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先导压差控制自动往复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3675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式先导压差控制自动往复气缸,包括:一气控阀模块、一气路连接板模块和一气缸模块,所述气控阀模块以螺杆连接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以螺杆连接所述气缸模块;其中,所述气缸模块包括气缸后盖部、缸体部和气缸前盖部,所述气缸后盖部开设一后盖气路和一后盖先导气路,所述气缸前盖部开设一前盖气路和一前盖先导气路,还包括两接触阀,两所述接触阀分别装配连接所述后盖先导气路和所述前盖先导气路。本申请气缸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当气缸行程加长,只要加长气路连接板长度,当气缸使用形式改变时,只要气缸盖内的接触阀设计形式不改变,可以使用在任何气缸形式的改变,增加产品多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式先导压差控制自动往复气缸
本技术涉及气缸
,尤其涉及一种先导压差控制的一体式的自动往复气缸。
技术介绍
随着气动系统在自动化领域越来越广的运用,传统的气动执行元件如气缸的控制,一般通过电磁阀来实现控制(电磁阀具有反应灵敏、气路系统简单的优点)。但在一些特殊的化工行业,如灌装液体易燃、易爆的行业,因为存在安全隐患,不允许有电磁阀在气路控制系统中存在。气缸的动作执行仍旧采用机械式或气控式。现有技术的往复气缸(气路原理如图1所示),动作原理是气缸活塞杆分别运动到前、后行程位置时,分别接触前、后接触式2位3通阀,使a、b分别得信号,P1和P2气压分别控制双气控2位5通阀换向,双作用气缸前、后腔分别得气和排气,实现气缸的往复运动。因其换向阀及进排气管均设于气缸外部,使气缸管路连接复杂,占用空间较大,安装和维修均不便利;亦有将2位3通阀置于气缸结构中,因其2运动位置3通道的设计需求,导致气缸内部结构过于复杂,加工成本过高。又如专利公告号CN206943121U的往复气缸(气路结构如下图2所示),其气路原理是将一个2位5通机械阀置于气缸右侧,阀工作口分别连通气缸的前、后腔;阀芯通过一根刚性连接杆同气缸活塞连接,气缸分别运动至前、后端极限位置时,活塞带动连接杆,连接杆带动推板推动阀芯实现换向;气缸前、后腔分别得气和排气,实现气缸往复运动;同时为了实现阀芯运动时定位的准确性,增加了定位机构;其设计结构存在以下缺陷:1、因阀芯10换向靠连接杆同活塞5运动带动,假如当左侧气缸行程较长时如200mm,连接杆也需要相应长度,也就是说右侧阀芯腔也需要200mm+的长度。在浪费安装空间的同时,加工存在很大问题,结构原因导致对气缸的动作行程有很大限制;2、活塞5同阀芯10之间的连接杆穿过阀芯推动推板12带动阀芯10运动,为了稳定阀芯10位置,增加定位机构(为了防止连接杆穿动时,由于摩擦力引起带动阀芯10位置移动)。但由于同活塞间是刚性连接,在机加工或装配产生尺寸误差时,阀芯10容易在活塞力带动下,强拉脱离定位机构13位置,阀芯10定位不准确,使右侧气路串气或动作不准确。因此,现有技术的气缸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式先导压差控制自动往复气缸,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式先导压差控制自动往复气缸,包括:一气控阀模块、一气路连接板模块和一气缸模块,所述气控阀模块以螺杆连接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以螺杆连接所述气缸模块;其中,所述气缸模块包括气缸后盖部、缸体部和气缸前盖部,所述气缸后盖部开设一后盖气路和一后盖先导气路,所述气缸前盖部开设一前盖气路和一前盖先导气路,还包括两接触阀,两所述接触阀分别装配连接所述后盖先导气路和所述前盖先导气路。依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气缸,所述接触阀为二位二通阀,所述接触阀包括接触阀芯、接触弹簧、接触衬套和接触外盖,所述接触阀芯为一杆体,所述接触阀芯的杆体中开设阀芯气路,所述接触阀芯贯穿连接所述接触衬套,两所述接触外盖分别插入连接所述后盖先导气路和所述前盖先导气路,所述接触弹簧插入连接所述接触阀芯,所述接触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触外盖和所述接触阀芯。依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气缸,还包括一按钮阀,所述按钮阀为二位二通阀,所述按钮阀包括按钮外盖、按钮阀芯、按钮O型圈和按钮弹簧,所述按钮阀芯为一前端有径向凸出的杆体,所述按钮外盖为一中空筒体;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包括一气路连接板,所述气路连接板开设后盖连接气路、后盖先导连接气路、前盖连接气路和前盖先导连接气路,所述按钮阀装配连接所述后盖先导连接气路,所述按钮弹簧、按钮阀芯、按钮O型圈和按钮外盖依次放入连接所述后盖先导连接气路。依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气缸,还包括两气阻,所述气控阀模块包括一气控阀,所述气控阀为双气控二位五通阀,所述气控阀包括阀体、后气阀腔和前气阀腔,所述后气阀腔和前气阀腔分别连接所述阀体的两侧,所述阀体的进气口气路分别以后气阀先导气路和前气阀先导气路连接所述后气阀腔及前气阀腔,两所述气阻分别连接所述后气阀先导气路和前气阀先导气路。本技术对现有气缸进行改进,改进现有技术往复气缸设计缺点的同时,为适应气缸使用的多行程,多连接形式的需求,提出了模块化设计思路,将一体式气缸分为了气控阀模块、气路连接板模块和气缸模块(包含先导控制)。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特征,使得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第一、本申请气缸采用气控阀模块、气路连接板模块和气缸模块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当气缸行程加长,只要加长气路连接板长度,当气缸使用形式改变时,只要气缸盖内的接触阀设计形式不改变,可以使用在任何气缸形式的改变,增加产品多样性;第二、本申请在接触阀芯内设计通气气路,同气缸前腔或后腔相通,气流通过接触阀芯进入接触阀内,形成气压平衡腔,接触阀芯只受接触弹簧的弹簧力作用,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第三、本申请使用按钮阀,防止气缸失效模式,提高了气缸的稳定性。当然,实施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任何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一定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气缸的气路原理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另外一种气缸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气缸的外观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的气动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气缸的剖开示意图;图6为图5中接触阀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5中按钮阀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气路连接板剖开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气缸模块剖开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气缸模块另一角度剖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技术。请参考图3,本申请的一种一体式气缸的外观示意图,本申请的气缸包括:一气控阀模块10、一气路连接板模块20和一气缸模块30,所述气控阀模块10以螺杆连接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20,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20以螺杆连接所述气缸模块30,模块之间并用O型圈形成气路密封;其中,所述气缸模块30包括气缸后盖部31、缸体部32和气缸前盖部33,请同时参考图4,本申请的气动原理示意图,所述气缸后盖部31开设一后盖气路311和一后盖先导气路312,所述气缸前盖部33开设一前盖气路331和一前盖先导气路332,还包括两接触阀40,两所述接触阀40分别装配连接所述后盖先导气路312和所述前盖先导气路332。请参考图5,所述缸体部32中,气缸活塞321及其上面的活塞密封圈把缸体部32分为气缸前腔322和气缸后腔323,后盖气路311同气缸后腔323相连通,前盖气路331同气缸前腔322相连通。如上所述的一体式气缸采用气控阀模块10、气路连接板模块20和气缸模块30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当气缸行程加长(只要加长气路连接板长度),气缸使用形式改变时(气缸变为双伸杆时,双轴形式,3轴形式),只要气缸盖内的接触阀40(接触式二位二通阀)设计形式不改变,气缸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式先导压差控制自动往复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气控阀模块、一气路连接板模块和一气缸模块,所述气控阀模块以螺杆连接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以螺杆连接所述气缸模块;其中,/n所述气缸模块包括气缸后盖部、缸体部和气缸前盖部,所述气缸后盖部开设一后盖气路和一后盖先导气路,所述气缸前盖部开设一前盖气路和一前盖先导气路,还包括两接触阀,两所述接触阀分别装配连接所述后盖先导气路和所述前盖先导气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式先导压差控制自动往复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气控阀模块、一气路连接板模块和一气缸模块,所述气控阀模块以螺杆连接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所述气路连接板模块以螺杆连接所述气缸模块;其中,
所述气缸模块包括气缸后盖部、缸体部和气缸前盖部,所述气缸后盖部开设一后盖气路和一后盖先导气路,所述气缸前盖部开设一前盖气路和一前盖先导气路,还包括两接触阀,两所述接触阀分别装配连接所述后盖先导气路和所述前盖先导气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阀为二位二通阀,所述接触阀包括接触阀芯、接触弹簧、接触衬套和接触外盖,所述接触阀芯为一杆体,所述接触阀芯的杆体中开设阀芯气路,所述接触阀芯贯穿连接所述接触衬套,两所述接触外盖分别插入连接所述后盖先导气路和所述前盖先导气路,所述接触弹簧插入连接所述接触阀芯,所述接触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触外盖和所述接触阀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王先艳陶伟伟卢文杰曹永明胡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亿日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