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02015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栽培方法,通过对利用老油茶林下的空间,并通过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实现了在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高效生态栽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简单,套种七叶一枝花不仅能将油茶成林下的林地资源充分利用,而且节约用工成本,生产成本降低,产出增高;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危害,种植出的七叶一枝花重金属含量低、无农药残留,符合国家绿色中药材标准,可大量满足中药加工产业的需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栽培方法(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栽培方法。(二)
技术介绍
七叶一枝花中药名华重楼,为百合科重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分布浙江、福建、安徽和湖南等长江流域地区,生长于高海拔300m至1800m林下。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晾肝定惊之功效。用于疔疮肿痛,咽喉肿痛,蛇虫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也是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因七叶一枝花应用广泛,经济效益好,但近几年,掠夺式的采挖、土地开垦、森林砍伐,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危及野生七叶一枝花药材的生长繁衍,其野生种群的自我更新能力也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七叶一枝花资源已非常稀少,难以寻见,濒于灭绝的境地。因此,七叶一枝花野生资源的拯救和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近野生栽培技术可在基本没有野生目标药材分布的原生环境或相类似的天然环境中,完全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培育和繁殖目标药材种群。发展油茶近野生人工种植七叶一枝花,不但可以避免这一珍贵物种的灭绝,而且能使该物种繁衍生息、为病疾患者带来福音。油茶又叫山茶,是一种木本油料作物,在我国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多有种植,由于油茶籽油富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泛的医用、药用、食用价值,因此目前对油茶种植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研究多从品种的改进、驯化等方面入手,但目前,已有的老油茶成林不仅面积大,而且油茶林管理费用较高,效益低。因此挑选合适的经济作物在油茶林下进行近野生栽培可有效提高油茶林的经济效益。(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实际的需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选地:选择海拔300~1000m、坡度10~35度的山区坡地油茶林地作为栽培林地,并清除杂草和杂灌木;(2)林下套种七叶一枝花:2月到4月,在开春土壤解冻后,将七叶一枝花块茎或苗移栽到油茶林下,种植间距为30cm~60cm×30cm~60cm,种植后浇透定根水;(3)移植后管理:移栽后定期调整油茶林郁闭度在0.6~0.8之间,并进行林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可根据砍弱留强、砍密留疏和砍小留大的原则对油茶林进行郁闭度调整。(4)七叶一枝花收获:七叶一枝花块茎成熟后,在10~11月倒苗且地上茎枯萎时进行挖掘收获。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利用老油茶林下的空间,并通过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实现在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高效生态栽培。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方法简单,套种七叶一枝花不仅能将油茶林地资源充分利用节约用工成本,而且生产成本降低,产出增高;另一方面由于全部采用有机肥和天然肥料,并限制或不使用农药,入药根茎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重楼”项下的各项规定,且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均低于标准规定,药材质量得到保障;成本得以降低。并因其在种植过程中全部采用有机肥和天然肥料,使土壤得到很好的改良,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具体的,步骤(1)中所述坡地土壤为排水良好和肥沃粘性的微酸性土壤,土壤层的厚度为40cm~100cm。具体的,步骤(3)中所述林间管理为:每年进行中耕除草,在4月初到5月下旬结合除草进浅松土,同时加强水份管理,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涝;追肥2次,第一次在追肥3~4月间,穴施生物炭肥,施入量为0.5~1t/亩,其中肥料N含量大于5%,P2O5和K2O含量各大于6%,有机质含量大于65%,pH值在5.8~6.0之间;第二次追肥在七叶一枝花快速生长期,6月上旬,在坡上方开沟施农家肥,施入量1~2t/亩;在8~9月,保留杂灌木和杂草或对七叶一枝花进行遮阴处理或搭建遮阳网,同时在傍晚到出太阳前的清早进行浇水或喷灌,降低林地温度,增加湿度,避免七叶一枝花在阳光直射或干旱条件下易发生倒苗,可延长生长期1~2个月。步骤(3)中病虫害防治为:若发现七叶一枝花病毒病,拔除病株,在病穴用5%菌毒清水剂,或者将病株拔出;若发现金龟子危害,用90%结晶敌百虫800~10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若发现根腐病,在病穴用8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200倍液和50%的多菌灵每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步骤(4)中,挖掘时先割除茎叶,然后用锄头从侧面开挖,挖出块茎,切下有芽苞的块根用于培育种苗,其余部分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切片晒干或烘干入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专利技术方法简单,套种七叶一枝花不仅能将油茶成林下的林地资源充分利用,而且节约用工成本,生产成本降低,产出增高;此外,本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危害,种植出的七叶一枝花重金属含量低、无农药残留,符合国家绿色中药材标准,可大量满足中药加工产业的需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栽培的效果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对照例中杉木林下七叶一枝花栽培效果图。(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实施例1:选择浙江省遂昌县金竹镇叶村村作为实施地点,选择海拔450~580m的山区坡地作为栽培林地,栽培林地的坡度为25度,排水良好和肥沃粘性的微酸性土壤,土壤层的厚度为50~80cm,清除油茶林地杂草和杂灌木。2月到4月间,开春土壤解冻后,将七叶一枝花4叶以上苗(3年生)移栽到油茶林下,种植间距为0.5m×0.5m,由于苗茎脆弱,注意保护苗茎不被折断,种植后浇透定根水。根据砍弱留强、砍密留疏和砍小留大的原则定期对油茶林结构调整,维持油茶林郁闭度在0.6~0.8之间。移栽后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七叶一枝花要求土壤疏松,每年进行中耕除草,除草以“除早除小除了”为原则,一般在5月到6下旬结合除草进浅松土,同时加强水份管理,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涝;追肥2次,第一次追肥在3~4月间,穴施新型生物炭肥,施入量为0.6t/亩,(其中肥料N含量大于5%,P2O5和K2O含量各大于6%,有机质含量大于65%,pH值在5.8~6.0之间,pH值在5.8~6.0之间)。第2次追肥在七叶一枝花快速生长期,6月上旬,在坡上方开沟施农家肥,施入量1.3t/亩;并在8~9月间,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保留杂灌木和杂草或对七叶一枝花进行遮阴处理或搭建遮阳网,同时在傍晚到出太阳前的清早进行浇水或喷灌,降低林地温度,增加湿度,避免七叶一枝花在阳光直射或干旱条件下易发生倒苗,可延长生长期1~2个月。七叶一枝花的病虫害防治中,若发现七叶一枝花病毒病,拔除病株,在病穴用5%菌毒清水剂,或者将病株拔出;若发现金龟子危害,用90%结晶敌百虫800~1000倍液,每5天喷1次,连喷3次;若发现根腐病,在病穴用8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200倍液和50%的多菌灵每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经过4年左右栽培,七叶一枝花块茎成熟,在10月倒苗后,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n(1)选地:选择海拔300~1000m、坡度10~35度的山区坡地油茶林地作为栽培林地,并清除杂草和杂灌木;/n(2)林下套种七叶一枝花:2月到4月,在开春土壤解冻后,将七叶一枝花块茎或苗移栽到油茶林下,种植间距为30cm~60cm×30cm~60cm,种植后浇透定根水;/n(3)移植后管理:移栽后定期调整油茶林郁闭度在0.6~0.8之间,并进行林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n(4)七叶一枝花收获:七叶一枝花块茎成熟后,在10~11月倒苗且地上茎枯萎时进行挖掘收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茶林下七叶一枝花近野生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选地:选择海拔300~1000m、坡度10~35度的山区坡地油茶林地作为栽培林地,并清除杂草和杂灌木;
(2)林下套种七叶一枝花:2月到4月,在开春土壤解冻后,将七叶一枝花块茎或苗移栽到油茶林下,种植间距为30cm~60cm×30cm~60cm,种植后浇透定根水;
(3)移植后管理:移栽后定期调整油茶林郁闭度在0.6~0.8之间,并进行林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4)七叶一枝花收获:七叶一枝花块茎成熟后,在10~11月倒苗且地上茎枯萎时进行挖掘收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坡地土壤为排水良好和肥沃粘性的微酸性土壤,土壤层的厚度为40cm~100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林间管理为:每年进行中耕除草,在4月初到5月下旬结合除草进浅松土,同时加强水份管理,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涝;追肥2次,第一次在追肥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梁成亮曾平生程诗明韩素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