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调蓄截污生态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9945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农业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调蓄截污生态带,包括截污干渠和设置于截污干渠两侧的堤岸,截污干渠设置在湖泊沿岸;截污干渠由渠底、护脚和护岸围合而成,护脚垂直设置在渠底下表面的两侧,护岸由常水位以下护岸和常水位以上护岸组成;护脚和常水位以下护岸均由格宾石笼结构构筑而成;常水位以上护岸由底层的种植土层和上层的土工格栅三维网植草层组成;土工格栅三维网植草层及截污干渠两侧水浅区域种植有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截污干渠中部水深区域种植有漂浮植物,堤岸上设置有乔灌结合绿化带。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截污生态带可截断进入湖泊的农田废水和初期雨水;并对截留雨、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可保护湖泊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业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调蓄截污生态带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农业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调蓄截污生态带。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点源污染得到控制,农村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污染对水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逐渐凸显。研究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水体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因河道排放、地表径流会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湖泊,导致湖泊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甚至生态系统的破坏。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田固废、农田化肥流失以及牲畜粪便污染,污染物在雨水和径流的冲刷作用下进入受纳水体,从而造成水体(包括地表水,甚至地下水)污染。而雨水污染的主要部分是初期的降雨径流,初期降雨径流中携带的污染负荷占整个降雨过程的60%-75%左右。因此,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农村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进行控制显得尤为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农业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调蓄截污生态带。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农业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调蓄截污生态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农业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调蓄截污生态带,包括截污干渠和设置于截污干渠两侧的堤岸(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截污干渠设置在湖泊沿岸;所述的截污干渠由渠底(2)、护脚(3)和护岸围合而成;所述的护脚(3)垂直设置在渠底(2)的下表面两侧,所述的护岸自渠底(2)上表面两侧向上延伸且高于所在截污干渠的正常水位(10),所述的护岸由常水位以下护岸(4)和常水位以上护岸(5)组成;所述的护脚(3)和常水位以下护岸(4)均由格宾石笼结构构筑而成;所述的常水位以上护岸(5)由底层的种植土层(6)和上层的土工格栅三维网植草层(7)组成;所述的土工格栅三维网植草层(7)及截污干渠两侧水浅区域种植有挺水植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业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调蓄截污生态带,包括截污干渠和设置于截污干渠两侧的堤岸(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截污干渠设置在湖泊沿岸;所述的截污干渠由渠底(2)、护脚(3)和护岸围合而成;所述的护脚(3)垂直设置在渠底(2)的下表面两侧,所述的护岸自渠底(2)上表面两侧向上延伸且高于所在截污干渠的正常水位(10),所述的护岸由常水位以下护岸(4)和常水位以上护岸(5)组成;所述的护脚(3)和常水位以下护岸(4)均由格宾石笼结构构筑而成;所述的常水位以上护岸(5)由底层的种植土层(6)和上层的土工格栅三维网植草层(7)组成;所述的土工格栅三维网植草层(7)及截污干渠两侧水浅区域种植有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截污干渠中部水深区域种植有漂浮植物(8),所述的堤岸(1)上设置有乔灌结合绿化带(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面源及地表径流初期雨水调蓄截污生态带,其特征在于,截污干渠附近设置有配套的污水处理站,截污干渠通过设置泵连接至所述的污水处理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祥华魏翔张春敏张骞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