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349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所述面料主体包括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所述面料主体还包括麻纤维,所述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以及麻纤维混织编织构成面料主体,所述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以及麻纤维所占比例为3:3:3:1;通过设计的麻纤维,可以提高面料主体的抗变形能力,同时提高面料整体的强度,且麻纤维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使用范围,以及配合呈交叉状的编织,进一步提升针织面料的抗变形能力,保证面料主体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
本技术属于针织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针织面料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针织面料与梭织面料的不同之处在于纱线在织物中的形态不同。现有的针织面料在使用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有的针织面料在受到外力的拉扯中,容易发生形变,从而影响后期使用的美观性,现有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添加各种弹力较好的材料,以此保证针织面料的抗变形能力,但在实际生产中,添加的材料容易受到针织面料使用范围的限制,同时添加多种弹力材料容易增加制作成本,因此使用的局限性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针织面料在受到外力的拉扯中,容易发生形变,从而影响后期使用的美观性,现有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添加各种弹力较好的材料,以此保证针织面料的抗变形能力,但在实际生产中,添加的材料容易受到针织面料使用范围的限制,同时添加多种弹力材料容易增加制作成本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所述面料主体包括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所述面料主体还包括麻纤维,所述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以及麻纤维混织编织构成面料主体,所述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以及麻纤维所占比例为3:3:3:1。优选的,所述麻纤维呈交叉状编织,且所述麻纤维编织形状包括但不限于菱形、Y形以及V形。优选的,所述麻纤维呈倾斜状编织,所述麻纤维的编织角度不包括九十度。优选的,所述面料主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头,所述面料主体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头,所述面料主体通过第一连接头以及第二连接头与外部相邻两个面料主体的端部缝合连接。优选的,所述面料主体的一端表面缝合有防护布B,所述面料主体的另一端表面缝合有防护布A,所述防护布A的材质与面料主体的材质相同。优选的,所述面料主体的底端表面通过热熔胶连接有TPU膜,所述TPU膜的厚度为0.002mm。优选的,所述面料主体的顶端面通过热熔胶连接有聚乙烯薄膜,所述聚乙烯薄膜的厚度为0.001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计的麻纤维,可以提高面料主体的抗变形能力,同时提高面料整体的强度,且麻纤维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使用范围,以及配合呈交叉状的编织,进一步提升针织面料的抗变形能力,保证面料主体使用的稳定性;2.当面料主体被制作成装饰的窗帘等装饰物时,一旦表面因高温产生凹洞时,通过缝补会影响美观性,而整体更换成本较大,因此通过设计的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可以在面料主体表面出现较大的孔洞时,将此部分进行拆卸更换,提高了面料主体的灵活性,且配合设计的防护布A和防护布B可以将两者的缝合连接处进行闭合,进一步提高美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呈菱形编织状的麻纤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呈Y形编织状的麻纤维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呈V形编织状的麻纤维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面料主体;2、聚丙烯腈纤维;3、聚酯纤维;4、麻纤维;5、聚氨基甲酸酯纤维;6、第一连接头;7、防护布A;8、第二连接头;9、防护布B。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1,面料主体1包括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面料主体1还包括麻纤维4,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以及麻纤维4混织编织构成面料主体1,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以及麻纤维4所占比例为3:3:3:1,麻纤维4呈交叉状编织,且麻纤维4编织形状包括但不限于菱形、Y形以及V形,麻纤维4呈倾斜状编织,麻纤维4的编织角度不包括九十度,通过设计的麻纤维4,可以提高面料主体1的抗变形能力,同时提高面料整体的强度,且麻纤维4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使用范围,以及配合呈交叉状的编织,进一步提升针织面料的抗变形能力,保证面料主体1使用的稳定性。实施例2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1,面料主体1包括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面料主体1还包括麻纤维4,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以及麻纤维4混织编织构成面料主体1,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以及麻纤维4所占比例为3:3:3:1,麻纤维4呈交叉状编织,且麻纤维4编织形状包括但不限于菱形、Y形以及V形,麻纤维4呈倾斜状编织,麻纤维4的编织角度不包括九十度,通过设计的麻纤维4,可以提高面料主体1的抗变形能力,同时提高面料整体的强度,且麻纤维4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使用范围,以及配合呈交叉状的编织,进一步提升针织面料的抗变形能力,保证面料主体1使用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面料主体1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头8,面料主体1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头6,面料主体1通过第一连接头6以及第二连接头8与外部相邻两个面料主体1的端部缝合连接,面料主体1的一端表面缝合有防护布B9,面料主体1的另一端表面缝合有防护布A7,防护布A7的材质与面料主体1的材质相同,通过设计的第一连接头6和第二连接头8,可以在面料主体1表面出现较大的孔洞时,将此部分进行拆卸更换,提高了面料主体1的灵活性,且配合设计的防护布A7和防护布B9可以将两者的缝合连接处进行闭合,进一步提高美观性。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面料主体1的底端表面通过热熔胶连接有TPU膜,TPU膜的厚度为0.002mm,通过TPU膜的设置,可以提供面料主体1的透气性能,面料主体1的顶端面通过热熔胶连接有聚乙烯薄膜,聚乙烯薄膜的厚度为0.001mm,通过聚乙烯薄膜的设置,可以提高面料主体1的防潮性能。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在加工中,在保证原有面料主体1使用的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的基础上添加麻纤维4,同时在编织中,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呈经纬状编织,随后将麻纤维4呈倾斜状插入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内,且将麻纤维4形成具有交叉的形状,如图2、图3、和图4所示,通过麻纤维4以及麻纤维4编织形成的形状提高面料主体1的防变形能力,当面料主体1被制作成装饰的窗帘等装饰物时,一旦表面因高温产生凹洞时,将产生凹洞位置处的面料主体1进行拆除,在拆除中,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1),所述面料主体(1)包括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主体(1)还包括麻纤维(4),所述面料主体(1)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头(8),所述面料主体(1)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头(6),所述面料主体(1)通过第一连接头(6)以及第二连接头(8)与外部相邻两个面料主体(1)的端部缝合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1),所述面料主体(1)包括聚丙烯腈纤维(2)、聚酯纤维(3)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5),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主体(1)还包括麻纤维(4),所述面料主体(1)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头(8),所述面料主体(1)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头(6),所述面料主体(1)通过第一连接头(6)以及第二连接头(8)与外部相邻两个面料主体(1)的端部缝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4)呈交叉状编织,且所述麻纤维(4)编织形状包括但不限于菱形、Y形以及V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抗变形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桦润服装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