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斗杆结构及工程机械,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斗杆结构包括本体、润滑结构、前支承、中支承、后支承、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第三连接管,润滑结构安装在本体上,前支承安装在本体的一端,后支承安装在本体的另一端,中支承设置在本体上,润滑结构具有润滑通道,润滑通道包括第一润滑孔、第二润滑孔及第三润滑孔,第一润滑孔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前支承连通,第二润滑孔通过第二连接管与中支承连通,第三润滑孔通过第三连接管与后支承连通。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润滑油通过润滑结构分别流向前支承、中支承及后支撑,能够将前支承、中支承及后支撑进行集中润滑,提高了用于加注润滑油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斗杆结构及工程机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斗杆结构及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在挖掘机施工过程中工作装置各部件(动臂、斗杆、铲斗)连接的铰点相互转动频次高、铰点力大,各铰点处轴套和轴之间需要加注润滑油脂以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目前,斗杆处各铰点大部分是点对点润滑,用户在注油时需要逐点进行润滑,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斗杆结构及工程机械,其能够将前支承、中支承及后支撑进行集中润滑,提高了用于加注润滑油的便捷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斗杆结构,所述斗杆结构包括:本体、润滑结构、前支承、中支承、后支承、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第三连接管,所述润滑结构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前支承安装在本体的一端,所述后支承安装在所述本体的另一端,所述中支承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润滑结构具有润滑通道,所述润滑通道包括第一润滑孔、第二润滑孔及第三润滑孔,所述第一润滑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前支承连通,所述第二润滑孔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中支承连通,所述第三润滑孔通过所述第三润滑孔与所述后支承连通。在本专利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润滑通道包括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及所述第三连接管中的其中一个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相互垂直。在本专利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朝向所述本体的顶板设置,所述第二段朝向所述本体的侧板设置,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相互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斗杆结构还包括连接块及第四连接管,所述连接块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润滑通过包括第四润滑孔,所述第四润滑孔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管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与铲斗油缸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斗杆结构还包括第五连接管,所述连接块具有第二连接孔,所述润滑通道包括第五润滑孔,所述第五润滑孔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孔用于与斗杆油缸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顶板上设置有固定口,所述连接块安装在所述固定口内,使所述连接块部分伸入至所述本体内部。在本专利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润滑结构安装在本体的顶板上。在本专利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及所述第三连接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内部的侧板上。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所述工程机械包括上述的斗杆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斗杆结构包括本体、润滑结构、前支承、中支承、后支承、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第三连接管,润滑结构安装在本体上,前支承安装在本体的一端,后支承安装在本体的另一端,中支承设置在本体上,润滑结构具有润滑通道,润滑通道包括第一润滑孔、第二润滑孔及第三润滑孔,第一润滑孔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前支承连通,第二润滑孔通过第二连接管与中支承连通,第三润滑孔通过第三连接管与后支承连通。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润滑结构的第一润滑孔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前支承连通,润滑结构的第二润滑孔通过第二连接管与中支承连通,润滑结构的第三润滑孔通过第三连接管与后支撑连通。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润滑油通过润滑结构分别流向前支承、中支承及后支撑,能够将前支承、中支承及后支撑进行集中润滑,提高了用于加注润滑油的便捷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斗杆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斗杆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斗杆结构的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斗杆结构的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斗杆结构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斗杆结构;110-本体;112-顶板;114-侧板;116-固定口;120-润滑结构;122-润滑通道;1222-第一段;1224-第二段;124-第一润滑孔;125-第二润滑孔;126-第三润滑孔;127-第四润滑孔;128-第五润滑孔;130-前支承;140-中支承;150-后支承;161-第一连接管;162-第二连接管;163-第三连接管;164-第四连接管;165-第五连接管;170-连接块;172-第一连接孔;174-第二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斗杆结构100,本实施例提供的斗杆结构100能够将前支承130、中支承140及后支撑进行集中润滑,提高了用于加注润滑油的便捷性。请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斗杆结构100包括:本体110、润滑结构120、前支承130、中支承140、后支承150、第一连接管161、第二连接管162及第三连接管163,润滑结构120安装在本体110上,前支承130安装在本体110的一端,后支承150安装在本体110的另一端,中支承140设置在本体110上,润滑结构120具有润滑通道122,润滑通道122包括第一润滑孔124、第二润滑孔125及第三润滑孔126,第一润滑孔124通过第一连接管161与前支承130连通,第二润滑孔125通过第二连接管162与中支承140连通,第三润滑孔126通过第三连接管163与后支承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斗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润滑结构、前支承、中支承、后支承、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第三连接管,所述润滑结构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前支承安装在本体的一端,所述后支承安装在所述本体的另一端,所述中支承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润滑结构具有润滑通道,所述润滑通道包括第一润滑孔、第二润滑孔及第三润滑孔,所述第一润滑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前支承连通,所述第二润滑孔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中支承连通,所述第三润滑孔通过所述第三润滑孔与所述后支承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斗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润滑结构、前支承、中支承、后支承、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第三连接管,所述润滑结构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前支承安装在本体的一端,所述后支承安装在所述本体的另一端,所述中支承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润滑结构具有润滑通道,所述润滑通道包括第一润滑孔、第二润滑孔及第三润滑孔,所述第一润滑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前支承连通,所述第二润滑孔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中支承连通,所述第三润滑孔通过所述第三润滑孔与所述后支承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斗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通道包括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及所述第三连接管中的其中一个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斗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斗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朝向所述本体的顶板设置,所述第二段朝向所述本体的侧板设置,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相互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斗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建鑫,吕梁,孔繁繁,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