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污染型支浜水体汇流前动态治理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治理领域,特别是涉及复合污染水体的治理领域,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以太湖流域农村集中居住区太滆运河支浜(新运小桥浜)为代表的复合污染型支浜水体汇流前动态治理结构。
技术介绍
不论是河、海、湖,均处于流动状态。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了支流、支浜等小型的水体,这些分支水体与干流水体之间是一种动态流动的状态。在支流或支浜的两侧,通常是人类生产、居住的区域。由于人类生活生产中形成的污染物成分复杂,随着地表径流或农田径流等汇入支浜水体,会形成相对于一般水体更为复杂的污染类型,同时由于支浜、支流处于持续流动中,因此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的集中处理方式,必须能够满足其流动处理的要求,即在其流动过程中不间断地持续治理,保证其与干流水体汇流时的清洁程度,以便有效降低汇入干流水体的污染负荷。在本专利技术中,以太湖流域农村集中居住区太滆运河支浜(新运小桥浜)为代表来进行这种复合污染型支浜水体汇流前动态治理结构及治理方法的说明。太滆运河是太湖的主要入湖河流之一,也是连 ...
【技术保护点】
1.复合污染型支浜水体汇流前动态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位于支浜水体与干流水体汇流之前,靠近汇流处的为治理结构末端,远离汇流处的为治理结构前端,治理结构前端与治理结构末端之间为治理段;/n在治理结构前端设置有缓冲处理结构,所述缓冲处理结构由底面和缓冲台阶组成,所述底面为斜坡面,在治理结构前端处较高,逐步向下延伸,所述缓冲台阶竖直设置在底面上,缓冲台阶与底面配合在治理结构前端形成若干高度逐步降低的缓冲池,并且治理结构最前端的缓冲池高度最高,水流由高向低依次逐级经过缓冲池,流入治理段;/n在治理段两侧堤岸上设置有“乔-灌-草”植被治理组合结构,同时在治理段两侧堤岸的裸露坡面 ...
【技术特征摘要】
1.复合污染型支浜水体汇流前动态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位于支浜水体与干流水体汇流之前,靠近汇流处的为治理结构末端,远离汇流处的为治理结构前端,治理结构前端与治理结构末端之间为治理段;
在治理结构前端设置有缓冲处理结构,所述缓冲处理结构由底面和缓冲台阶组成,所述底面为斜坡面,在治理结构前端处较高,逐步向下延伸,所述缓冲台阶竖直设置在底面上,缓冲台阶与底面配合在治理结构前端形成若干高度逐步降低的缓冲池,并且治理结构最前端的缓冲池高度最高,水流由高向低依次逐级经过缓冲池,流入治理段;
在治理段两侧堤岸上设置有“乔-灌-草”植被治理组合结构,同时在治理段两侧堤岸的裸露坡面上设置有生态护坡;
在治理结构末端设置有近岸滨水区污染阻控植物屏与喷泉式曝气设施,
同时,在治理结构前端的缓冲处理结构、治理段以及治理结构末端的水体内均设置有若干原位生态修复箱,所述的原位生态修复箱包括箱体、与箱体连接的原位生态修复植物以及分布在箱体不同水层中的微生物,所述原位生态修复植物主要是由挺水植物构成,所述原位生态修复植物的水下部分垂直或者基本垂直的悬浮在原位生态修复箱的水体空间内,并自然形成不同氧浓度水层,水体内的微生物在该原位生态修复植物根系形成的水层结构中自然驱动分布形成微生物原位生态修复结构,所述箱体为透水型框体结构,其底面封闭形成箱底,所述箱底上承接有根系脱落物以及附着在根系脱落物上的微生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污染型支浜水体汇流前动态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泉式曝气设施为太阳能喷泉式曝气设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污染型支浜水体汇流前动态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生物菌剂,所述微生物菌剂与水体内的微生物共同构成微生物原位生态修复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迎颖,张志勇,宋伟,闻学政,王岩,刘海琴,秦红杰,宋雪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