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模结构以及塔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7088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模结构以及塔架模具,顶模结构包括:支撑本体,包括内环体以及套设于内环体并与内环体间隔设置的外环体;辅助安装件,连接于内环体以及外环体之间;定位件,连接于支撑本体且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定位件在支撑本体的周向上相互间隔,在支撑本体的径向上,每个定位件至少部分凸出于支撑本体且凸出的部分具有定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顶模结构以及塔架模具,顶模结构能够利于浮浆的排出,保证塔架成型效果,且体积小,重量轻,便于与内模和/或外模之间的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模结构以及塔架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顶模结构以及塔架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风电行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塔架作为一种新兴结构在风力发电机组中广泛使用,其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强,不易损坏免维护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常被采用。现有的混凝土塔架一般采用有现浇和预制两种制作方式。预制方式适合大批量的项目使用,而风力发电机组一般需要的塔筒段数很多,符合大批量的原则,因此经常采用预制方式。然而,现有技术中用于生产混凝土塔架的模具,其顶模结构与内模和/或外模之间的定位困难,影响混凝土塔架的成型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顶模结构以及塔架模具,顶模结构便于与内模和/或外模之间的连接定位,保证塔架的成型效果。一方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顶模结构,包括:支撑本体,包括内环体以及套设于内环体并与内环体间隔设置的外环体;辅助安装件,连接于内环体以及外环体之间;定位件,连接于支撑本体且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定位件在支撑本体的周向上相互间隔,在支撑本体的径向上,每个定位件至少部分凸出于支撑本体且凸出的部分具有定位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辅助安装件包括两个以上安装单体,两个以上安装单体在周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安装单体之间形成有开口槽,每个安装单体在径向上的一端与内环体连接且另一端与外环体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辅助安装件具有沿着支撑本体的轴向贯穿的开口槽。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安装单体呈多边形板状结构,至少一个安装单体上设置有沿着轴向延伸的通孔。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定位件包括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第一凸出部向远离外环体的方向凸出于内环体,第二凸出部向远离内环体的方向凸出于外环体,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上分别设置有定位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在径向上相对设置,定位件还包括转接部,转接部连接于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之间并与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为一体式结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凸出部、第二凸出部以及转接部整体呈板状结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定位部包括定位孔、定位销以及定位螺栓中的至少一者;和/或,辅助安装件位于支撑本体的在轴向的一端,两个以上定位件均位于支撑本体在轴向的另一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内环体以及外环体分别为实体金属环,或者,内环体以及外环体分别为环形桁架;支撑本体在其自身的周向上由多个支撑单元沿着周向拼接形成。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模结构进一步包括连接于支撑本体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相对设置且彼此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相邻两个支撑单元中的一者相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相邻两个支撑单元中的另一者相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模结构进一步包括加强件,第一连接部与支撑单元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件,和/或,第二连接部与支撑单元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模结构还进一步包括间距调节件;间距调节件连接于定位件远离辅助安装件的表面,沿远离辅助安装件的方向,间距调节件在径向上的尺寸逐渐减小;或者,间距调节件连接于支撑本体,沿远离支撑本体的方向,间距调节件在径向上的尺寸逐渐减小。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间距调节件为具有预定变形量的柔性结构体或者包覆有柔性层。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模结构进一步包括撑开件,撑开件设置于内环体的内侧,撑开件包括多个沿着周向依次设置的撑杆,撑杆的一端汇聚于内环体的中心,撑杆的另一端彼此间隔并分别与内环体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模结构进一步包括加固件,加固件包括多个设置于内环体与外环体之间的加强杆;加强杆的一端与内环体连接且另一端与外环体连接;或者,加强杆的一端与内环体以及外环体的一者连接,且另一端与定位件连接。另一方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塔架模具,包括:内模,呈筒状结构;外模,套设与内模并与内模之间形成环形浇筑空间;底模,设置于内模的高度方向的一端并与内模以及外模连接;上述的顶模结构,顶模结构与底模相对设置并通过定位部与内模和/或外模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顶模结构以及塔架模具,顶模结构包括支撑本体、辅助安装件以及定位件,支撑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内环体以及外环体,而辅助安装件连接于内环体与外环体之间,能够限定内环体与外环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相应设置的两个以上间隔排布的定位件,能够利于顶模结构与内模和/或外膜之间的安装定位,保证塔架成型效果。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塔架模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塔架模具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顶模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顶模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顶模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结构的侧面图;图7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顶模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顶模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100-顶模结构;10-支撑本体;11-内环体;12-外环体;10a-支撑单元;20-辅助安装件;21-安装单体;211-通孔;22-开口槽;30-定位件;31-第一凸出部;32-第二凸出部;33-转接部;34-定位部;40-连接组件;41-第一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3-螺栓;44-定位销;50-加强件;60-间距调节件;70-撑开件;71-撑杆;80-加固件;81-加强杆;200-内模;300-外模;400-底模;500-浇筑空间;X-轴向;Y-周向;Z-径向。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技术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顶模结构以及塔架模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本体(10),包括内环体(11)以及套设于所述内环体(11)并与所述内环体(11)间隔设置的外环体(12);/n辅助安装件(20),连接于所述内环体(11)以及所述外环体(12)之间;/n定位件(30),连接于所述支撑本体(10)且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定位件(30)在所述支撑本体(10)的周向(Y)上相互间隔,在所述支撑本体(10)的径向(Z)上,每个所述定位件(30)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支撑本体(10)且凸出的部分具有定位部(3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本体(10),包括内环体(11)以及套设于所述内环体(11)并与所述内环体(11)间隔设置的外环体(12);
辅助安装件(20),连接于所述内环体(11)以及所述外环体(12)之间;
定位件(30),连接于所述支撑本体(10)且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定位件(30)在所述支撑本体(10)的周向(Y)上相互间隔,在所述支撑本体(10)的径向(Z)上,每个所述定位件(30)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支撑本体(10)且凸出的部分具有定位部(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安装件(20)具有沿着所述支撑本体(10)的轴向(X)贯穿的开口槽(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安装件(20)包括两个以上安装单体(21),两个以上所述安装单体(21)在所述周向(Y)上彼此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单体(21)之间形成有所述开口槽(22),每个所述安装单体(21)在所述径向(Z)上的一端与所述内环体(11)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外环体(1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单体(21)呈多边形板状结构,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单体(21)上设置有沿着所述轴向(X)延伸的通孔(2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30)包括第一凸出部(31)以及第二凸出部(32),所述第一凸出部(31)向远离所述外环体(12)的方向凸出于所述内环体(11),所述第二凸出部(32)向远离所述内环体(11)的方向凸出于所述外环体(12),所述第一凸出部(31)以及所述第二凸出部(32)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定位部(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31)以及所述第二凸出部(32)在所述径向(Z)上相对设置,所述定位件(30)还包括转接部(33),所述转接部(33)连接于所述第一凸出部(31)以及所述第二凸出部(32)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凸出部(31)以及所述第二凸出部(32)为一体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31)、所述第二凸出部(32)以及所述转接部(33)整体呈板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34)包括定位孔、定位销以及定位螺栓中的至少一者;
和/或,所述辅助安装件(20)位于所述支撑本体(10)的在轴向(X)的一端,两个以上所述定位件(30)均位于所述支撑本体(10)在所述轴向(X)的另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体(11)以及所述外环体(12)分别为实体金属环,或者,所述内环体(11)以及所述外环体(12)分别为环形桁架;
所述支撑本体(10)在其自身的所述周向(Y)上由多个支撑单元(10a)沿着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艳军刘晨光郝华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杉高科风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