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膜、以及其制造方法及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25004764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了透射光的色度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防眩膜、以及其制造方法及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用于液晶显示器(LCD)、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等各种显示装置的防眩膜、以及其制造方法及用途。
技术介绍
防眩膜已被广泛用作用于防止外景映入LCD、有机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提高视觉辨认性的膜。作为防眩膜所要求的光学特性,除了通过具有高雾度从而提高防眩性的功能以外,还可以举出具有高透明性(全光线透过率)并对可视侧赋予中性的白色调而不是偏黄、偏红的颜色的光从而提高视觉辨认性的特性。为了表现出这样的功能,对于防眩膜,已知以往有下述方法:通过将微粒与粘合剂树脂或固化性树脂的混合物涂布于基材,在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从而防止镜面反射,以表现出防眩性。然而,在利用了微粒的防眩膜中,由于是根据粒子尺寸来控制透射散射光的强度分布,因此不能有效地防止显示面的刺目、文字模糊。此外,对于分散有微粒的防眩膜而言,构成防眩膜的基体材料与所分散的微粒的折射率差越大则雾度值越高、光扩散性越高,但随着内部雾度的增加,短波长侧的光向着广角散射,因此,在从正面观看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会观察到发黄、暗沉,视觉辨认性降低。而且由于容易发生后向散射,因此透明性也降低。为此,还已知有利用不相容的树脂成分的旋节线分解在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在日本特开2014-8537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防眩膜,其包含在表面具有伴随多个树脂成分的相分离而形成的细长状凸部的防眩层,其中,上述细长状凸部具有分支结构、且合计长度为100μm以上,并且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平均每1mm2存在1个以上的上述细长状凸部。该防眩膜的雾度与鲜明性的平衡优异,即使配设于高精细显示装置(例如具有200ppi以上分辨率的LCD、有机EL显示器等),也可以提高防眩性,可以高度抑制刺目,并且还可以抑制文字模糊。然而,对于该防眩膜而言,也有时会在提高透明性时导致防眩性降低。此外,在现有的方法中,为了提高防眩性,需要提高光散射性而调整为高雾度,但防眩性与透明性(特别是黄色感的抑制)处于折衷选择的关系,难以兼顾。在日本专利第5531388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作为稳定地供给对比度良好的光学片的方法,公开了一种光学片的制造方法,所述光学片在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具有功能层,在该功能层的最表面和/或内部具有扩散元件,该方法包括:通过进行控制使得以给定角度测定的漫光镜面反射强度相对于漫反射强度的总和之比超过0.19,从而稳定地制造对比度优异的光学片。然而,通过该方法得到的光学片也难以提高透明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5371号公报(权利要求1、第[0021]段)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531388号公报(权利要求1)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黄色感少、防眩性高的防眩膜、以及其制造方法及用途。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人们为了达成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制备透射光的色度b*的绝对值为15以下、且雾度为30%以上的防眩膜,可以在抑制黄色感的同时提高防眩性,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的透射光的色度b*的绝对值为15以下、且雾度为30%以上。上述防眩膜也可以是透射光的色度b*的绝对值为3以下、且60°光泽度为25%以下。上述防眩膜可以包含透明基材层、和形成于该透明基材层的至少一面的防眩层,且上述防眩层是含有一种以上聚合物成分及一种以上固化树脂前体成分的固化性组合物的固化物。可以是,选自上述聚合物成分及上述固化树脂前体成分中的至少两种成分能够通过湿式旋节线分解发生相分离。上述聚合物成分可以含有纤维素酯类和/或任选具有聚合性基团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上述固化树脂前体成分可以含有选自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及有机硅(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固化树脂前体成分可以含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或氟原子。本专利技术也包括上述防眩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热或活性能量射线使固化性组合物固化的固化工序。该制造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通过在支撑体上涂布含有一种以上聚合物成分及一种以上固化树脂前体成分的固化性组合物并进行干燥,使选自聚合物成分及固化树脂前体成分中的至少两种成分通过湿式旋节线分解而发生相分离的相分离工序。上述固化工序可以是通过热或活性能量射线使发生了相分离后的固化性组合物固化的固化工序。本专利技术也包括具备上述防眩膜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有机EL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本专利技术也包括将透射光的色度b*的绝对值及雾度分别调整为15以下及30%以上的范围来提高防眩膜的防眩性及透明性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甲基)丙烯酸酯包括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这两者。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防眩膜的透射光的色度b*的绝对值为15以下、且雾度为30%以上,因此,可以兼顾色调(非着色性)和防眩性,特别是,还可以降低黄色度,可以在抑制黄色感的同时提高防眩性。具体实施方式[防眩膜的光学特性]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由于透射光的色度b*的绝对值及雾度被调整为特定的范围,因此可以兼顾防眩性和透明性(特别是黄色感的抑制)。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只要透射光的色度(透过色相)b*的绝对值在15以下(例如0~15)即可,可以为例如10以下(例如5以下)、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以下、特别优选为1以下(例如0.1~1)。色度b*超过15时,黄色感、蓝色感增加而看起来暗沉,透明性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透过色相b*可以按照JISZ8781、使用分光光度计(株式会社HitachiHigh-TechScience制“U-3010”)进行测定。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只要雾度为30%以上(例如30~100%)即可,但从提高防眩性的方面考虑,例如为40%以上(例如40~99%)、优选为50~98%(例如70~97%)、进一步优选为80~96%(特别优选为85~95%)左右。雾度过低时,存在防眩性降低的隐患。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例如为70%以上(例如70~100%)、优选为80~99.9%、进一步优选为85~99%(特别优选为90~98%)左右。全光线透过率过低时,存在透明性降低的隐患。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雾度及全光线透过率可以按照JISK7105、使用雾度计(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NDH-5000W”)进行测定。[防眩层]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包含用于显示出上述光学特性的防眩层即可,材质、结构没有限定,但通常由在表面形成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透明材料形成,可以通过该凹凸形状抑制由表面反射导致的外景的映入,从而提高防眩性。上述防眩层表面(在防眩膜由防眩层单独形成的情况下为至少一侧的表面)的60°光泽度可以为90%以下,例如为0~25%、优选为0.1~20%(例如0.2~10%)、进一步优选为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膜,其透射光的色度b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211 JP 2017-2371471.一种防眩膜,其透射光的色度b*的绝对值为15以下、且雾度为3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透射光的色度b*的绝对值为3以下、且60°光泽度为25%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膜,其包含透明基材层、和形成于该透明基材层的至少一面的防眩层,所述防眩层为含有一种以上聚合物成分及一种以上固化树脂前体成分的固化性组合物的固化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选自聚合物成分及固化树脂前体成分中的至少两种成分能够通过湿式旋节线分解发生相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聚合物成分含有纤维素酯类和/或任选具有聚合性基团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固化树脂前体成分含有选自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及有机硅(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原庆峰林正树广瀬健策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大赛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