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1026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包括屋面结构层和女儿墙,在女儿墙上开设有第一落水口,在第一落水口处设有一个落水管;所述屋面结构层包括由下至上的结构板、防水层、保温层和刚性砼屋面层,在靠近第一落水口处竖向设置有一下端延伸到保温层底部的第一滤水管,在女儿墙上、靠近防水层上端处设有一第三落水口,在保温层内横向设有一根与第一滤水管下端和第三落水口的进水口相联通的第二过滤管,在第一滤水管和第二滤水管上均设有滤水孔,且在第一滤水管和第二滤水管上均包裹有一层透水层;所述第三落水口的出水口通过一横向连接管与落水管相联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得到的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能将保温层的水气引出,防止屋面面层起鼓并开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防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为收集并排放雨水,建筑屋面均设有排水结构,降到屋面的雨水通过屋面的找坡将雨水汇集到屋面水沟,水沟将雨水汇集到雨水口,雨水通过雨水口注到雨水管,再通过雨水管将雨水排到指定排水口。施工过程中,受到环境,以及人为等原因,特别是存在湿作业的情况下,在施工完成后,屋面保温层与防水层之间会存有水气,这些水气通过气候及温度的影响进行蒸发,但始终被封闭在屋面防水层以内,无法释放出来。经过日积月累,水气便会通过封闭性能相对薄弱的部位(通常为靠近女儿墙位置)进行释放,从而在释放水气部位的外表面产生潮湿、发霉、返碱等现象,造成室内面层起鼓并有开裂风险。另外,若遇到大雨天气,现有的雨水管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排出,出现排水不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将保温层的水气引出,防止屋面面层起鼓并开裂并能够对雨水排出量有效提升的一种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它包括屋面结构层和垂直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一侧的女儿墙,在女儿墙上开设有第一落水口,在第一落水口处设有一个一端固定在第一落水口内,另一端向下延伸将雨水引出屋面的落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结构层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结构板、防水层、保温层和刚性砼屋面层,在靠近第一落水口处竖向设置有一个上端与刚性砼屋面层齐平、下端延伸到保温层靠近防水层处的第一滤水管,在女儿墙上、靠近防水层上端位置横向设有一个第三落水口,在防水层上、保温层内横向设有一根与第一滤水管下端和第三落水口的进水口相联通的第二滤水管,在第一滤水管和第二滤水管上均周向设有多排滤水孔,且在第一滤水管和第二滤水管上均包裹有一层透水层;所述第三落水口的出水口通过一横向连接管与落水管相联通,在第一落水口、第三落水口和第二滤水管的进水口均设有一个杂质过滤盘。这样,通过在保温层增设竖向设置的第一滤水管和横向设置的第二滤水管,并在第一落水口下端增设第三落水口,同时,第一滤水管、第二滤水管和第三落水口相互连通,从而能够有效地将保温层的水汽通过第一滤水管和第二滤水管导流到第三落水口处,并经过横向连接管将这些水汽引入到落水管内,能够有效地避免保温层因长期积压水汽而导致屋面起鼓和开裂的现象。另外,第一滤水管的上端联通到屋面靠近第一落水口处,从而能够对雨水进行分流,防止因雨量过大的时候出现雨水疏导不畅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刚性砼屋面层靠近女儿墙位置具有一个2%-3.5%的坡度,且靠近女儿墙处低于刚性砼屋面层中部位置。这样,在该坡度下,可快速引导雨水向第一落水口和第一滤水管处流动,加快雨水的导流。进一步的,所述透水层为透水性无纺布。这样,无纺布造价低,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同时,还能起到过滤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杂质过滤盘为过滤网或雨水箅子。这样,两种过滤的结构都较为简单,且操作性高,安装方便。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层靠近女儿墙的一侧沿女儿墙向上延伸,并在高于第一落水口处嵌入女儿墙内。这样,即使雨水较大时,女儿墙下端也不会因雨水的浸泡而将积水通过女儿墙导入到结构层内。进一步的,在女儿墙上、第一落水口上方设有一卡槽,所述防水层外沿通过油膏固定在卡槽内。这样,通过油膏固定防水层外沿,固定操作较为简单。进一步的,所述横向连接管呈倾斜设置,其靠近落水管一端低于另一端。这样,当有积水经第二滤水管、第三落水口后,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快速的流到落水管内,经落水管排出。进一步的,在靠近第一落水口的位置设有一个用于装配第一滤水管的第二落水口。这样,操作时,第一滤水管装配较为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女儿墙1、结构板2、防水层3、保温层4、刚性砼屋面层5、第一落水口6、落水管7、第一滤水管8、第二滤水管9、透水层10、第三落水口11、横向连接管12、杂质过滤盘13、卡槽1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它包括屋面结构层和垂直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一侧的女儿墙1,在女儿墙1上开设有第一落水口6,在第一落水口6处设有一个一端固定在第一落水口6内,另一端向下延伸将雨水引出屋面的落水管7;所述屋面结构层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结构板2、防水层3、保温层4和刚性砼屋面层5,在靠近第一落水口6的位置竖向设有一个贯穿刚性砼屋面层5并延伸到保温层4下端的第二落水口,在第二落水口内固定装配有一个上端与刚性砼屋面层5齐平、下端延伸到保温层4靠近防水层3处的第一滤水管8(具体实施时,第一滤水管上端可紧与保温层上端面处于同一平面),在女儿墙1上、靠近防水层3上端位置横向设有一个第三落水口11,在防水层3上、保温层4内横向设有一根与第一滤水管8下端和第三落水口11的进水口相联通的第二滤水管9,在第一滤水管8和第二滤水管9上均周向设有多排滤水孔,且在第一滤水管8和第二滤水管9上均包裹有一层透水层10;所述第三落水口11的出水口通过一横向连接管12与落水管7相联通,在第一落水口6、第三落水口11和第二滤水管9的进水口均设有一个杂质过滤盘13。在刚性砼屋面层5靠近女儿墙1位置具有一个2%的坡度,且靠近女儿墙处低于刚性砼屋面层中部位置。具体实施时,可将坡度设为3%或3.5%。具体的,所述透水层10为透水性无纺布;所述杂质过滤盘13为过滤网或雨水箅子。如图1所示,为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防水层3靠近女儿墙1的一侧沿女儿墙向上延伸,并在高于第一落水口处嵌入女儿墙1内;在女儿墙1上、第一落水口6上方设有一卡槽14,所述防水层3外沿通过油膏固定在卡槽内。为了将第三落水口内的积水快速引导到落水管内,所述横向连接管12呈倾斜设置,其靠近落水管7一端低于另一端。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它包括屋面结构层和垂直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一侧的女儿墙(1),在女儿墙(1)上开设有第一落水口(6),在第一落水口(6)处设有一个一端固定在第一落水口(6)内,另一端向下延伸将雨水引出屋面的落水管(7);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结构层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结构板(2)、防水层(3)、保温层(4)和刚性砼屋面层(5),在靠近第一落水口(6)处竖向设置有一个上端与刚性砼屋面层(5)齐平、下端延伸到保温层(4)靠近防水层(3)处的第一滤水管(8),在女儿墙(1)上、靠近防水层(3)上端位置横向设有一个第三落水口(11),在防水层(3)上、保温层(4)内横向设有一根与第一滤水管(8)下端和第三落水口(11)的进水口相联通的第二滤水管(9),在第一滤水管(8)和第二滤水管(9)上均周向设有多排滤水孔,且在第一滤水管(8)和第二滤水管(9)上均包裹有一层透水层(10);所述第三落水口(11)的出水口通过一横向连接管(12)与落水管(7)相联通,在第一落水口(6)、第三落水口(11)和第二滤水管(9)的进水口均设有一个杂质过滤盘(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面落水口防水结构,它包括屋面结构层和垂直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一侧的女儿墙(1),在女儿墙(1)上开设有第一落水口(6),在第一落水口(6)处设有一个一端固定在第一落水口(6)内,另一端向下延伸将雨水引出屋面的落水管(7);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结构层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结构板(2)、防水层(3)、保温层(4)和刚性砼屋面层(5),在靠近第一落水口(6)处竖向设置有一个上端与刚性砼屋面层(5)齐平、下端延伸到保温层(4)靠近防水层(3)处的第一滤水管(8),在女儿墙(1)上、靠近防水层(3)上端位置横向设有一个第三落水口(11),在防水层(3)上、保温层(4)内横向设有一根与第一滤水管(8)下端和第三落水口(11)的进水口相联通的第二滤水管(9),在第一滤水管(8)和第二滤水管(9)上均周向设有多排滤水孔,且在第一滤水管(8)和第二滤水管(9)上均包裹有一层透水层(10);所述第三落水口(11)的出水口通过一横向连接管(12)与落水管(7)相联通,在第一落水口(6)、第三落水口(11)和第二滤水管(9)的进水口均设有一个杂质过滤盘(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落水口防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常州吴斌赵清孙文彭瑞翔杨冲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