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基层病害检测的采集阵列排布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7458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病害检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道路基层病害检测的采集阵列排布结构,包括主支架,主支架的一侧与防震块的一端固定连接,防震块的另一端与弧形隔板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弧形隔板外侧的一端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传感器的一侧固定连接,传感器的底部与激振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传感器的一侧与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该道路病害检测的弹性波采集阵排布方法,通过拉杆将传感器连接在一起,传感器设置于激振器的上方,达到将传感器形成弧形阵列和矩形阵列的形式,达到每个传感器能够协同工作,不受操作面影响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检测采集装置受检测面影响较大,影响原始数据采集的质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基层病害检测的采集阵列排布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病害检测
,具体为一种道路基层病害检测的采集阵列排布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市政道路等各等级公路,每年有至少15%进入中修,至少10%进入大修,近150万公里。道路结构层采用石灰、水泥粉煤灰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类等半刚性基层设计方案,目前以水泥稳定类基层为主。该型基层具备成本低、寿命长、承载高和较好的变形协调能力,但气稳定性差,温缩和干缩变形能力不足,抗冲刷能力不足。在道路正常服役阶段,基层病害主要变现为松散、开裂、卿浆、沉陷、脱空、路基强度不足、路基滑移等。道路基层病害,常采用的养护策略是病害初期任其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采用罩面或加铺,基本丧失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后采用开挖修复的处治方案。当前养护方案的选择比较粗放,传统开挖修复的处治方案存在浪费大、造价高、交通和环境影响大等弊端。在道路服役阶段,其深层病害的往往是由基层底面拉应力大于其容许值,出现疲劳破坏,并向上延伸形成贯穿性裂缝,进而导致路面结构层破坏,承载力降低,影响使用功能。因此,需采用无损检测方法,对到深层病害进行快速检测和评估,为管理养护部门提供道路基层的运行状态和病害发展程度,为养护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依据,提高道路管理养护水平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道路基层病害检测的采集阵列排布结构,具备降低检测成本、缩短工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数据采集工作等优点,解决了养护方案的选择比较粗放,传统开挖修复的处治方案存在浪费大、造价高、交通和环境影响大等弊端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道路基层病害检测的采集阵列排布结构,包括主支架,主支架的一侧与防震块的一端固定连接,防震块的另一端与弧形隔板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弧形隔板外侧的一端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传感器的一侧固定连接,传感器的底部与激振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传感器的一侧与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拉杆中部的外表面与套管套接。进一步的,拉杆位于弧形阵列中的数量为四个,并且每个套管的表面设置有插栓。进一步的,防震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防震块对称设置于主支架的两侧。进一步的,连接杆的数量为五个,五个连接杆180度均匀分布弧形隔板的一侧,并且弧形隔板通过连接杆与每个传感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道路病害检测的弹性波采集阵排布方法,通过拉杆将传感器连接在一起,传感器设置于激振器的上方,达到将传感器形成弧形阵列和矩形阵列的形式,达到每个传感器能够协同工作,不受操作面影响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检测采集装置受检测面影响较大,影响原始数据采集的质量的问题。2、该道路病害检测的弹性波采集阵排布方法,通过弧形阵列和矩形阵列的设置,达到检测采集装置行走距离误差小,速度快的目的,解决采用人工拖拽的方式进行检测点偏差大,校测效率低,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装置降低检测成本、缩短工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数据采集工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技术结构弧形阵列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矩形阵列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正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支架、2-防震块、3-传感器、4-套管、5-连接杆、6-拉杆、7-插栓、8-弧形隔板、9-激振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阅图1-3,一种道路基层病害检测的采集阵列排布结构,包括主支架1,主支架1的一侧与防震块2的一端固定连接,防震块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防震块2对称设置于主支架1的两侧,通过在主支架1的两侧设置防震块2,提高检测的准确率和避免装置因道路不平整对装置造成破坏,防震块2的另一端与弧形隔板8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弧形隔板8外侧的一端与连接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5的数量为五个,五个连接杆5180度均匀分布弧形隔板8的一侧,并且弧形隔板8通过连接杆5与每个传感器3连接,设置连接杆5,使传感器之间协同工作的能力加强,受操作面的影响较小,校测的效率提高,连接杆5的另一端与传感器3的一侧固定连接,传感器3的底部与激振器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传感器3的一侧与拉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拉杆6位于弧形阵列中的数量为四个,并且每个套管4的表面设置有插栓7,拉杆6的表面设置套管4,便于将传感器3收起,提高装置利用率和适用范围,拉杆6中部的外表面与套管4套接。其中采集阵列有两种形式:分别为半圆弧阵列和矩形阵列;半圆弧阵列:传感器单元分布在半圆弧上(半径为d),组成一个阵列单元,偏移距X=d。每个传感器单元与锤击点的距离一致,可呈现等角度分布,或者横向等间距分布,数量可调整。等角度分布时,一般取α=90°、60°、45°,传感器单元数量n=3、4、5个,横向间距a=d、(0.5d、d、0.5d)、(0.3d、0.7d、0.7d、0.3d)。横向等间距分布时,一般取a=d、0.5d,则α=90°、(60°、30°、30°、60°),传感器单元数量n=3、5个。根据道路宽度,一般取d=1.8m或0.9m。当d=1.8m时,单车道扫描次数为1次。当d=0.9m时,单车道扫描次数为2次,通过阵列单元横向扩充后,单车道扫描次数为1次,此时共用一个传感器单元,并折叠主支架,折叠位置为α=30°或150°。矩形阵列:传感器单元呈直线状分布,横向等间距,组成一个阵列单元,偏移距为d。根据采集点密度和道路宽度综合确定竖向间距a和数量n的取值。一般取a=0.25m、0.5m、1m,则取n=14、8、4。一般,将阵列单元进行纵向扩充,纵向距离x可根据采集点密度确定,一般取x=0.5m、1m。在使用时,根据检测深度、精度和效率的要求,传感器3单元不断进行纵向或横向扩充,整体移动,实现多点快速采集,总数量可达24或48个,对于道路基层病害检测,圆弧形阵列可进行横向扩充,阵列单元数量为1个或2个;矩形阵列可进行纵向扩充,阵列单元纵向距离x=0.5m、1m时,此时数量为4个、2个。根据检测深度、精度和效率的要求,传感器单元不断进行纵向或横向扩充,整体移动,实现多点快速采集,总数量可达24或48个。对于道路基层病害检测,圆弧形阵列可进行横向扩充,阵列单元数量为1个或2个;矩形阵列可进行纵向扩充,阵列单元纵向距离x=0.5m、1m时,此时数量为4个、2个。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基层病害检测的采集阵列排布结构,包括主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1)的一侧与防震块(2)的一端固定连接,防震块(2)的另一端与弧形隔板(8)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弧形隔板(8)外侧的一端与连接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5)的另一端与传感器(3)的一侧固定连接,传感器(3)的底部与激振器(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传感器(3)的一侧与拉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拉杆(6)中部的外表面与套管(4)套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基层病害检测的采集阵列排布结构,包括主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1)的一侧与防震块(2)的一端固定连接,防震块(2)的另一端与弧形隔板(8)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弧形隔板(8)外侧的一端与连接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5)的另一端与传感器(3)的一侧固定连接,传感器(3)的底部与激振器(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传感器(3)的一侧与拉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拉杆(6)中部的外表面与套管(4)套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基层病害检测的采集阵列排布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磊吴居涛陈峰胡杰冯少孔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快速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江苏筑升土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