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装置及电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87694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重装置及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立柱、上横梁、下横梁、缓冲器及配重块。所述下横梁为开口背向所述上横梁的U形板。所述缓冲器对着所述下横梁的口部。相对于传统的对重装置而言,将下横梁的口部由向上设置更改为朝向下设置,如此,下横梁的口部空间可以作为缓冲器的缓冲间距,能充分利用下横梁内部空间,例如可以将缓冲器的顶部伸入到下横梁的口部中进行缓冲,这样便能降低配重块堆放起始位置的高度,从而能增加对重装置的容量,以装设更多的配重块;此外,无需如传统的对重装置在下横梁的底部下方设置缓冲座;另外,由于可以在下横梁的侧板上开设安装孔,进而便于将对重架补偿件及二次保护件在下横梁的底部进行安装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重装置及电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特别是涉及一种对重装置及电梯。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各种各样的高楼不断地出现,电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电梯中一个重要的部件就是对重装置,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梯的承重量越来越高,对于对重装置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传统的对重装置包括两个对重立柱,连接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的下横梁,连接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的上横梁,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对重立柱上的若干个配重块。下横梁为两块平行平板或开口向上的U型折弯板,配重块体积尺寸大于U型折弯板的口部,使得U型折弯板的口部支撑最底部的配重块。在U型折弯板的底壁下侧连接有缓冲座、对重架补偿件、以及二次保护件,对重装置还包括与缓冲座相配合的缓冲器,缓冲器与缓冲座留有预设间隔。然而,传统的对重装置占用的空间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对重装置及电梯,它能够减小占用的空间体积。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对重装置,包括:对重立柱,所述对重立柱为两个,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相对间隔设置;上横梁与下横梁,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下横梁相对间隔设置,所述上横梁的两端、所述下横梁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相连,所述下横梁为开口背向所述上横梁的U形板;缓冲器,所述缓冲器对着所述下横梁的口部,所述缓冲器的顶部的尺寸大小小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尺寸大小;及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为多个,所述配重块依次叠置设置于所述下横梁的上方,所述配重块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相连。上述的对重装置,相对于传统的对重装置而言,将下横梁的口部由向上设置更改为朝向下设置,如此,下横梁的口部空间可以作为缓冲器的缓冲间距,能充分利用下横梁内部空间,例如可以将缓冲器的顶部伸入到下横梁的口部中进行缓冲,这样便能降低配重块堆放起始位置的高度,从而能增加对重装置的容量,以装设更多的配重块;此外,无需如传统的对重装置在下横梁的底部下方设置缓冲座;另外,由于可以在下横梁的侧板上开设安装孔,进而便于将对重架补偿件及二次保护件在下横梁的底部进行安装操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对重装置还包括缓冲压板,所述缓冲压板固定设置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内,且所述缓冲压板与所述缓冲器的顶部相对设置,所述缓冲压板与所述缓冲器的顶部之间设有预设缓冲间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压板为装设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内的U形板,所述缓冲压板的两个侧板分别与所述下横梁的两个侧板相连,所述缓冲压板的主板与所述缓冲器的顶部之间设有预设缓冲间距;或者,所述缓冲压板为装设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内的L形板,所述缓冲压板的其中一个侧板与所述下横梁的侧板相连,所述缓冲压板的另一个侧板与所述缓冲器的顶部之间设有预设缓冲间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压板在所述下横梁内部的高度位置可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压板的侧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下横梁的侧板沿着高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缓冲压板的侧板通过安装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及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下横梁的侧板相连。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对重装置还包括补偿件、支架及二次保护件;所述支架固定设置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内,所述补偿件的端部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二次保护件的一端与所述下横梁相连,所述二次保护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补偿件相连。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为装设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内的U形板,所述支架的两个侧板分别与所述下横梁的两个侧板相连;或者,所述支架为装设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内的L形板,所述支架的其中一个侧板与所述下横梁的侧板相连,所述支架的另一个侧板用于装设补偿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横梁的侧板上设有穿通孔,所述二次保护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穿通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对重装置还包括两个上导靴与两个下导靴;两个所述上导靴分别可拆卸地装设于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的顶部,两个所述下导靴分别可拆卸地装设于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的底部;所述对重立柱为开口面向所述配重块的U形板,所述配重块的端部伸入固定于所述对重立柱的口部内,所述对重立柱的底部固定套设于所述下横梁的端部上。一种电梯,包括所述的对重装置。上述的电梯,将下横梁的口部由向上设置更改为朝向下设置,如此,下横梁的口部空间可以作为缓冲器的缓冲间距,能充分利用下横梁内部空间,例如可以将缓冲器的顶部伸入到下横梁的口部中进行缓冲,这样便能降低配重块堆放起始位置的高度,从而能增加对重装置的容量,以装设更多的配重块;此外,无需如传统的对重装置在下横梁的底部下方设置缓冲座;另外,由于可以在下横梁的侧板上开设安装孔,进而便于将对重架补偿件及二次保护件在下横梁的底部进行安装操作。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传统的一实施例所述的对重装置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对重装置进行比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传统的一实施例所述的对重装置的底部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传统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对重装置的底部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对重装置的底部区域的其中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对重装置的底部区域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对重装置的底部区域的又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对重装置的底部区域的其中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对重装置的底部区域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所述的对重装置的底部区域的其中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所述的对重装置的底部区域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10、对重立柱;20、上横梁;30、下横梁;40、缓冲器;50、配重块;60、缓冲座;70、补偿件;80、缓冲压板;91、支架;92、U形螺栓;93、上导靴;94、下导靴;100、地面;200、安装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对重立柱,所述对重立柱为两个,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相对间隔设置;/n上横梁与下横梁,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下横梁相对间隔设置,所述上横梁的两端、所述下横梁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相连,所述下横梁为开口背向所述上横梁的U形板;/n缓冲器,所述缓冲器对着所述下横梁的口部,所述缓冲器的顶部的尺寸大小小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尺寸大小;及/n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为多个,所述配重块依次叠置设置于所述下横梁的上方,所述配重块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重立柱,所述对重立柱为两个,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相对间隔设置;
上横梁与下横梁,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下横梁相对间隔设置,所述上横梁的两端、所述下横梁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相连,所述下横梁为开口背向所述上横梁的U形板;
缓冲器,所述缓冲器对着所述下横梁的口部,所述缓冲器的顶部的尺寸大小小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尺寸大小;及
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为多个,所述配重块依次叠置设置于所述下横梁的上方,所述配重块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对重立柱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压板,所述缓冲压板固定设置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内,且所述缓冲压板与所述缓冲器的顶部相对设置,所述缓冲压板与所述缓冲器的顶部之间设有预设缓冲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压板为装设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内的U形板,所述缓冲压板的两个侧板分别与所述下横梁的两个侧板相连,所述缓冲压板的主板与所述缓冲器的顶部之间设有预设缓冲间距;
或者,所述缓冲压板为装设于所述下横梁的口部内的L形板,所述缓冲压板的其中一个侧板与所述下横梁的侧板相连,所述缓冲压板的另一个侧板与所述缓冲器的顶部之间设有预设缓冲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压板在所述下横梁内部的高度位置可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良勇王哲陈东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