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歇下料式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4186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间歇下料式模具,包括上模具本体、下模具本体、上料口、电动机、转轴、外盒体、滑轨、齿条、扭簧管、传动齿轮、阻料板和接触开关,上模具本体放置与下模具本体顶端,上料口开设于上模具本体顶端面左侧,外盒体设置在上料口右端,转轴与电动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滑轨设置在外盒体内部,齿条滑动连接在滑轨前端面,齿条与阻料板固定连接,转轴底端外侧包裹有扭簧管,传动齿轮安装于转轴上,传动齿轮位于齿条上,阻料板穿过外盒体和上料口,并延伸至上料口内部,接触开关设置在上料口内壁,并与电动机电性连接,该设计达到了间歇下料的目的,防止上料口阻塞,同时便于原料均布于模具腔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间歇下料式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生产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间歇下料式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现有技术中模具生产时,原料从上料口进入模具腔内部,但传统的模具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原料过多会阻塞上料口,另一方面过多的原料涌入模具腔内部,会导致模具腔内部的原料分布不均匀,综上所述,现急需一种间歇下料式模具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间歇下料式模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模具生产时,原料从上料口进入模具腔内部,但传统的模具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原料过多会阻塞上料口,另一方面过多的原料涌入模具腔内部,会导致模具腔内部的原料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间歇下料式模具,包括装置主体和间歇下料机构,所述装置主体包括上模具本体、下模具本体、上料口、顶盖和驱动杆,所述上模具本体放置与下模具本体顶端,所述上模具本体顶端设置有驱动杆,所述上料口开设于上模具本体顶端面左侧,所述顶盖铰接在上料口顶端,所述间歇下料机构设置在上模具本体顶端,且位于上料口右侧,所述间歇下料机构包括电动机、转轴、外盒体、滑轨、齿条、扭簧管、传动齿轮、阻料板和接触开关,所述外盒体设置在上料口右端,所述电动机设置在外盒体内部顶端面,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外盒体内部,所述转轴与电动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滑轨设置在外盒体内部,所述齿条滑动连接在滑轨前端面,所述齿条与阻料板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底端外侧包裹有扭簧管,所述传动齿轮安装于转轴上,所述传动齿轮位于齿条上,所述阻料板穿过外盒体和上料口,并延伸至上料口内部,所述接触开关设置在上料口内壁,并与电动机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滑轨前端面开设有滑槽,且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且所述齿条固定设置在滑块前端面。进一步地,所述传动齿轮在齿条上做啮合运动。进一步地,所述阻料板的横截面积大于上料口的截面面积。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具本体与下模具本体相扣合形成模具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因本技术添加了电动机、转轴、外盒体、滑轨、齿条、扭簧管、传动齿轮和阻料板,该设计达到了间歇下料的目的,防止上料口阻塞,同时便于原料均布于模具腔内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间歇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中:1.上模具本体;2.下模具本体;3.模具腔;4.上料口;5.顶盖;6.间歇下料机构;7.驱动杆;61.电动机;62.转轴;63.外盒体;64.滑轨;65.齿条;66.扭簧管;67.传动齿轮;68.阻料板;69.接触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间歇下料式模具,包括装置主体和间歇下料机构6,装置主体包括上模具本体1、下模具本体2、上料口4、顶盖5和驱动杆7,上模具本体1放置与下模具本体2顶端,上模具本体1顶端设置有驱动杆7,上料口4开设于上模具本体1顶端面左侧,顶盖5铰接在上料口4顶端。间歇下料机构6设置在上模具本体1顶端,且位于上料口4右侧,间歇下料机构6包括电动机61、转轴62、外盒体63、滑轨64、齿条65、扭簧管66、传动齿轮67、阻料板68和接触开关69,外盒体63设置在上料口4右端,电动机61设置在外盒体63内部顶端面,转轴62转动连接在外盒体63内部,转轴62与电动机6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滑轨64设置在外盒体63内部,齿条65滑动连接在滑轨64前端面,齿条65与阻料板68固定连接,转轴62底端外侧包裹有扭簧管66,传动齿轮67安装于转轴62上,传动齿轮67位于齿条65上,阻料板68穿过外盒体63和上料口4,并延伸至上料口4内部,接触开关69设置在上料口4内壁,并与电动机61电性连接,该设计达到了间歇下料的目的,防止上料口4阻塞,同时便于原料均布于模具腔3内部。滑轨64前端面开设有滑槽,且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且齿条65固定设置在滑块前端面,传动齿轮67在齿条65上做啮合运动,阻料板68的横截面积大于上料口4的截面面积,上模具本体1与下模具本体2相扣合形成模具腔3。本技术在工作时:将原料从上料口4投入模具腔3内部,运行电动机61,电动机61的输出端转动带动转轴62转动,转轴62转动带动传动齿轮67转动,传动齿轮67在齿条65上做啮合运动,传动齿轮67将啮合力传递至齿条65,齿条65在滑轨64内向左滑动,齿条65推动阻料板68向左移动,并阻塞上料口4,停止上料,同时阻料板68与接触开关69接触,电动机61停止运行,同时扭簧管66拉动转轴62向回转动,阻料板68向右移动,上料口4急需上料,由此往复,实现间歇式下料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模具生产时,原料从上料口4进入模具腔3内部,但传统的模具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原料过多会阻塞上料口4,另一方面过多的原料涌入模具腔3内部,会导致模具腔3内部的原料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间歇下料式模具,包括装置主体和间歇下料机构(6),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包括上模具本体(1)、下模具本体(2)、上料口(4)、顶盖(5)和驱动杆(7),所述上模具本体(1)放置与下模具本体(2)顶端,所述上模具本体(1)顶端设置有驱动杆(7),所述上料口(4)开设于上模具本体(1)顶端面左侧,所述顶盖(5)铰接在上料口(4)顶端;/n所述间歇下料机构(6)设置在上模具本体(1)顶端,且位于上料口(4)右侧,所述间歇下料机构(6)包括电动机(61)、转轴(62)、外盒体(63)、滑轨(64)、齿条(65)、扭簧管(66)、传动齿轮(67)、阻料板(68)和接触开关(69),所述外盒体(63)设置在上料口(4)右端,所述电动机(61)设置在外盒体(63)内部顶端面,所述转轴(62)转动连接在外盒体(63)内部,所述转轴(62)与电动机(6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滑轨(64)设置在外盒体(63)内部,所述齿条(65)滑动连接在滑轨(64)前端面,所述齿条(65)与阻料板(68)固定连接,所述转轴(62)底端外侧包裹有扭簧管(66),所述传动齿轮(67)安装于转轴(62)上,所述传动齿轮(67)位于齿条(65)上,所述阻料板(68)穿过外盒体(63)和上料口(4),并延伸至上料口(4)内部,所述接触开关(69)设置在上料口(4)内壁,并与电动机(61)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歇下料式模具,包括装置主体和间歇下料机构(6),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包括上模具本体(1)、下模具本体(2)、上料口(4)、顶盖(5)和驱动杆(7),所述上模具本体(1)放置与下模具本体(2)顶端,所述上模具本体(1)顶端设置有驱动杆(7),所述上料口(4)开设于上模具本体(1)顶端面左侧,所述顶盖(5)铰接在上料口(4)顶端;
所述间歇下料机构(6)设置在上模具本体(1)顶端,且位于上料口(4)右侧,所述间歇下料机构(6)包括电动机(61)、转轴(62)、外盒体(63)、滑轨(64)、齿条(65)、扭簧管(66)、传动齿轮(67)、阻料板(68)和接触开关(69),所述外盒体(63)设置在上料口(4)右端,所述电动机(61)设置在外盒体(63)内部顶端面,所述转轴(62)转动连接在外盒体(63)内部,所述转轴(62)与电动机(6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滑轨(64)设置在外盒体(63)内部,所述齿条(65)滑动连接在滑轨(64)前端面,所述齿条(65)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国晴刘浩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永顺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