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菌种培养方法及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菌种培养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近几十年来的的工业发展,水体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而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水体富营养化尤为明显,富营养化导致的水体发臭、发黑,从而使得水体内生命迹象全无,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而近几年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意识、治理被污染水体决心不断提高,对于水体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目前主要的环境治理项目。而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主要是氨、氮、硫、磷等元素含量偏高导致。因此要实现对这类水体进行治理,那么势必要将相关污染元素降低至合理水平,从而使得水体可以满足相关动植物的使用、生存,最终构建水体循环系统,以实现水体的彻底治理。目前水体治理主要是采用投放药剂、微生物、种植相关植物的方式,其中微生物、种植相关植物为生物治理手段,其治理效果好,后期反弹概率低,而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理方式。其中投放相关的微生物,主要是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反硝化细菌、酵母菌(假丝酵母)、假单胞菌等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菌种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将硝化细菌、好氧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的干燥菌剂粉末按照0.8-1:0.3-0.5:0.015:0.045:1的重量份数比取出,然后混合均匀获得混合菌剂;/nS2、将醋酸钠、硝酸钾、磷酸氢二钠、硫酸镁、氯化钙、亚硝酸钠、琼脂、可溶性淀粉分别按照重量份数比为:0.45、0.045-0.05、0.005-0.01、0.005-0.01、0.005-0.01、16-20、20-22分别取出,并混合均匀;加适当的醋酸将PH调节至6.5-7,获得培养基;/nS3、将混合菌剂、培养基、目标水体的污泥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菌种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硝化细菌、好氧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的干燥菌剂粉末按照0.8-1:0.3-0.5:0.015:0.045:1的重量份数比取出,然后混合均匀获得混合菌剂;
S2、将醋酸钠、硝酸钾、磷酸氢二钠、硫酸镁、氯化钙、亚硝酸钠、琼脂、可溶性淀粉分别按照重量份数比为:0.45、0.045-0.05、0.005-0.01、0.005-0.01、0.005-0.01、16-20、20-22分别取出,并混合均匀;加适当的醋酸将PH调节至6.5-7,获得培养基;
S3、将混合菌剂、培养基、目标水体的污泥按照重量份数比为0.35-0.5:2.8-3.2:9-12分别取出,然后混合均匀,并阴干后制成粉末,获得菌种;
S4、将目标水体的污泥、污水分别抽入培养罐内,然后投加菌种,污泥,污水、菌种的重量份数比为0.45-0.5:2.8-3.3:0.015-0.02,然后对培养罐进行闷曝、搅拌4-6小时,并保持培养罐内温度在25-30摄氏度;
S5、每隔2小时持续曝气4-6小时,直到培养罐内的硝化细菌、好氧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数量至少达到0.1-0.15*109CFU·ml、0.04-0.05*109CFU·ml、0.015-0.02*109CFU·ml、0.05-0.06*109CFU·ml、0.18-2.2*109CFU·ml,完成接种;
S6、将培养罐内的污泥、水混合物排出不超过1/5至目标水体,然后向培养罐内按照S3的比例补充等量的污泥、污水、菌种;继续按照S4的方式培养20-26小时,然后将培养罐内的污泥、水混合物排出不超过1/5至目标水体继续补充相应的污泥、污水、菌种,如此往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种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硝化细菌、好氧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的干燥菌剂粉末按照1:0.4:0.2:0.5:1.2的重量份数比取出,然后混合均匀获得混合菌剂;
S2、将醋酸钠、硝酸钾、磷酸氢二钠、硫酸镁、氯化钙、亚硝酸钠、琼脂、可溶性淀粉分别按照重量份数比为:0.5、0.05、0.01、0.01、0.01、18、20分别取出,并混合均匀;加适当的醋酸将PH调节至6.5-7,获得培养基;
S3、将混合菌剂、培养基、目标水体的污泥按照重量份数比为0.4:3:10分别取出,然后混合均匀,并阴干后制成粉末,获得菌种;
S4、将目标水体的污泥、污水分别抽入培养罐内,然后投加菌种,污泥,污水、菌种的重量份数比为0.5:3:0.02,然后对培养罐进行闷曝、搅拌4-6小时,并保持培养罐内温度在25-30摄氏度,同时对培养罐内进行太阳光或模拟太阳光照射;
S5、每隔2小时持续曝气4-6小时,直到培养罐内的硝化细菌、好氧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数量至少达到0.15*109CFU·ml、0.05*109CFU·ml、0.02*109CFU·ml、0.06*109CFU·ml、0.2*109CFU·ml,完成接种;
S6、将培养罐内的污泥、水混合物排出不超过1/5至目标水体,然后向培养罐内按照S3的比例补充等量的污泥、污水、菌种;继续按照S4的方式培养20小时,然后将培养罐内的污泥、水混合物排出不超过1/5至目标水体继续补充相应的污泥、污水、菌种,如此往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种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硝化细菌、好氧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的干燥菌剂粉末按照0.9:0.38:0.015:0.045:1.3的重量份数比取出,然后混合均匀获得混合菌剂;
S2、将醋酸钠、硝酸钾、磷酸氢二钠、硫酸镁、氯化钙、亚硝酸钠、琼脂、可溶性淀粉分别按照重量份数比为:0.45、0.045、0.008、0.008、0.008、19、22分别取出,并混合均匀;加适当的醋酸将PH调节至6.5-7,获得培养基;
S3、将混合菌剂、培养基、目标水体的污泥按照重量份数比为0.4:2.8:11分别取出,然后混合均匀,并阴干后制成粉末,获得菌种;
S4、将目标水体的污泥、污水分别抽入培养罐内,然后投加菌种,污泥,污水、菌种的重量份数比为0.45:3.2:0.018,然后对培养罐进行闷曝、搅拌4-6小时,并保持培养罐内温度在25-30摄氏度,同时对培养罐内进行太阳光或模拟太阳光照射;
S5、每隔2小时持续曝气4-6小时,直到培养罐内的硝化细菌、好氧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数量至少达到0.12*109CFU·ml、0.045*109CFU·ml、0.018*109CFU·ml、0.054*109CFU·ml、0.2*109CFU·ml,完成接种;
S6、将培养罐内的污泥、水混合物排出不超过1/5至目标水体,然后向培养罐内按照S3的比例补充等量的污泥、污水、菌种;继续按照S4的方式培养24小时,然后将培养罐内的污泥、水混合物排出不超过1/5至目标水体继续补充相应的污泥、污水、菌种,如此往复。
4.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菌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温壳、泥浆箱、潜水搅拌器、培养罐,泥浆箱、潜水搅拌器、培养罐均安装在保温壳内,潜水搅拌器用于对培养罐内部的培养内罐进行搅拌;
所述泥浆箱顶部安装有培养底座,培养底座上安装有培养罐,培养罐底部与排料总管一端连通,排料总管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排料管、第二排料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料管、第二排料管另一端分别串联排料泵、热感阀后接入目标水体中;培养内罐还分别与泥浆输入管、补水管一端连通,所述泥浆输入管一端装入泥浆箱内且与第二泥浆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泥浆泵的进口与泥浆箱内部的泥浆连通;所述补水管一端装入水箱内,水箱内部中空且存储有用于向培养内罐补充的水;
所述培养罐的侧壁上还安装有补光罩,补光罩内部安装有导光板,导光板上安装有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的光源输入端与第一光纤一端导光连接,第一光纤另一端通过可拆卸式光纤连接器与第二光纤导光连接,第二光纤另一端与第一透镜的聚焦点导光连接,第二透镜用于将太阳光聚焦至第二光纤,从而通过第二光纤将光传导至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将光发散后向培养罐照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培林,宁丽,宝志威,赵波,王凌勇,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龙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