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端头支架组件及装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03510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28
本公开关于一种用于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端头支架组件及装备系统,端头支架组件包括主端头支架,第一底座,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前底座和第一后底座;第一顶梁,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前顶梁和第一后顶梁;第一掩护梁,一端与第一后顶梁铰接;第一连杆,一端与第一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第一掩护梁的另一端铰接;第一立柱组件,设于第一底座与第一顶梁之间,用于支撑第一顶梁;第一伸缩梁,设于第一前顶梁远离第一后顶梁的一侧;第一网卷托架,设于第一前顶梁上与第一前底座相对的一侧;钩机,设于第一前底座上与第一前顶梁相对的一侧,且钩机与第一前底座滑动连接;第一动力装置,与第一后底座连接,用于驱动主端头支架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端头支架组件及装备系统
本公开涉及矿产开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端头支架组件及装备系统。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薄煤层开采由于受到开采环境影响,存在开采难度大、开采空间狭窄、采高较低、煤炭采出率低、设备及人员在该作业环境下不能正常工作等难题。近些年来,随着中厚及厚煤层资源开采技术的逐渐成熟,薄煤层开采技术及装备研发迫在眉睫。目前,薄煤层长壁开采多采用传统121开采工法,即一个工作面预先掘进两条巷道,并且留一个煤柱作为支撑。此种开采工法需留设煤柱,造成了大量煤炭资源浪费,煤炭回收率低;掘进两条巷道,工期长且造价高,传统薄煤层长壁开采121开采工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能源结构调整要求,开采技术体系亟需改进和升级。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端头支架组件及装备系统,能够满足薄煤层N00开采工法下各项技术要求,达到薄煤层N00开采工法开采的目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端头支架组件,所述端头支架组件包括主端头支架,所述主端头支架包括:第一底座,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前底座和第一后底座;第一顶梁,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前顶梁和第一后顶梁,所述第一前底座与所述第一前顶梁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后底座与所述第一后顶梁的位置相对;第一掩护梁,一端与所述第一后顶梁铰接;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掩护梁的另一端铰接;第一立柱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顶梁之间,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顶梁;第一伸缩梁,设于所述第一前顶梁远离所述第一后顶梁的一侧;第一网卷托架,设于所述第一前顶梁上与所述第一前底座相对的一侧;钩机,设于所述第一前底座上与所述第一前顶梁相对的一侧,且所述钩机与所述第一前底座滑动连接;第一动力装置,与所述第一后底座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主端头支架移动。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端头支架组件还包括副端头支架,所述副端头支架包括:第二底座,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二前底座和第二后底座;第二顶梁,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二前顶梁和第二后顶梁,所述第二前底座与所述第二前顶梁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二后底座与所述第二后顶梁的位置相对;第二掩护梁,一端与所述第二后顶梁铰接;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掩护梁的另一端铰接;第二立柱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顶梁之间,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顶梁;第二伸缩梁,设于所述第二前顶梁远离所述第二后顶梁的一侧;第二网卷托架,设于所述第二前顶梁上与所述第二前底座相对的一侧;第二动力装置,与所述第二后底座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副端头支架移动。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前部液压立柱、第一中部液压立柱与第一后部液压立柱,所述第一前部液压立柱支撑在所述第一前底座和所述第一前顶梁之间,所述第一中部液压立柱和所述第一后部液压立柱支撑在所述第一后底座和所述第一后顶梁之间,所述第一前部液压立柱与所述第一中部液压立柱之间具有间隙。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立柱组件包括第二前部液压立柱、第二中部液压立柱与第二后部液压立柱,所述第二前部液压立柱支撑在所述第二前底座和所述第二前顶梁之间,所述第二中部液压立柱和所述第二后部液压立柱支撑在所述第二后底座和所述第二后顶梁之间,所述第二前部液压立柱与所述第二中部液压立柱之间具有间隙。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前部液压立柱、两个第一中部液压立柱与两个第一后部液压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组件包括一个第二前部液压立柱、一个第二中部液压立柱与一个第二后部液压立柱。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端头支架还包括:第一侧护板,设于所述第一顶梁的两侧;第一侧板千斤顶,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护板连接,用于推动所述第一侧护板展开。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端头支架还包括:第一网托千斤顶,所述第一网托千斤顶的缸体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前顶梁上朝向所述第一前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网托千斤顶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网卷托架铰接。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装备系统,包括:上述的端头支架组件,用于设在采煤通道与留巷区重叠区内;过渡支架,位于采煤通道、采空区与下顺槽之间,且所述过渡支架与所述端头支架组件相邻;多组超后支架,所述超后支架用于沿留巷区依次布置;切缝装置,独立作业,可自由移动,用于对留巷侧顶部岩体进行切缝作业;采煤机系统,用于设置在采煤通道内进行采煤作业;运输系统,用于将所述采煤机系统切割下的煤运出工作面。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运输系统包括:刮板输送机、转载机和皮带输送机。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装备系统还包括:铺网装置,设于所述过渡支架、所述端头支架组件或所述超后支架上,所述铺网装置包括多个网卷和轴组。本公开提供的端头支架组件,能够适用于无巷道无煤柱自留巷开采工法的新型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系统,实现了端头锚网索支护和支护顶板等功能,为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实施提供了基础。端头支架组件可在采煤作业及放顶作业中有效支撑采煤通道与下顺槽通道,并能随采煤前进方向不断移架前进,并且为下顺槽顶板和内侧巷帮的支护作业提供了作业平台,可在采煤作业的同时完成放网、打孔、装锚杆或锚索的作业。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主端头支架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主端头支架的侧视图;图3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主端头支架的后视图;图4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副端头支架的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副端头支架的侧视图;图6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副端头支架的后视图;图7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薄煤层N00开采工法采煤作业方式平面示意图;图8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装备系统整体布置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装备系统整体布置斜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采煤通道与留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端头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端头支架,所述主端头支架包括:/n第一底座,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前底座和第一后底座;/n第一顶梁,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前顶梁和第一后顶梁,所述第一前底座与所述第一前顶梁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后底座与所述第一后顶梁的位置相对;/n第一掩护梁,一端与所述第一后顶梁铰接;/n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掩护梁的另一端铰接;/n第一立柱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顶梁之间,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顶梁;/n第一伸缩梁,设于所述第一前顶梁远离所述第一后顶梁的一侧;/n第一网卷托架,设于所述第一前顶梁上与所述第一前底座相对的一侧;/n钩机,设于所述第一前底座上与所述第一前顶梁相对的一侧,且所述钩机与所述第一前底座滑动连接;/n第一动力装置,与所述第一后底座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主端头支架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薄煤层N00开采工法的端头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端头支架,所述主端头支架包括:
第一底座,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前底座和第一后底座;
第一顶梁,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前顶梁和第一后顶梁,所述第一前底座与所述第一前顶梁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后底座与所述第一后顶梁的位置相对;
第一掩护梁,一端与所述第一后顶梁铰接;
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掩护梁的另一端铰接;
第一立柱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顶梁之间,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顶梁;
第一伸缩梁,设于所述第一前顶梁远离所述第一后顶梁的一侧;
第一网卷托架,设于所述第一前顶梁上与所述第一前底座相对的一侧;
钩机,设于所述第一前底座上与所述第一前顶梁相对的一侧,且所述钩机与所述第一前底座滑动连接;
第一动力装置,与所述第一后底座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主端头支架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头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支架组件还包括副端头支架,所述副端头支架包括:
第二底座,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二前底座和第二后底座;
第二顶梁,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二前顶梁和第二后顶梁,所述第二前底座与所述第二前顶梁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二后底座与所述第二后顶梁的位置相对;
第二掩护梁,一端与所述第二后顶梁铰接;
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掩护梁的另一端铰接;
第二立柱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顶梁之间,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顶梁;
第二伸缩梁,设于所述第二前顶梁远离所述第二后顶梁的一侧;
第二网卷托架,设于所述第二前顶梁上与所述第二前底座相对的一侧;
第二动力装置,与所述第二后底座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副端头支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头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前部液压立柱、第一中部液压立柱与第一后部液压立柱,所述第一前部液压立柱支撑在所述第一前底座和所述第一前顶梁之间,所述第一中部液压立柱和所述第一后部液压立柱支撑在所述第一后底座和所述第一后顶梁之间,所述第一前部液压立柱与所述第一中部液压立柱之间具有间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满潮王亚军杨军郭爱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矿创新联盟能源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