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9002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其中,与轨道基础配合的柱脚底板上预留多个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柱脚底板下端面一体设置有若干横向的条状滑块,多个条状滑块间隔均匀设置。轨道基础上端面开设有与条状滑块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匹配的滑槽,每一滑槽均前后贯通。轨道基础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成排的用于固定连接柱脚底板的第一通孔,每一第一通孔均上下贯通。柱脚底板插入轨道基础中设定位置后,通过螺栓与轨道基础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柱脚底板与轨道基础滑动配合并通过螺栓连接,柱脚布置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同时,使得轻型钢结构基础部分具备可拆卸、循环利用的优点,可减少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破坏,绿色环保,节约增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
技术介绍
工程中常见的基础形式有柱下的独立基础、墙梁下的墙下单独基础、筏片基础、独立构筑物的大块基础、深基础中的桩基础等,均为钢筋混凝土现浇基础。另一方面,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材质均匀,劳动强度低、安装方便快捷、施工效率高,造型多样等优点,因而在国内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现阶段,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对钢结构柱脚进行连接,基础与钢柱连接需要在完成调整螺母对柱脚底板的水平度及标高进行精确调整后进行二次浇筑,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同时,一旦钢结构建筑拆迁,钢筋混凝土基础将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难以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钢筋混凝土基础形式施工工艺繁杂且对环境影响较大等不足,结合轻型钢结构自身因结构材质均匀、自重小而对地基条件和基础形式要求较低的特点,提出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实现轻型钢结构的快速装配。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用于固定柱脚底板,柱脚焊接固定在所述柱脚底板上,所述柱脚底板上预留多个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所述柱脚底板下端面一体设置有若干横向的条状滑块,多个条状滑块间隔均匀设置;所述轨道基础上端面开设有与条状滑块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匹配的滑槽,每一滑槽均前后贯通;所述轨道基础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成排的用于固定连接柱脚底板的第一通孔,每一第一通孔均上下贯通;所述柱脚底板自前向后或自后向前插入所述轨道基础中设定位置后,通过螺栓与所述轨道基础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条状滑块的纵截面为梯形,且梯形两底边中,较长的底边在下方。进一步地,条状滑块的数量为两个。进一步地,所述轨道基础中任一滑槽下方位置均开设有前后贯通的方槽,且各方槽分别连通对应的滑槽;任一方槽内沿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辊道,所述辊道由多个并排均匀设置的滚轮构成,任一滚轮的滚轴两端端部均分别与对应方槽的侧壁焊接固定。进一步地,任一滚轮的滚轴两端均各固定有第一齿轮,同一辊道中,任意相邻的两滚轮上的共计四个第一齿轮两两啮合;多个辊道通过齿轮驱动机构同步驱动,使所述柱脚底板沿所述轨道基础长度方向移动。进一步地,所述齿轮驱动机构为调速电机,所述调速电机输出轴上固定有若干第二齿轮,所述若干第二齿轮与所述轨道基础端部各辊道最外侧滚轮上的第一齿轮一一对应并啮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柱脚底板与轨道基础滑动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使得柱脚布置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满足轻型钢结构快速装配的要求。同时,使得轻型钢结构基础部分具备可拆卸、循环利用的优点,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基础,可减少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破坏,绿色环保,节约增效。(2)、轨道基础、柱脚底板及柱脚可在工厂中预制后直接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快速的施工安装,简化了施工工艺流程,可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轨道基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正视图;图3为柱脚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轨道基础与柱脚的配合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轨道基础,2-滑槽,3-滚轮,4-第一通孔,5-第一齿轮,6-柱脚,7-柱脚底板,8-条状滑块,9-第二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用于固定柱脚底板7,柱脚6焊接固定在柱脚底板7上。参见图3,柱脚底板7上预留多个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9(如图3,前后各三个),柱脚底板7下端面一体设置有若干横向的条状滑块8,多个条状滑块8间隔均匀设置。轨道基础1上端面开设有与条状滑块8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匹配的滑槽2,且任一滑槽2前后贯通,同时,轨道基础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成排的用于连接柱脚底板7的第一通孔4,任一第一通孔4上下贯通,同一排第一通孔4中,相邻第一通孔4间距为标准间距(如图1,第一通孔4为三排)。柱脚底板7自前向后或自后向前插入轨道基础1中设定位置后,通过螺栓与轨道基础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条状滑块8的数量为两个。条状滑块8的纵截面为梯形,且梯形两底边中,较长的底边在下方,参见图3。从而,轨道基础1可限制柱脚底板7左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自由度,形成榫卯配合结构,可加强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整体结构的抗侧向作用力性能。为使柱脚底板7及柱脚6能够更顺利地沿着轨道基础1长度方向移动,对上述方案作进一步改进,改进措施为:轨道基础1中位于任一滑槽2下方位置均开设有前后贯通的方槽,且各方槽分别连通对应的滑槽2。任一方槽内沿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辊道,辊道由多个并排均匀设置的滚轮3构成,任一滚轮3的滚轴两端端部均分别与对应方槽的侧壁焊接固定。多个辊道既可以通过滚轮3滚动方式,方便地实现柱脚6位置的排布,又可以满足承载、传递轻型钢结构荷载的需要。此外,任一滚轮3的滚轴两端均各固定有第一齿轮5,同一辊道中,任意相邻的两滚轮3上的共计四个第一齿轮5两两啮合。多个辊道通过齿轮驱动机构同步驱动,使柱脚底板7沿轨道基础1长度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齿轮驱动机构为调速电机,调速电机输出轴上固定有若干第二齿轮,若干第二齿轮与轨道基础1端部各辊道最外侧滚轮3上的第一齿轮5一一对应并啮合,参见图2和图4。现场施工时,先对场地进行初期的平整与规划,将轨道基础1放入地基中,将带有条状滑块8的柱脚底板7、及其上的柱脚6推入轨道基础1中设定位置。具体地,调速电机启动,并带动各辊道最外侧滚轮3转动,进而带动各辊道中其他滚轮3同步转动。依靠柱脚底板7与滚轮3接触时的摩擦力实现柱脚底板7在轨道基础1上的移动。移动到位后,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参见图4。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用于固定柱脚底板(7),柱脚(6)焊接固定在柱脚底板(7)上,其特征在于,柱脚底板(7)上预留多个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9),柱脚底板(7)下端面一体设置有若干横向的条状滑块(8),多个条状滑块(8)间隔均匀设置;轨道基础(1)上端面开设有与条状滑块(8)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匹配的滑槽(2),每一滑槽(2)均前后贯通;轨道基础(1)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成排的用于固定连接柱脚底板(7)的第一通孔(4),每一第一通孔(4)均上下贯通;柱脚底板(7)自前向后或自后向前插入轨道基础(1)中设定位置后,通过螺栓与轨道基础(1)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用于固定柱脚底板(7),柱脚(6)焊接固定在柱脚底板(7)上,其特征在于,柱脚底板(7)上预留多个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9),柱脚底板(7)下端面一体设置有若干横向的条状滑块(8),多个条状滑块(8)间隔均匀设置;轨道基础(1)上端面开设有与条状滑块(8)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匹配的滑槽(2),每一滑槽(2)均前后贯通;轨道基础(1)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成排的用于固定连接柱脚底板(7)的第一通孔(4),每一第一通孔(4)均上下贯通;柱脚底板(7)自前向后或自后向前插入轨道基础(1)中设定位置后,通过螺栓与轨道基础(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其特征在于,条状滑块(8)的纵截面为梯形,且梯形两底边中,较长的底边在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建筑的轨道基础,其特征在于,条状滑块(8)的数量为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慧娟吴闯闯刘致远张弦陈曦王倩
申请(专利权)人:金陵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