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床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444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充气床垫,包括波动气垫、安装在所述波动气垫上表面的软质垫和安装在所述波动气垫下表面的硬质垫,所述波动气垫包括依次排列设置的若干气囊,各所述气囊分别设有与充放气单元相连的充气口,各所述气囊的充气口均通过气管与充放气单元相连形成充放气路,各所述充放气路互相独立。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充气床垫,可通过设定不同充气压强大小实现床垫的软硬程度可调,可交替式调整波动气垫上表面的软质垫与患者的接触时间和位置,以适应不同病人的需求,克服目前各种充气床垫,病人需要长期卧床时使用感不佳且预防压疮形成的作用不强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气床垫
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
,特别是涉及一种充气床垫。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很多老人需在家庭、医院以及养老院卧床休养,老人胖瘦不同,睡觉时需要的床体软硬程度不同,市场上常见的充气床垫为:整体式充气床垫、多管式充气床垫以及气动悬浮床,但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各种产品和结构设计均是人体直接卧于充气垫和床单上,且各充充气床垫在使用中存在各种问题:①一体式充气床垫与人体接触位置相对固定,与人体卧床后,身体与床垫贴合后形成封闭状态,透气性差。另外,人体卧床身体承压点变化小,无法有效减小人体压疮好发位置分散压力的作用,辅助预防压疮的作用有限。②多管式充气床垫的多管气囊可以自动控制,交替轮换充气,达到变换卧床人体不同位置承压受力的作用,但是因为床面气囊分成各个小气囊,每个气囊较小,充气容积有限,成年人一般体重较大,尤其是臀部位置,较高气压压强才能将人体托起,变换人体乘重位置(点),达到辅助预防压疮的功效。但是因为充气压强较大,气囊变硬,且采用两组气囊交替充气放气将人体托起的工作方式,卧床人体与气垫接触承重受力位置相对集中,局部受压感增大,长期卧床病人使用体验差。③气动悬浮床的在床面设置100个以上的结构设计气囊,通过自动化控制不同组别气囊高压气流的充气和抽气将人体托起,以达到预防压疮和创面治疗的目标。但是气动悬浮床高压气囊与卧床人体受力点接触无法预知造成使用者易产生不适感,同时其须使用一整套控制系统,价格昂贵,目前仅适用于大面积烧烫伤抢救治疗使用,不能普遍适用普通家庭及养老院中。由于市场上常见的防压疮气垫床,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床单与充气气垫直接接触,因为充气气囊均为不透气材质制造,卧床者使用感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床垫,可实现床垫的软硬程度可调,可交替式调整上层软质垫与患者的接触时间和位置,以适应不同病人的需求,克服目前各种充气床垫预防压疮作用有限和体验感较差的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气床垫,包括波动气垫、安装在所述波动气垫上表面的软质垫和安装在所述波动气垫下表面的硬质垫,所述波动气垫包括依次排列设置的若干气囊,各所述气囊分别设有与充放气单元相连的充气口,各所述气囊的充气口均通过气管与充放气单元相连形成充放气路,各所述充放气路互相独立。优选的,所述气囊包括依次排列设置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为圆柱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的高度方向沿所述波动气垫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分别设有与充放气单元相连的充气口。优选的,所述波动气垫与所述软质垫贴合的上表面沿所述波动气垫的长度方向相对设有两个固定块,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块上,所述两个固定块内设有若干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限位带,所述限位带的进出口方向与所述固定块的设置方向平行。优选的,所述充放气单元包括气泵和与所述气泵相连的联排电磁阀,所述第一气囊的充气口以及所述第二气囊的充气口分别与所述联排电磁阀的一个操控阀口相连。优选的,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液晶显示屏、控制主板以及为所述控制主板供电的电源,所述联排电磁阀、所述气泵以及所述液晶显示屏均与所述控制主板电连接。优选的,所述硬质垫包括小腿部硬质垫、大腿部硬质垫、臀部硬质垫以及背部硬质垫,所述小腿部硬质垫、大腿部硬质垫、臀部硬质垫以及背部硬质垫缝纫连接。优选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软质垫、波动气垫以及硬质垫外侧的气垫套。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通过安装扣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块上。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充气床垫,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的充气床垫,通过在波动气垫上设置软质垫,避免使用者与波动气垫直接接触,避免了皮肤与塑胶直接接触的不适感,同时增加使用者与床垫之间的受力点面积,辅助预防长时间卧床形成压疮的可能,同时可调整各个气囊间隔充气放气,从而使得波动气垫表面形成波浪式交替变化,改变患者各部位皮肤承受的压力,软硬交替起到人工按摩的作用,不仅预防压疮还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有效降低睡卧时身体承压位置皮肤的平均单位面积压力及持久时间,以促进卧床者承压位置皮肤组织血液循环,减少产生压疮的危险,尤其对于长期卧床的病患,更提供了预防胜于治疗的效果,替患者家庭及看护人员减轻长期照护的压力,减少病人翻身工作。进一步地,可通过控制波动气垫充气压强大小,从而调节气垫软硬程度,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充气床垫的截面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充气床垫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充气床垫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充气床垫的控制原理图;图中,1、充气床垫,2、气管插头,3、控制主机,4、气垫套,5、软质垫,6、波动气垫,7、硬质垫,8、电磁阀,9、气管,10、气泵,11、联排电磁阀,12、压力传感器,13、液晶显示屏,14、控制主板,15、DC24V开关电源,Ⅰ、第一气囊,Ⅱ、第二气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充气床垫1,包括波动气垫6、安装在波动气垫6上表面的软质垫5和安装在波动气垫6下表面的硬质垫7,由此便于对波动气垫6的安装,同时避免波动气垫6直接与床板接触,避免波动气垫6损坏。在本实施例中,硬质垫7为棕垫,由此起到便于床垫整体塑形,以及与卧床之间相对固定放置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软质垫5为乳胶垫。由此,避免使用者与波动气垫6直接接触,避免了皮肤与塑胶直接接触的不适感,同时增加使用者与床垫之间的受力点面积,进一步地避免长时间卧床会造成压疮的产生。波动气垫6包括依次排列设置的若干气囊,各气囊分别设有与充放气单元相连的充气口,各气囊的充气口均通过气管9与充放气单元相连形成充放气路,各充放气路互相独立,各个气囊的充放气过程互不干涉。基于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波动气垫6上设置软质垫5避免使用者与波动气垫6直接接触,避免了皮肤与塑胶直接接触的不适感,同时增加使用者与床垫之间的受力点面积,辅助预防长时间卧床会形成压疮的可能,同时可调整各个气囊间隔充气放气,从而使得波动气垫6表面形成波浪式交替变化,改变患者各部位皮肤承受的压力,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波动气垫、安装在所述波动气垫上表面的软质垫和安装在所述波动气垫下表面的硬质垫,所述波动气垫包括依次排列设置的若干气囊,各所述气囊分别设有与充放气单元相连的充气口,各所述气囊的充气口均通过气管与充放气单元相连形成充放气路,各所述充放气路互相独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波动气垫、安装在所述波动气垫上表面的软质垫和安装在所述波动气垫下表面的硬质垫,所述波动气垫包括依次排列设置的若干气囊,各所述气囊分别设有与充放气单元相连的充气口,各所述气囊的充气口均通过气管与充放气单元相连形成充放气路,各所述充放气路互相独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依次排列设置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为圆柱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的高度方向沿所述波动气垫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分别设有与充放气单元相连的充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动气垫与所述软质垫贴合的上表面沿所述波动气垫的长度方向相对设有两个固定块,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块上,所述两个固定块内设有若干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限位带,所述限位带的进出口方向与所述固定块的设置方向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新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美捷威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