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638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暖器,包括发热汀体、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均设置于发热汀体上,且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设置于发热汀体的同侧;其中,温控器组件的感温面与发热汀体的发热表面相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暖器是一种能够通过温控器组件的设置精准测控电暖器自身温度变化的取暖产品,其将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设置于发热汀体的合理位置,且保证温控器组件的感温面与发热汀体的发热表面相接触,并通过温控器组件的动作实现及时对电暖器自身温度非正常和正常状态下的温度反馈和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暖器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暖器。
技术介绍
电暖器因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等优点已经普遍用于家庭、酒店等场所,尤其在南方冬季潮湿阴冷、没有暖气的地方使用更加普遍,且使用场所非常广泛。产品使用效果会直接影响用户购买欲望。因此电暖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维持工况稳定的控温能力和非正常(温度过高)状态下的及时断电保护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亟需一种新的电暖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暖器,温控器组件的组成及设置位置合理,便于通过控制温控器组件的动作实现对电暖器的自身温度变化的精准测控。一方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暖器,包括发热汀体、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均设置于发热汀体上,且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设置于发热汀体的同侧;其中,温控器组件的感温面与发热汀体的发热表面相接触。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温控器组件通过连接支架安装于发热汀体上。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温控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温控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温控器上靠近发热汀体的一段为底座,连接支架上与底座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限位孔,限位孔用于供底座穿过连接支架并与发热汀体相接触。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温控器上设有围绕底座设置的连接片,温控器通过连接片与连接支架可拆卸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温控器为两个,两个温控器分别为手动型复位温控器和自动型复位温控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靠近发热管的温控器为手动型复位温控器,远离发热管的温控器为自动型复位温控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连接支架分别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与发热汀体相固接,且温控器均设置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在电暖器的长度方向上、发热管与第一位置之间的距离为54.2至58.2mm;和/或,在电暖器的长度方向上、发热管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为157至160mm。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连接支架为钣金支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暖器,包括发热汀体、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均设置于发热汀体上,且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设置于发热汀体的同侧;其中,温控器组件的感温面与发热汀体的发热表面相接触。本技术的电暖器是一种能够通过温控器组件的设置精准测控电暖器自身温度变化的取暖产品,其将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设置于发热汀体的合理位置,且保证温控器组件的感温面与发热汀体的发热表面相接触,并通过温控器组件的动作实现及时对电暖器自身温度非正常和正常状态下的温度反馈和控制。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图3均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暖器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手动型复位温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00-电暖器;10-发热汀体;20-发热管;30-温控器组件;31-手动型复位温控器;311-底座;312-连接片;3121-螺钉孔;32-自动型复位温控器;40-连接支架;41-限位孔;A-第一位置;B-第二位置;X-电暖器的长度方向;Y-电暖器的宽度方向。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技术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技术的电暖器100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暖器100,是一种能够通过温控器组件30的设置精准测控电暖器100自身温度变化的取暖产品,其将发热管20及温控器组件30设置于发热汀体10的合理位置,且保证温控器组件30的感温面与发热汀体10的发热表面相接触,并通过温控器组件30的动作实现及时对电暖器100自身温度非正常和正常状态下的温度反馈和控制。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图1至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暖器100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5,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暖器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图3均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暖器100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手动型复位温控器3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支架4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请进一步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暖器100,包括发热汀体10、发热管20及温控器组件30,发热管20及温控器组件30均设置于发热汀体10上,且发热管20及温控器组件30设置于发热汀体10的同侧;其中,温控器组件30的感温面与发热汀体10相接触。进一步的,温控器组件30通过连接支架40安装于发热汀体10上。可选的,连接支架40为钣金支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暖器100,温控器上靠近发热汀体10的一段为底座311,连接支架40上与底座31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限位孔41,限位孔41用于供底座311穿过连接支架40并与发热汀体10相接触。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暖器100,温控器组件30包括至少两个温控器。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温控器为两个,两个温控器分别为手动型复位温控器31和自动型复位温控器32。温控器上设有围绕底座311设置的连接片312,温控器通过连接片312与连接支架4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连接片312上设有螺纹孔,连接支架40上与连接片312上的螺纹孔相对应的位置也设有螺纹孔,温控器可通过螺钉安装与连接支架40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暖器100,靠近发热管20的温控器为手动型复位温控器31,远离发热管20的温控器为自动型复位温控器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暖器100,连接支架40分别在第一位置A和第二位置B与发热汀体10相固接,且温控器均设置于第一位置A与第二位置B之间。连接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汀体、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所述发热管及所述温控器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发热汀体上,且所述发热管及所述温控器组件设置于所述发热汀体的同侧;其中,所述温控器组件的感温面与所述发热汀体的发热表面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汀体、发热管及温控器组件,所述发热管及所述温控器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发热汀体上,且所述发热管及所述温控器组件设置于所述发热汀体的同侧;其中,所述温控器组件的感温面与所述发热汀体的发热表面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组件通过连接支架安装于所述发热汀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温控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上靠近所述发热汀体的一段为底座,所述连接支架上与所述底座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用于供所述底座穿过所述连接支架并与所述发热汀体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上设有围绕所述底座设置的连接片,所述温控器通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连接支架可拆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影炙廖泓斌张毅白相星唐爱红衷卫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