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4336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解决了现有电解加工中阳极导电装置与待加工件接触面积小、无轴向定位、适应性差,且无法满足钛合金件电解加工需求的问题,导电性能良好,电场分布均匀、稳定,能够满足电解加工需求;实现对零件的全包裹,进而保证其接触面积,无需重新生产制造,经济性好;避免了在加工过程中身管可能产生的轴向位移,降低了废品率,同时保护了工具电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阳极导电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
技术介绍
钛合金以其密度小、比强度高、耐腐蚀等优异特性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近年来,亦逐步应用于兵器武器领域,特别是轻型武器-班组级便携式武器中,特指炮管、身管等零部件。钛合金因其低导热性、低变形系数、高化学活性等导致切削过程中刀具磨损严重,易产生严重的粘刀现象,尤其是在身管膛线的加工中,拉刀磨损严重,易崩刃,生产成本高昂;同时,加工所得膛线粗糙度差,因热量堆积,零件变形较大。而电解加工具有工具阴极无损耗、生产效率高、表面质量好且不产生残余应力等优点,为钛合金的加工提供了一种适用有效的加工方法。在电解加工钛合金身管膛线时,身管作为被加工零件为阳极,从加工原理上看,必须有一种阳极导电装置,保证电能能够传输、加载至身管上,便于实现电化学阳极溶解的过程。同时由于钛元素化学性质活泼,过电电位较高,约-1.75V,电解加工过程中对电场异常敏感,加工中电场需保持分布均匀、稳定,而铁元素过电电位仅为-0.44V,因此该钛合金阳极导电装置异于常规阳极导电装置。根据现有技术,李博,王崇楼,范植坚,杨海娟.卧式电解加工机床工装的设计[J].机械设计及制造,2016(4):118-121,提供的阳极导电装置,该装置依靠上、下铜瓦及中间的铜皮与零件的接触从而实现阳极导电,导电面积小,加工普通钢制零件时,因铁元素过电电位低,基本无影响,当加工钛合金身管时,情况显得尤为突出,存在以下三点缺陷:①因该导电装置与钛合金身管的导电接触面积小,视零件长度,接触面积最大不足40%,加工时,电场分布不均匀、稳定,加工后,身管膛线内表面出现麻点、点蚀、深坑,且内表面上有橘子皮状流纹,表面粗糙度差,不到Ra12.5,远远无法达到设计使用指标;②考虑将装置中上、下铜瓦加长,一方面铜瓦磨损后需垫铜皮,依然存在导电接触面积小的问题,另一方面因零件有时较长,约2m,上、下铜瓦加长后,机床有效工作行程被大幅度缩短。同时,上、下铜瓦加长后,因下铜托长度一定,装夹位置有限,无法实现与零件的全接触,同时在自重的影响下,铜瓦的变形较大,导电接触面积依然有限,不能完全解决问题。③该装置对身管在轴向方向上没有限位、定位作用,加工中,当阴极与身管内孔间隙较小,摩擦力较大时,可能导致身管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轴向位移,进而导致身管膛线导程错误,身管报废;甚至可能导致阴极与身管接触、焊接,造成阴极与身管均报废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现有电解加工中阳极导电装置与待加工件接触面积小、无轴向定位、适应性差,且无法满足钛合金件电解加工需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包括导电瓦和若干夹紧组件;所述导电瓦整体为两端开口的空腔柱状体,在侧壁上开有盲槽,盲槽两端分别开至导电瓦的两端,轴线与导电瓦轴线相互平行;导电瓦其中一端周向均布有若干螺纹孔;夹紧组件均包括上夹紧座和下夹紧座,其中上夹紧座和下夹紧座结构相同,整体为凸字型,外壁为二阶状;在大径端上对应小径端处开有半圆形槽,且夹紧座轴线过半圆形槽圆心;上夹紧座和下夹紧座对接固连时,两个半圆形槽对接形成圆形通孔;导电瓦位于该圆形通孔中;待加工柱状零件位于导电瓦中;待加工柱状零件和导电瓦为全接触;夹紧组件轴线、待加工柱状零件轴线、导电瓦轴线三者相互重合。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若干夹紧组件至少为两组,均布在导电瓦上,且上夹紧座和下夹紧座的大径端两端分别通过紧固螺钉进行固连。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导电瓦与待加工柱状零件通过顶丝将待加工柱状零件顶紧,限制了导电瓦与待加工柱状零件的轴向相对运动。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导电瓦在侧壁上还开有通槽,其中通槽两端分别开至导电瓦的两端,盲槽和通槽分别对称开在导电瓦的半圆处侧壁上,轴线均与导电瓦轴线相互平行。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当导电瓦长时间使用后,其内孔局部有磨损使其内孔尺寸变大时,所述通槽使得在上夹紧座、下夹紧座的夹持下,其在径向方向上较易产生局部微形变,从而保证了导电瓦与待加工柱状零件的再次全接触和贴合。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待加工柱状零件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专利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①导电瓦1与身管之间为全接触,接触面积大,视零件长度,接触面积不小于95%,提升137%,导电性能良好,电场分布均匀、稳定,能够满足电解加工需求;②当导电瓦1内孔长时间工作后产生局部磨损时,因导电瓦1在上夹紧座2、下夹紧座3的夹持下,会产生微形变,从而实现对零件的全包裹,进而保证其接触面积,无需重新生产制造,经济性好;③顶丝6固定导电瓦1与身管的相对位置,避免了在加工过程中身管可能产生的轴向位移,降低了废品率,同时保护了工具电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的结构及装配图图2是图1中导电瓦1的零件图图3是图2的截面图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图5是图1中上、下夹紧座的零件图图6是图1中身管的零件图图中,1—导电瓦,2—上夹紧座,3—下夹紧座,4—紧固螺钉,5—紧固螺母,6—顶丝,7—身管。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见图1~图6,以加工火炮身管为例,具体介绍本技术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包括导电瓦1、上夹紧座2、下夹紧座3、紧固螺钉4、紧固螺母5、顶丝6;导电瓦1其截面为“C”型,其内孔尺寸比身管7外圆尺寸大0.05~0.10mm,便于身管装配,并沿轴向方向,一侧开通槽,另一侧开非通槽,利于导电瓦1在径向方向上产生局部形变,从而保证其与身管的贴合,导电瓦1长度视零件长度而定,同时导电瓦1一端侧壁沿周向均布4×M8螺纹孔,通过顶丝6固定导电瓦1与身管的相对位置,避免身管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轴向位移;本实施例中夹紧组件为三组,每一组包括上夹紧座2和下夹紧座3,三组组件分别位于导电瓦的两端和中部;所述上夹紧座2与下夹紧座3均为凸字型,中部加工有半圆形通孔,底平面两端加工有2×Φ13mm通孔;下平面位于其内孔圆心上方,通过紧固螺钉4将上夹紧座2与下夹紧座3连接,使导电瓦1产生局部形变,从而保证导电瓦1与待加工件身管7贴合;导电瓦轴线与上、下夹紧座通孔轴线重合;上、下夹紧座构成的圆形通孔尺寸比导电瓦1外径尺寸大0.05~0.10mm,便于装配。所述的导电瓦1采用黄铜合金H62,内孔尺寸较之身管外圆尺寸大0.05~0.10mm,便于身管装配,内表面粗糙度Ra1.6,同时在加工过程中,为避免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瓦(1)和若干夹紧组件;所述导电瓦(1)整体为两端开口的空腔柱状体,在侧壁上开有盲槽,盲槽两端分别开至导电瓦(1)的两端,轴线与导电瓦(1)轴线相互平行;导电瓦(1)其中一端周向均布有若干螺纹孔;夹紧组件均包括上夹紧座(2)和下夹紧座(3),其中上夹紧座(2)和下夹紧座(3)结构相同,整体为凸字型,外壁为二阶状;在大径端上对应小径端处开有半圆形槽,且夹紧座轴线过半圆形槽圆心;上夹紧座(2)和下夹紧座(3)对接固连时,两个半圆形槽对接形成圆形通孔;导电瓦(1)位于该圆形通孔中,待加工柱状零件位于导电瓦(1)中,待加工柱状零件和导电瓦(1)为全接触;夹紧组件轴线、待加工柱状零件轴线、导电瓦(1)轴线三者相互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瓦(1)和若干夹紧组件;所述导电瓦(1)整体为两端开口的空腔柱状体,在侧壁上开有盲槽,盲槽两端分别开至导电瓦(1)的两端,轴线与导电瓦(1)轴线相互平行;导电瓦(1)其中一端周向均布有若干螺纹孔;夹紧组件均包括上夹紧座(2)和下夹紧座(3),其中上夹紧座(2)和下夹紧座(3)结构相同,整体为凸字型,外壁为二阶状;在大径端上对应小径端处开有半圆形槽,且夹紧座轴线过半圆形槽圆心;上夹紧座(2)和下夹紧座(3)对接固连时,两个半圆形槽对接形成圆形通孔;导电瓦(1)位于该圆形通孔中,待加工柱状零件位于导电瓦(1)中,待加工柱状零件和导电瓦(1)为全接触;夹紧组件轴线、待加工柱状零件轴线、导电瓦(1)轴线三者相互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清良郑应社穆倩戴克亮黄泰庆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