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及其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99003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及其设计方法,该结构包括加固部,所述加固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的吸能层、钢板层、软弱垫层和钢筋混凝土层,所述钢筋混凝土层用于连接于地下空间结构顶部。通过所述吸能层、所述钢板层、所述软弱垫层和所述钢筋混凝土层竖向逐段渐进式承受荷载并消耗能量,有效加强顶层结构强度、提高顶层结构抗荷载能力,防止地下结构上部地段抗荷载时变形过大,可以有效加强地下结构安全屏障,节省结构体系施做时间,方便安装与拆除,提升施工效率,能够有效地保障地下空间的应急避难问题,增加地下空间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应急避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在以往城市地下空间结构体系中,对应急避难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应对城市防空能力和城市应急疏散能力远远不足,未将城市防护与防灾功能统一起来,尚未形成一个统一领导下的城市综合防空、防灾体制,实现城市防空、防灾综合化和一体化。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性,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地下空间顶层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城市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强度有待改进的问题,提供一种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保障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包括加固部,所述加固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的吸能层、钢板层、软弱垫层和钢筋混凝土层,所述钢筋混凝土层用于连接于地下空间结构顶部。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地下空间顶层结构,通过所述吸能层、所述钢板层、所述软弱垫层和所述钢筋混凝土层竖向逐段渐进式承受荷载并消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固部(1),所述加固部(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的吸能层(11)、钢板层(12)、软弱垫层(13)和钢筋混凝土层(14),所述钢筋混凝土层(14)用于连接于地下空间结构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固部(1),所述加固部(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的吸能层(11)、钢板层(12)、软弱垫层(13)和钢筋混凝土层(14),所述钢筋混凝土层(14)用于连接于地下空间结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地下空间结构包括消能部(2)和防护部(3),所述防护部(3)连接于所述消能部(2)底部,所述消能部(2)连接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层(14)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空间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3)包括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应急避难。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地下空间顶层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确定意外打击荷载(4)产生的能量w;基于竖向逐段渐进式能量消耗比例根据所述w依次确定所述吸能层(11)消耗能量w1、所述钢板层(12)消耗能量w2、所述软弱垫层(13)消耗能量w3、以及所述钢筋混凝土层(14)消耗能量w4;
其中,(60%~70%)w=w1+w2+w3+w4,且满足w1>w2>w3>w4;
步骤2,根据所述吸能层(11)消耗能量w1确定所述吸能层(11)的结构参数;根据所述钢板层(12)消耗能量w2确定所述钢板层(12)的结构参数;根据所述软弱垫层(13)消耗能量w3确定所述软弱垫层(13)的结构参数;以及,根据所述钢筋混凝土层(14)消耗能量w4确定所述钢筋混凝土层(14)的结构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所述意外打击荷载(4)产生的能量w:



式中,w—所述意外打击荷载(4)产生的能量,M—所述意外打击荷载(4)值,g—重力加速度,v—所述意外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清华雷升祥熊强李文胜李庆韩翔宇袁文朱洪江丁猛何亚涛邱泽民吴东宇李聪明陈乔枫赵伟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