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型房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081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型房建结构,包括底板,底板的顶部四角均开凿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的顶部均延伸至底板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墙体,滑动杆的外侧且位于墙体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之间均套有第一回位弹簧,墙体内壁的顶部两侧均开凿有第二滑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便捷,实用性强,通过设置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活动板房的晃动情况,一旦发生地震,能够及时的通过报警器进行报警,提醒熟睡的人员,同时通过设置海绵垫,极大的降低了人员与墙体之间碰撞产生的损伤,此外通过设置回位弹簧对房屋整体和顶部进行减震,防止房屋发生坍塌,极大的增加了房屋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型房建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房建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抗震型房建结构,属于房建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生活中,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是一种危害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倒塌造成的。地震来的快去的也快,往往就发生在几十秒甚至十几秒很短暂的时间,人们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房间内特别是高楼里逃生,地震的发生很没规律可循,目前的技术还没办法对地震实施很准确的预报,虽说现在已经有一些地震预警装置,可是这些地震预警装置很难普遍推广,而一般的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都会通过较为精密地计算和预测,都会具备一定的抗震等级,但是相对于工地上的建筑,特别是活动板房,都是属于临时搭建,投入成本较少,方便拆装,但是安全防震系数较低,并且大都没有设置报警装置,尤其是夜间,人们大都处于睡眠状态,如果发生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亡就更为严重,同时在地震的作用下,行走的人员可能站立不稳,左右摆动,很容易碰撞到墙壁,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抗震型房建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抗震型房建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四角均开凿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顶部均延伸至底板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墙体,所述滑动杆的外侧且位于墙体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之间均套有第一回位弹簧,所述墙体内壁的顶部两侧均开凿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均与对应的第二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的外侧且位于第一滑块的顶部与底部均套有第二回位弹簧,所述第一滑块的外侧且位于第二滑槽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墙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底部的两端均开凿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均与对应的第三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的外侧且位于第二滑块的两端均套有第三回位弹簧,所述连接杆远离第一滑块的一端均与对应的第二滑块转动连接,所述顶板的底部且位于两个第三滑槽之间固定安装有振动传感器,所述顶板的底部且位于振动传感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报警器,所述顶板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盖板,两个所述盖板远离顶板的一端互相固定连接,所述盖板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外侧均套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远离固定柱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柱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挡块。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墙体外部的一侧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房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墙体内壁的底部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海绵垫。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墙体的外部与房门相邻的一侧开凿有透气窗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板的顶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顶部均与对应的盖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板顶部的中心固定安装有PLC控制器,且所述振动传感器、报警器均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便捷,实用性强,通过设置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活动板房的晃动情况,一旦发生地震,能够及时的通过报警器进行报警,提醒熟睡的人员,同时通过设置海绵垫,极大的降低了人员与墙体之间碰撞产生的损伤,此外通过设置回位弹簧对房屋整体和顶部进行减震,防止房屋发生坍塌,极大的增加了房屋的稳定性。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1、底板;2、第一滑槽;3、滑动杆;4、墙体;5、第一回位弹簧;6、挡块;7、海绵垫;8、第二滑槽;9、第一滑杆;10、第一滑块;11、第二回位弹簧;12、连接杆;13、顶板;14、第三滑槽;15、第二滑杆;16、第二滑块;17、第三回位弹簧;18、振动传感器;19、报警器;20、PLC控制器;21、盖板;22、加强筋;23、固定柱;24、钢丝绳;25、固定杆;26、房门;27、透气窗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抗震型房建结构,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部四角均开凿有第一滑槽2,第一滑槽2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杆3,滑动杆3的顶部均延伸至底板1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墙体4,滑动杆3的外侧且位于墙体4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之间均套有第一回位弹簧5,通过第一回位弹簧5对设备整体的晃动进行减震处理;墙体4内壁的顶部两侧均开凿有第二滑槽8,第二滑槽8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9,第一滑杆9的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10,第一滑块10均与对应的第二滑槽8滑动连接,第一滑杆9的外侧且位于第一滑块10的顶部与底部均套有第二回位弹簧11,第一滑块10的外侧且位于第二滑槽8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2,墙体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13,顶板13底部的两端均开凿有第三滑槽14,第三滑槽14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15,第二滑杆15的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6,第二滑块16均与对应的第三滑槽14滑动连接,第二滑杆15的外侧且位于第二滑块16的两端均套有第三回位弹簧17,连接杆12远离第一滑块10的一端均与对应的第二滑块16转动连接,通过连接杆12对墙体4的侧壁进行减震,在受到地震的作用时,通过第二回位弹簧11与第三回位弹簧17对连接杆12进行限制,从而降低墙体4的侧壁与顶板13之间的晃动;顶板13的底部且位于两个第三滑槽14之间固定安装有振动传感器18,振动传感器18的型号为SW-1801P,便于更好的检测房屋的晃动;顶板13的底部且位于振动传感器1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报警器19,顶板13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盖板21,两个盖板21远离顶板13的一端互相固定连接,两个盖板21与顶板13之间构成三角形结构,使得设备更加的稳定;盖板21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柱23,固定柱23的外侧均套有钢丝绳24,钢丝绳24远离固定柱2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5。固定柱23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挡块6,防止钢丝绳24从固定柱23的外侧滑落;墙体4外部的一侧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房门26,便于更好对设备进行使用,方便人员进出;墙体4内壁的底部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海绵垫7,在发生地震时,人员受到地震的作用,不会直接与墙体4发生碰撞,极大的降低了安全隐患;墙体4的外部与房门26相邻的一侧开凿有透气窗口27,便于更好对房屋的内部进行透气;顶板13的顶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加强筋22,加强筋22的顶部均与对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型房建结构,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四角均开凿有第一滑槽(2),所述第一滑槽(2)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杆(3),所述滑动杆(3)的顶部均延伸至底板(1)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墙体(4),所述滑动杆(3)的外侧且位于墙体(4)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之间均套有第一回位弹簧(5),所述墙体(4)内壁的顶部两侧均开凿有第二滑槽(8),所述第二滑槽(8)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9),所述第一滑杆(9)的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10),所述第一滑块(10)均与对应的第二滑槽(8)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9)的外侧且位于第一滑块(10)的顶部与底部均套有第二回位弹簧(11),所述第一滑块(10)的外侧且位于第二滑槽(8)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2),所述墙体(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13),所述顶板(13)底部的两端均开凿有第三滑槽(14),所述第三滑槽(14)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15),所述第二滑杆(15)的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6),所述第二滑块(16)均与对应的第三滑槽(14)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15)的外侧且位于第二滑块(16)的两端均套有第三回位弹簧(17),所述连接杆(12)远离第一滑块(10)的一端均与对应的第二滑块(16)转动连接,所述顶板(13)的底部且位于两个第三滑槽(14)之间固定安装有振动传感器(18),所述顶板(13)的底部且位于振动传感器(1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报警器(19),所述顶板(13)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盖板(21),两个所述盖板(21)远离顶板(13)的一端互相固定连接,所述盖板(21)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柱(23),所述固定柱(23)的外侧均套有钢丝绳(24),所述钢丝绳(24)远离固定柱(2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型房建结构,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四角均开凿有第一滑槽(2),所述第一滑槽(2)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杆(3),所述滑动杆(3)的顶部均延伸至底板(1)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墙体(4),所述滑动杆(3)的外侧且位于墙体(4)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之间均套有第一回位弹簧(5),所述墙体(4)内壁的顶部两侧均开凿有第二滑槽(8),所述第二滑槽(8)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9),所述第一滑杆(9)的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10),所述第一滑块(10)均与对应的第二滑槽(8)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9)的外侧且位于第一滑块(10)的顶部与底部均套有第二回位弹簧(11),所述第一滑块(10)的外侧且位于第二滑槽(8)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2),所述墙体(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13),所述顶板(13)底部的两端均开凿有第三滑槽(14),所述第三滑槽(14)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15),所述第二滑杆(15)的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6),所述第二滑块(16)均与对应的第三滑槽(14)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15)的外侧且位于第二滑块(16)的两端均套有第三回位弹簧(17),所述连接杆(12)远离第一滑块(10)的一端均与对应的第二滑块(16)转动连接,所述顶板(13)的底部且位于两个第三滑槽(14)之间固定安装有振动传感器(18),所述顶板(13)的底部且位于振动传感器(18)的一侧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立兴文斌莫中平许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立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