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该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触控电极层、驱动电路层、以及像素电极层,触控电极层设置在第一衬底靠近驱动电路层的一侧,驱动电路层设置在触控电极层远离第一衬底的一侧,像素电极层设置在驱动电路层远离第一衬底的一侧;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包括第二衬底、以及公共电极层;液晶层,填充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实现了垂直取向显示面板与自电容触控方案的整合;相比于外挂式触控显示面板,省去了钢化保护玻璃与贴合制程,节省了成本;相比于传统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突破了电极只能采用共用电极复用方式的限制;灵敏性更高,更适合大尺寸商用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介绍
指纹识别技术作为生物识别技术中的一种,具有普遍性、唯一性、安全性及可采集性等特点,已经在智能手机等产品中广泛应用,随着全面屏技术兴起。然而,现有的触控显示器大多数为外挂方式,即在显示面板上贴合触控面板。此种方式会增加屏幕及终端厚度,增加模组工艺制程及成本,影响用户体验。因此,现有触控显示器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以改进现有的触控显示器存在的缺陷。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触控电极层、驱动电路层、以及像素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驱动电路层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触控电极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电极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包括第二衬底、以及公共电极层;液晶层,填充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驱动电路层内形成有薄膜晶体管;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触控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投影,和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投影存在至少部分重叠。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驱动电路层内形成有薄膜晶体管;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触控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投影,和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投影不存在重叠。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黑矩阵层,所述黑矩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触控电极层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衬底相接触;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色阻层。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色阻层,所述色阻层设置在所述像素电极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且与所述像素电极层相接触;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黑矩阵层。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黑矩阵层和色阻层;所述黑矩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触控电极层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衬底相接触,所述色阻层设置在所述像素电极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且与所述像素电极层相接触。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触控电极端子和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端子与所述触控电极为一体成型,所述触控电极为网格状结构。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触控电极端子和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端子与所述触控电极为分体成型,所述触控电极为平面膜层结构。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设置在所述触控电极层和所述驱动电路层之间。同时,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如上所述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对所述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输入显示驱动信号时,停止输入触控驱动信号;对所述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停止输入显示驱动信号时,输入触控驱动信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该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触控电极层、驱动电路层、以及像素电极层,触控电极层设置在第一衬底靠近驱动电路层的一侧,驱动电路层设置在触控电极层远离第一衬底的一侧,像素电极层设置在驱动电路层远离第一衬底的一侧;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包括第二衬底、以及公共电极层;液晶层,填充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该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一基板内设置触控电极层,实现了触摸显示一体化,实现了垂直取向显示面板与自电容触控方案的整合;该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和重量几乎无增加,边框区域少幅增加,相比于外挂式触控显示面板,又进一步省去了钢化保护玻璃与贴合制程,大大节省了成本;相比于传统内嵌触控式显示面板,突破了内嵌式触控电极只能采用共用电极复用方式的限制,解决了庞大触控电路跨接不同基板的工艺难点;相比于互电容触控显示面板,该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灵敏性更高,更适合大尺寸商用产品。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时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描述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侧]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和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是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针对现有触控显示器存在缺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可以缓解这个问题。如图1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衬底110、触控电极层120、驱动电路层130、以及像素电极层140,触控电极层140设置在第一衬底110靠近驱动电路层130的一侧,驱动电路层130设置在触控电极层120远离第一衬底110的一侧,像素电极层140设置在驱动电路层130远离第一衬底110的一侧;第二基板200,与第一基板100相对设置,包括第二衬底210、以及公共电极层220;液晶层300,填充于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之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一基板内设置触控电极层,实现了触摸显示一体化,实现了垂直取向显示面板与自电容触控方案的整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触控电极层、驱动电路层、以及像素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驱动电路层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触控电极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电极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n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包括第二衬底、以及公共电极层;/n液晶层,填充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触控电极层、驱动电路层、以及像素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驱动电路层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触控电极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电极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包括第二衬底、以及公共电极层;
液晶层,填充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内形成有薄膜晶体管;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触控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投影,和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投影存在至少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内形成有薄膜晶体管;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触控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投影,和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投影不存在重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黑矩阵层,所述黑矩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触控电极层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衬底相接触;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色阻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色阻层,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立伟,河雨石,林永伦,周明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