区,锥顶蓄冰融冰罐和一低温冷冻水区相连通,制冷装置包括一制冰筒,制冰筒与锥顶蓄冰融冰罐的上端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动态制冰,可提高制冰效率,动态蓄冰,没有制冷部件,有效蓄冰量可提高,流动的冷冻水与冰直接大面积接触换热,提高融冰效率,固态冰融化成冷冻水直接参与供冷,蓄冷量可完全释放出来,供冷量提高,设备综合效率比传统空调冰蓄冷系统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
本技术涉及空调冰蓄冷设备
,特别涉及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
技术介绍
空调或者中央空调冰蓄冷系统是利用夜间低谷负荷电力制冰储存在蓄冰装置中,白天融冰将所储存冷量释放出来供冷,以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机容量。现有空调蓄冷系统的制冰、蓄冰、供冷系统是将冷水机组制出的低温乙二醇水溶液(二次冷媒)用泵压入放置在蓄冰槽中的塑料管或金属换热管内,使管外的水结成冰,可以将90%以上的水冻结成冰。融冰时从空调负荷端流回的温度较高的乙二醇水溶液(二次冷媒)进入蓄冰槽,流过塑料或金属盘管内,将管外的冰融化,乙二醇水溶液(二次冷媒)的温度下降,低温的乙二醇水溶液(二次冷媒)通过热交换器与空调冷冻水进行热交换用于空调供冷。现有技术的蓄冷空调装备的内融冰式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制冰时机组制冷效率低:制冰时与塑料管或者金属管外壁接触的先水冻结成冰,水冻结成冰后导热率降低传热性变差,需要更低温度的乙二醇来换热,导致机组制冷效率变低;2.融冰效果差:融冰时与塑料管或者金属管外壁接触的冰先吸热先融化成水,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冰和管壁形成一定的空腔导致部分管壁与管壁外的冰接触不到,换热面积减小,冰融化的速度降低,供冷量减少,严重时需要启动制冷主机才能继续供冷,大部分冰不能起到放冷供冷作用;3.需要采用换热器将低温载冷剂与空调冷冻水隔离,一部分冷量无法被使用,系统综合能耗比直接制冷供的空调系统增加;4.现有空调冰蓄冷系统占地面积庞大,对建设场地面积要求较高,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筑中,建设占地成本较高,严重限制了冰蓄冷技术的普及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包括制冷装置、蓄冰融冰装置和中转水装置,所述制冷装置与蓄冰融冰装置相连通,蓄冰融冰装置与中转水装置相连通,中转水装置与制冷装置相连通;所述蓄冰融冰装置包括一锥顶蓄冰融冰罐和一低温冷冻水区,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和一低温冷冻水区相连通;所述制冷装置包括一制冰筒,所述制冰筒与锥顶蓄冰融冰罐的上端相连通,制冰筒与锥顶蓄冰融冰罐的连接处设置排冰阀;所述低温冷冻水区包括一中转水排水口,中转水装置包括一中转水罐,中转水罐上设置有中转水进水口,中转水进水口通过中转水进排水管与中转水排水口相连通,中转水进排水管上设置有中转水排水控制阀;所述中转水罐上还设置有中转水出水口,中转水出水口通过中转水出水管与中转水加压管相连通,中转水加压管分别与锥顶蓄冰融冰罐、制冰筒相连通,中转水加压管上设置有中转水增压泵。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包括一注水管,注水管一端与制冰筒相连通,另一端与中转水加压管相连通,注水管与中转水加压管的连接处设置注水控制阀。优选地,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的上部设置有中转水回水口,中转水回水口与中转水加压管相连通,中转水加压管与中转水加压管的连接处设置有中转水回水控制阀。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制冰脱冰热交换管,所述制冰脱冰热交换管绕设于制冰筒外围。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制冰冷源仓、脱冰热源仓,制冰冷源仓、脱冰热源仓通过制冰脱冰介质输送管道与制冰脱冰热交换管相连通,制冰冷源仓与制冰脱冰热交换管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制冰介质防逆流阀和制冰介质控制阀,脱冰热源仓与制冰脱冰热交换管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脱冰介质控制阀和脱冰介质防逆流阀,所述制冰脱冰介质输送管道上设置有制冰脱冰介质循环泵。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压缩机、脱冰热源、制冰冷凝器,制冰脱冰热交换管的两端连接有制冰介质蒸发管,所述制冷压缩机通过制冰介质蒸发管与制冰脱冰热交换管相连通,制冷压缩机通过制冰介质排气管与脱冰热源相连通,制冰冷凝器通过制冰介质冷凝管连通于制冰介质蒸发管,制冰冷凝器与脱冰热源相连通,所述制冰介质冷凝管上分别设置有制冰节流膨胀阀和脱冰控制阀。优选地,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内部以及锥顶蓄冰融冰罐与低温冷冻水区的连通处设置有供冷防堵隔离网,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底部还设置有冷冻水导流板。优选地,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空调冷冻回水口和空调冷冻供水口,空调冷冻回水口通过空调冷冻回水管与空调相连通,空调冷冻供水口通过空调冷冻供水管与空调相连通。优选地,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层温度探测口和下层温度探测口,上层温度探测口和下层温度探测口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优选地,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上方还设置有蓄冰融冰呼吸口,蓄冰融冰呼吸口上设置有蓄冰融冰呼吸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动态制冰,可提高制冰效率;动态蓄冰,蓄冰容器内没有制冷部件,有效蓄冰量可提高;流动的冷冻水与冰直接大面积接触换热,提高融冰效率;固态冰融化成冷冻水直接参与供冷,蓄冷量可完全释放出来,供冷量提高;设备综合效率比传统空调冰蓄冷系统高;2、结构简单,配置灵活,可以采用集中安装或分布式安装的模式来满足不同空间的蓄冷需求,空间充足的地方采用集中式安装模式,空间不足的地方采用分布式安装的模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的变形实施例结构图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包括制冷装置100、蓄冰融冰装置200和中转水装置300,所述制冷装置100与蓄冰融冰装置200相连通,蓄冰融冰装置200与中转水装置300相连通,中转水装置300与制冷装置100相连通。所述蓄冰融冰装置200可与空调相连通。所述蓄冰融冰装置200包括一锥顶蓄冰融冰罐201和一低温冷冻水区211,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201和一低温冷冻水区211相连通。所述制冷装置100包括一制冰筒103,所述制冰筒103与锥顶蓄冰融冰罐201的上端相连通,制冰筒103与锥顶蓄冰融冰罐201的连接处设置排冰阀111。所述低温冷冻水区211包括一中转水排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装置、蓄冰融冰装置和中转水装置,所述制冷装置与蓄冰融冰装置相连通,蓄冰融冰装置与中转水装置相连通,中转水装置与制冷装置相连通;/n所述蓄冰融冰装置包括一锥顶蓄冰融冰罐和一低温冷冻水区,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和一低温冷冻水区相连通;/n所述制冷装置包括一制冰筒,所述制冰筒与锥顶蓄冰融冰罐的上端相连通,制冰筒与锥顶蓄冰融冰罐的连接处设置排冰阀;/n所述低温冷冻水区包括一中转水排水口,中转水装置包括一中转水罐,中转水罐上设置有中转水进水口,中转水进水口通过中转水进排水管与中转水排水口相连通,中转水进排水管上设置有中转水排水控制阀;/n所述中转水罐上还设置有中转水出水口,中转水出水口通过中转水出水管与中转水加压管相连通,中转水加压管分别与锥顶蓄冰融冰罐、制冰筒相连通,中转水加压管上设置有中转水增压泵。/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装置、蓄冰融冰装置和中转水装置,所述制冷装置与蓄冰融冰装置相连通,蓄冰融冰装置与中转水装置相连通,中转水装置与制冷装置相连通;
所述蓄冰融冰装置包括一锥顶蓄冰融冰罐和一低温冷冻水区,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和一低温冷冻水区相连通;
所述制冷装置包括一制冰筒,所述制冰筒与锥顶蓄冰融冰罐的上端相连通,制冰筒与锥顶蓄冰融冰罐的连接处设置排冰阀;
所述低温冷冻水区包括一中转水排水口,中转水装置包括一中转水罐,中转水罐上设置有中转水进水口,中转水进水口通过中转水进排水管与中转水排水口相连通,中转水进排水管上设置有中转水排水控制阀;
所述中转水罐上还设置有中转水出水口,中转水出水口通过中转水出水管与中转水加压管相连通,中转水加压管分别与锥顶蓄冰融冰罐、制冰筒相连通,中转水加压管上设置有中转水增压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包括一注水管,注水管一端与制冰筒相连通,另一端与中转水加压管相连通,注水管与中转水加压管的连接处设置注水控制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顶蓄冰融冰罐的上部设置有中转水回水口,中转水回水口与中转水加压管相连通,中转水加压管与中转水加压管的连接处设置有中转水回水控制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制冰脱冰热交换管,所述制冰脱冰热交换管绕设于制冰筒外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动态制冰-融冰蓄冷供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制冰冷源仓、脱冰热源仓,制冰冷源仓、脱冰热源仓通过制冰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如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琻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