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965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包括承重柱,所述承重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盘,所述底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桩尖,所述承重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盘,所述顶盘的表面开设有预留孔,所述底盘与顶盘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内侧的中端且位于承重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钢板,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混合加强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承重柱、底盘、顶盘、第一加强筋、水泥层、细沙层、第二加强筋、加强钢网、第一固定钢管、第二固定钢管、混凝土层、桩尖和加强钢板,解决了现有的混凝土管桩使用效果效果差,其不仅稳定性较低,而且坚固程度低,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为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
技术介绍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和木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厂房、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管桩是用于基础建设的一种材料,一般用于建筑工程领域,管桩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壁厚可分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和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但现有的混凝土管桩使用效果效果差,其不仅稳定性较低,而且坚固程度低,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具备使用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混凝土管桩使用效果效果差,其不仅稳定性较低,而且坚固程度低,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包括承重柱,所述承重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盘,所述底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桩尖,所述承重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盘,所述顶盘的表面开设有预留孔,所述底盘与顶盘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内侧的中端且位于承重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钢板,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混合加强层,所述第一混合加强层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混合加强层。优选的,所述第一混合加强层包括水泥层,所述水泥层设置于第一加强筋的外侧,所述水泥层远离第一混合加强层的一侧设置有细沙层,所述细沙层远离水泥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优选的,所述第二混合加强层包括加强钢网,所述加强钢网设置于第二加强筋的外侧,所述加强钢网远离第二加强筋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钢管,所述第一固定钢管远离加强钢网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钢管。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钢管的外侧设置有混凝土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设置了承重柱、底盘、顶盘、第一加强筋、第一混合加强层、混合加强层、混凝土层、桩尖和加强钢板,起到了可有效的提高其使用效果,并且提高稳定性以及坚固性,利用桩尖进行定位固定,而后利用底盘进行支撑,这时利用第一加强筋、承重柱和加强钢板的作用,可用于进行塑形,并保证其坚固以及稳定的效果,利用水泥层、细沙层和第二加强筋进行初次加强固定,利用加强钢网、第一固定钢管和第二固定钢管进行二次加强固定,最后利用混凝土层封面,解决了现有的混凝土管桩使用效果效果差,其不仅稳定性较低,而且坚固程度低,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混凝土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混合加强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混合加强层结构示意图。图中:1承重柱、2底盘、3顶盘、4预留孔、5第一加强筋、6第一混合加强层、61水泥层、62细沙层、63第二加强筋、7第二混合加强层、71加强钢网、72第一固定钢管、73第二固定钢管、8混凝土层、9桩尖、10加强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包括承重柱1,承重柱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盘2,底盘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桩尖9,承重柱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盘3,顶盘3的表面开设有预留孔4,底盘2与顶盘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筋5,第一加强筋5内侧的中端且位于承重柱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钢板10,起到了可有效的提高其使用效果,并且提高稳定性以及坚固性,解决了现有的混凝土管桩使用效果效果差,其不仅稳定性较低,而且坚固程度低,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问题,第一加强筋5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混合加强层6,第一混合加强层6包括水泥层61,水泥层61设置于第一加强筋5的外侧,水泥层61远离第一混合加强层6的一侧设置有细沙层62,细沙层62远离水泥层6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63,第一混合加强层6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混合加强层7,第二混合加强层7包括加强钢网71,加强钢网71设置于第二加强筋63的外侧,加强钢网71远离第二加强筋6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钢管72,第一固定钢管72远离加强钢网7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钢管73,第二固定钢管73的外侧设置有混凝土层8。使用时,设置了承重柱1、底盘2、顶盘3、第一加强筋5、第一混合加强层6、混合加强层7、混凝土层8、桩尖9和加强钢板10,起到了可有效的提高其使用效果,并且提高稳定性以及坚固性,利用桩尖9进行定位固定,而后利用底盘2进行支撑,这时利用第一加强筋5、承重柱1和加强钢板10的作用,可用于进行塑形,并保证其坚固以及稳定的效果,利用水泥层61、细沙层62和第二加强筋63进行初次加强固定,利用加强钢网71、第一固定钢管72和第二固定钢管73进行二次加强固定,最后利用混凝土层8封面,解决了现有的混凝土管桩使用效果效果差,其不仅稳定性较低,而且坚固程度低,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问题。本申请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综上所述:该建筑混凝土管桩,通过承重柱1、底盘2、顶盘3、第一加强筋5、水泥层61、细沙层62、第二加强筋63、加强钢网71、第一固定钢管72、第二固定钢管73、混凝土层8、桩尖9和加强钢板10,解决了现有的混凝土管桩使用效果效果差,其不仅稳定性较低,而且坚固程度低,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问题。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包括承重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柱(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盘(2),所述底盘(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桩尖(9),所述承重柱(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盘(3),所述顶盘(3)的表面开设有预留孔(4),所述底盘(2)与顶盘(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筋(5),所述第一加强筋(5)内侧的中端且位于承重柱(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钢板(10),所述第一加强筋(5)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混合加强层(6),所述第一混合加强层(6)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混合加强层(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包括承重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柱(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盘(2),所述底盘(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桩尖(9),所述承重柱(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盘(3),所述顶盘(3)的表面开设有预留孔(4),所述底盘(2)与顶盘(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筋(5),所述第一加强筋(5)内侧的中端且位于承重柱(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钢板(10),所述第一加强筋(5)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混合加强层(6),所述第一混合加强层(6)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混合加强层(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混凝土管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加强层(6)包括水泥层(61),所述水泥层(61)设置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东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恒德管桩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