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炳极专利>正文

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3534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包括外筒体、连接外筒体的外筒帽、连接外筒帽的法兰盘,与法兰盘下端连接的支撑杆、设在支撑杆上的发电模组,设在发电模组与外筒帽之间的内风筒;所述发电模组包括发电机、增速机、转盆、设在转盆外沿的叶片转盘,支撑杆通过发电机、增速机与转盆的底面中心连接;转盆的底面中心与外沿之间设有多个拉杆,拉杆上设有拉杆环绕叶片;有益效果为:其一,体积调节收集能量;其二,杠杆原理提升发电机转速,发电模组结构设计使得叶片转盘对增速机实现杠杆推动,提升了发电机转速,发出更多电;其三,拉杆环绕叶片的设计有效的消除了转盆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空内压,为后续气体调配提供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力发电
,尤其应用是应用在管内或者筒内的发电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机械功带动转子旋转,最终输出交流电的电力设备。风力发电机一般有风轮、发电机(包括装置)、调向器(尾翼)、塔架、限速安全机构和储能装置等构件组成;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申请公布号为CN108843514A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磁悬浮叶轮虹吸发电机,磁悬浮叶轮、内撑柱和虹吸管同轴安装,内撑柱外表面圆周上设置有多个发电线圈模块,所述发电线圈模块由U型导磁体和线圈组成;在内撑柱外表面的圆周上固定安装有一个支撑磁环;所述磁悬浮叶轮为一个环形叶轮且垂直于地面同轴装在虹吸管中,它由内轮套、外轮套、叶片、磁极、大磁环组成,所述叶片两端分别与内轮套外圆面和外轮套内圆面固定连接,内轮套内表面圆周上固定安装有与线圈数量相等的数个磁极,内轮套下端口圆周上装有一个大磁环,所述大磁环与支撑磁环相对的环面磁极性相同。上述发电机装置是利用气流或风力推动磁悬浮叶轮发电,由于管内气流推动磁悬浮叶轮发电后气流流速降低,因此不能实现气流或风力的高效率利用;此外,除了内撑柱8外,叶片3占据了虹吸管1横截面内的绝大部分面积,不存在气流的调和处理步骤,因此难以实现气流或者是风力的高效率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风力发电装置对气流或风力利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采用杠杆原理集中风力或气流转动叶片转盘进行发电。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包括外筒体、连接外筒体的外筒帽、连接外筒帽的法兰盘,与法兰盘下端连接的支撑杆、设在支撑杆上的发电模组,设在发电模组与外筒帽之间的内风筒;所述发电模组包括发电机、增速机、转盆、设在转盆外沿的叶片转盘,支撑杆通过发电机、增速机与转盆的底面中心连接;转盆的底面中心与外沿之间设有多个拉杆,拉杆上设有拉杆环绕叶片,内风筒与外筒帽之间横截面面积沿着气流方向(图中从左到右的方向)逐渐减小,实现气流加速。优选的所述叶片转盘包括外环、内环、设在内环与外环之间的转盘叶片,此种设置确保加速后气流直吹转盘叶片,实现能量高效传递。优选的,轴向上所述外筒帽与内风筒存在间隙,此间隙与叶片转盘相通,与此同理,转盆与内风筒也存在第二间隙,此间隙直通叶片转盘,转盆与内风筒之间气流加速后可以直吹叶片转盘。优选的,所述外筒帽与内风筒通过角铁连接。优选的,所述转盆底面远离叶片转盘一侧设有锥头,调节气流方向,避免气流或者风力势能损失。优选的,所述内环与外环之间的转盘叶片上设有分风装置,加大了对气流势能的捕捉。优选的,所述内风筒远离法兰盘一端设有管道,此管道可以用来进风。原理说明,首先相对于外筒帽截面,叶片转盘设在外围且宽度有限,气流从外筒体左侧进入后,外筒帽与内风筒之间间隙呈环状且从左向右逐渐变小(按照图中方向从左向右为气流流经风向),气流流经上述间隙时速度加强数倍,加强后的气流推动叶片转盘转动,此时,由于叶片转盘与增速机的转轴通过转盆连接,叶片转盘通过杠杆原理将转动扭矩施加到增速机的转轴转轴上,实现了力的数倍放大,带动增速机、发电机快速旋转,实现发电。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工作时,转盆内会形成空内压,所以引入了拉杆和环绕叶片,拉杆其一起到了固定支撑作用,整个发电模组运行起来更加平稳,其二,拉杆上的环绕叶片在随着转盆转动过程中搅动气流前移,消除空内压,为后续气体流动形成助力。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简单并不完全的概括为:其一,体积调节收集能量,初始进入外筒体中气流流速慢但是体积大,随着外筒帽与内风筒之间环状间隙逐渐变小,同样体积的气流在较小的间隙内流出,流速加快,加快流速后的气流推动叶片转盘转动转换为叶片转盘的动能;其二,杠杆原理提升发电机转速,发电模组结构设计使得叶片转盘对增速机实现杠杆推动,提升了发电机转速,发出更多电;其三,拉杆环绕叶片的设计有效的消除了转盆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空内压,为后续气体调配提供基础。有很好的推广和实用价值,广泛的推广应用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的支撑杆与发电模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支撑杆与发电模组A-A方向剖视图;图4为支撑杆与发电模组轴向示意图。其中,1.外筒体,2.外筒帽,3.法兰盘,4.支撑杆,5.发电模组,51.发电机,52.增速机,53.转盆,54.叶片转盘,54a.外环,54b.内环,54c.转盘叶片,54d.分风装置,55.拉杆,56.环绕叶片,6.内风筒,7.锥头,8.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包括外筒体1、连接外筒体1的外筒帽2、连接外筒帽2的法兰盘3,与法兰盘3下端连接的支撑杆4、设在支撑杆4上的发电模组5,设在发电模组5与外筒帽2之间的内风筒6;所述发电模组5包括发电机51、增速机52、转盆53、设在转盆53外沿的叶片转盘54,支撑杆4通过发电机51、增速机52与转盆53的底面中心连接;转盆53的底面中心与外沿之间设有多个拉杆55,拉杆55上设有拉杆环绕叶片56;所述叶片转盘54包括外环54a、内环54b、设在内环54b与外环54a之间的转盘叶片54c;轴向上所述外筒帽2与内风筒6存在间隙,此间隙与叶片转盘54相通;所述外筒帽2与内风筒6通过角铁连接;所述转盆53底面远离叶片转盘54一侧设有锥头7;所述内环54b与外环54a之间的转盘叶片54c上设有分风装置54d;所述内风筒6远离法兰盘3一端设有管道8。原理说明,首先相对于外筒帽2截面,叶片转盘54设在外围且宽度有限,气流从外筒体1左侧进入后,外筒帽2与内风筒6之间间隙呈环状且从左向右逐渐变小(按照图中方向从左向右为气流流经风向),气流流经上述间隙时速度加强数倍,加强后的气流推动叶片转盘54转动,此时,由于叶片转盘54与增速机52的转轴通过转盆53连接,叶片转盘54通过杠杆原理将转动扭矩施加到增速机52的转轴转轴上,实现了力的数倍放大,带动增速机52、发电机51快速旋转,实现发电。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工作时,转盆内会形成空内压,所以引入了拉杆55和环绕叶片56,拉杆55其一起到了固定支撑作用,整个发电模组5运行起来更加平稳,其二,拉杆55上的环绕叶片56在随着转盆53转动过程中搅动气流前移,消除空内压,为后续气体流动形成助力。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1)、连接外筒体(1)的外筒帽(2)、连接外筒帽(2)的法兰盘(3),与法兰盘(3)下端连接的支撑杆(4)、设在支撑杆(4)上的发电模组(5),设在发电模组(5)与外筒帽(2)之间的内风筒(6);/n所述发电模组(5)包括发电机(51)、增速机(52)、转盆(53)、设在转盆(53)外沿的叶片转盘(54),支撑杆(4)通过发电机(51)、增速机(52)与转盆(53)的底面中心连接;/n转盆(53)的底面中心与外沿之间设有多个拉杆(55),拉杆(55)上设有拉杆环绕叶片(5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1)、连接外筒体(1)的外筒帽(2)、连接外筒帽(2)的法兰盘(3),与法兰盘(3)下端连接的支撑杆(4)、设在支撑杆(4)上的发电模组(5),设在发电模组(5)与外筒帽(2)之间的内风筒(6);
所述发电模组(5)包括发电机(51)、增速机(52)、转盆(53)、设在转盆(53)外沿的叶片转盘(54),支撑杆(4)通过发电机(51)、增速机(52)与转盆(53)的底面中心连接;
转盆(53)的底面中心与外沿之间设有多个拉杆(55),拉杆(55)上设有拉杆环绕叶片(5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管式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转盘(54)包括外环(54a)、内环(54b)、设在内环(54b)与外环(54a)之间的转盘叶片(54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炳极
申请(专利权)人:叶炳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