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三轮悬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5628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倒三轮悬挂结构,包括由连接架连接的前悬挂机构与后悬挂机构,前悬挂机构包括转向机构、基础座以及两车轮,后悬挂机构包括两保险杆,两保险杆与前悬挂机构连接;转向机构包括减震装置和转向装置,减震装置和转向装置与基础座连接;减震装置包括减震座、摇摆支撑臂、左减震柱和右减震柱,基础座固定连接在减震座中部,左减震柱和右减震柱平行设置在基础座两侧并垂直安装在减震座上,摇摆支撑臂连接左减震柱与右减震柱;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上横臂和下横臂,转向轴设置于基础座上方前侧,上横臂中部与基础座后侧面连接,下横臂设置于基础座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行驶稳定性,加强骑乘人员安全感,缩小转弯半径,转向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倒三轮悬挂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动摩托车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倒三轮悬挂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电动摩托车所具有的节能环保、低使用成本、方便使用和维护等特点,在市场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电动摩托车通常采用两轮结构,两轮电动车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出行的便捷,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转弯时的侧滑侧翻,雨雪或天冷时轮胎抓地力不足引起的操纵事故等。现有的三轮电动摩托车普遍采用单轮在前、双轮在后的结构,这种结构则存在转向稳定性问题,不能在车速高的情况下进行转弯,否则会发生侧翻;另外,现有的三轮电动摩托车也只能够适用于较为平坦的路面,在路面有较大起伏时,现有三电动摩托车的前轮和后轮的减震结构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倒三轮悬挂结构解决了容易侧翻的问题,通过上横臂、下横臂以及减震座形成一空间三角结构,使得倒三轮电动摩托更稳定,且缩小转弯半径,转向更灵活。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倒三轮悬挂结构,包括由连接架连接的前悬挂机构和后悬挂机构,所述前悬挂机构包括转向机构、基础座以及两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倒三轮悬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连接架(13)连接的前悬挂机构和后悬挂机构,所述前悬挂机构包括转向机构、基础座(1)以及两车轮,其中:/n所述前悬挂机构与所述后悬挂机构之间设置有连接架(13),所述连接架(13)前端呈三角状;/n所述后悬挂机构包括两保险杆(2),两所述保险杆(2)与所述前悬挂机构固定连接;/n所述基础座(1)倾斜设置,构成车轮与车头之间的支撑;/n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减震装置(3)以及转向装置(4),所述减震装置(3)与转向装置(4)均与基础座(1)连接;/n所述减震装置(3)包括减震座(3-1)、摇摆支撑臂(3-2)以及均为弹簧柱的左减震柱(3-3)和右减震柱(3-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倒三轮悬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连接架(13)连接的前悬挂机构和后悬挂机构,所述前悬挂机构包括转向机构、基础座(1)以及两车轮,其中:
所述前悬挂机构与所述后悬挂机构之间设置有连接架(13),所述连接架(13)前端呈三角状;
所述后悬挂机构包括两保险杆(2),两所述保险杆(2)与所述前悬挂机构固定连接;
所述基础座(1)倾斜设置,构成车轮与车头之间的支撑;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减震装置(3)以及转向装置(4),所述减震装置(3)与转向装置(4)均与基础座(1)连接;
所述减震装置(3)包括减震座(3-1)、摇摆支撑臂(3-2)以及均为弹簧柱的左减震柱(3-3)和右减震柱(3-4),所述基础座(1)固定连接在所述减震座(3-1)中部,所述减震座(3-1)与两车轮连接,所述左减震柱(3-3)和所述右减震柱(3-4)平行设置在所述基础座(1)两侧并垂直安装在所述减震座(3-1)上,所述摇摆支撑臂(3-2)连接所述左减震柱(3-3)和所述右减震柱(3-4);
所述转向装置(4)包括转向轴(4-1)、上横臂(4-2)以及下横臂(4-3),所述转向轴(4-1)设置于所述基础座(1)上方前侧,所述上横臂(4-2)中部与所述基础座(1)后侧面连接,两端与两所述车轮连接,所述下横臂(4-3)设置于所述基础座(1)前部,两端与两所述车轮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鹏飞钟孙宇张伟李鹏朱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