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1865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包括:电源、电缆、多个位于电缆上的取能单元和多个与取能单元一一连接的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取能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电源的第一端与电缆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的第二端与电缆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提供交流电流;每个取能单元均与电缆构成电流互感器,用于将交流电流转化为直流电压,并输出直流电压至晶闸管控制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提高换流阀试验的效率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
本技术涉及晶闸管取能
,具体地,涉及一种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
技术介绍
特高压直流输电具有输送距离远、输送容量大、损耗低的优势,是实现我国能源资源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换流阀是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最主要的设备。如今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不断进步,电流已经升高到6250A,为了使换流阀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出厂前需要对其做充足的试验验证,这就要求试验系统需要能够输出足够大的电流。但为了使试验系统容量和体积不至于过大,所以其电流大,电压低。该类试验系统通常以数十个晶闸管串联组成,而每一个晶闸管都需要一个晶闸管控制单元(TCU)进行控制和保护。由于试验系统电压较低,所以一般TCU难以通过试验系统上的电压获取充足的电源,此时就需要为每一个TCU外加一个独立的电源。早期的试验系统上使用24V电池为TCU供电。而电池容量有限,每放置或使用一段时间后其电量就会下降,在试验前必须耗费1~2天为其进行充电,并且由于数量较多,每一块电池都有开关,必须配备大量的人力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极大的影响试验效率。另外,电池使用化学能,所以其在使用时输出的电压和电流会持续下降,当下降到一定值时,TCU便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试验中断。并且电池一旦发生短路,电池内的电流就会增大,发热并导致自身爆炸起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以提高换流阀试验的效率和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包括:<br>电源、电缆、多个位于电缆上的取能单元和多个与取能单元一一连接的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取能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电源的第一端与电缆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的第二端与电缆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提供交流电流;每个取能单元均与电缆构成电流互感器,用于将交流电流转化为直流电压,并输出直流电压至晶闸管控制单元。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隔离变压器;隔离变压器的一端与电源连接,隔离变压器的另一端与工频交流电连接。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取能单元包括:磁芯、绕组和整流滤波电路;磁芯位于电缆上,绕组缠绕在磁芯上;绕组的第一端与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绕组的第二端与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为取能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为取能单元的第二输出端;磁芯、绕组与电缆构成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用于将交流电流转化为交流电压;整流滤波电路用于将交流电压转化为直流电压。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整流滤波电路包括:整流桥、稳压二极管、滤波电容、限流电阻和二极管;整流桥的第一输入端为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整流桥的第二输入端为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整流桥的阳极输出端与稳压二极管的阴极、滤波电容的第一端和限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整流桥的阴极输出端为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稳压二极管的阳极和滤波电容的第二端连接;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二极管的阴极为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绝缘套管;绝缘套管套在电缆和磁芯之间。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磁芯为磁环。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磁芯为氧铁体。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电源为电流源,交流电流的有效值为2A。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磁芯的电感为60μH。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直流电压为24V。本技术实施例的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包括:电源、电缆、多个位于电缆上的取能单元和多个与取能单元一一连接的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取能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电源的第一端与电缆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的第二端与电缆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提供交流电流;每个取能单元均与电缆构成电流互感器,用于将交流电流转化为直流电压,并输出直流电压至晶闸管控制单元,可以提高换流阀试验的效率和安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的物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的物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取能单元的电路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绝缘套管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鉴于目前的换流阀试验系统必须配备大量的人力且容易爆炸起火,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以提高换流阀试验的效率和安全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的物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置包括:电源、电缆1、多个位于电缆上的取能单元和多个与取能单元一一连接的晶闸管控制单元(TCU);取能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取能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电源的第一端与电缆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的第二端与电缆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提供交流电流。其中,电源可以为功率为720W的高频电流源,提供的交流电流的有效值可以为2A。每个取能单元均与电缆构成电流互感器,用于将交流电流转化为直流电压,并输出直流电压至晶闸管控制单元。其中,直流电压可以为24V。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的物理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还可以包括:隔离变压器;隔离变压器的一端与电源连接,隔离变压器的另一端与工频交流电连接。隔离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220V,50Hz的交流电压。隔离变压器的其中一个端口接地线。其中,隔离变压器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均为220V,隔离变压器的功率为1kVA,其绝缘电压为100kV。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取能单元的电路示意图。如图3所示,取能单元2包括:磁芯3、绕组4和整流滤波电路;磁芯位于电缆上,绕组缠绕在磁芯上。其中,磁芯可以为磁环,磁芯的材料可以为氧铁体,磁芯的电感为60μH。绕组的第一端与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绕组的第二端与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为取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源、电缆、多个位于所述电缆上的取能单元和多个与所述取能单元一一连接的晶闸管控制单元;所述取能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取能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n所述电源的第一端与所述电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的第二端与所述电缆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提供交流电流;/n每个取能单元均与所述电缆构成电流互感器,用于将所述交流电流转化为直流电压,并输出所述直流电压至所述晶闸管控制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电缆、多个位于所述电缆上的取能单元和多个与所述取能单元一一连接的晶闸管控制单元;所述取能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取能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晶闸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电源的第一端与所述电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的第二端与所述电缆的第二端连接,用于提供交流电流;
每个取能单元均与所述电缆构成电流互感器,用于将所述交流电流转化为直流电压,并输出所述直流电压至所述晶闸管控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离变压器;
所述隔离变压器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另一端与工频交流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闸管控制单元取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能单元包括:磁芯、绕组和整流滤波电路;
所述磁芯位于所述电缆上,所述绕组缠绕在所述磁芯上;
所述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为所述取能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为所述取能单元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磁芯、所述绕组与所述电缆构成电流互感器;所述电流互感器用于将所述交流电流转化为交流电压;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用于将所述交流电压转化为直流电压。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潇梁晓文乔武宁娄彦涛张雷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西电电力系统有限公司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