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322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用以对两种不同的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交流式热交换器(1)。该热交换器(1)包含一由热转移板型构成的堆叠板体(2),其中该热转移板型包含第一板型及第二板型(3)、(4)。在该堆叠板型(2)之中,两种板型(3)、(4)彼此交互堆叠。每一板型(3)、(4)各具有一A侧及一B侧,并包含一热交换表面(9)。该热交换表面(9)设有结构为(10a)、(10b)的凹穴。在该堆叠板体(2)中。毗邻之板型(3)、(4)分别构成第一贯流导管(14)及第二贯流导管(15)。该第一贯流导管(14)较该第二贯流导管(15)具有较大的容积,因此流动于该第一贯流导管(14)中的第一介质(16)较流动于该第二贯流导管(15)中的第二介质(17)具有较大的体积:其中,该介质(16)、(17)是经由该热交换表面(9)进行其间的热转移;流动于第一贯流导管(14)中的该介质(16)较流动于第二贯流导管(15)中该介质(17)具有较小的压降。(*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流式热交换器所属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流式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是在两种不同介质 之间进行热交换。技术背景欧洲专利第EP 0984239 Bl号案披露了 一种交流式热交换器。此 热交換器是由两种板型彼此交叠而形成一堆叠板体,并在二毗邻板型 间设有一导管。此热交换器通过接收两介质实现两介质间的热传递。 其所有导管彼此均具有相同的容积.然而,由于各介质的密度不同,因而当所有导管均为相同容积时, 将使得两介质间的热交换无法有效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热交换器,其可使在两导管内流动的两 介质通过一导管墻实现最大及最理想的热传递。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相对现有技术更为经济效益的设备及 方法。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设备易于制造,因此可有效节省制作成本及制作 时间。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可通过说明中权利要求1所迷的设备而 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所披露的设备具有以下优点,即可实现两种不同 密度介质间的热传递。根据本专利技术,该设备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具有权利要求笫2-12项 所述之特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该第一板型中,设于该笫一平面的 第一边缘区城围绕各该开口而构成一邻接面,抵靠于该笫二板型上围 绕各该开口的第二边蝝区域;在该堆叠板体中,该笫二板型叠设在该第一板型上,借此该笫一板型的A侧毗邻并接触该第二板型的B侧。 因此笫 一贯流导管形成于两毗邻板型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较理想的是一分流条可通过沖压方式 设于一板型的热交换表面,而较佳的是设于该第一板型;该分流条由 该开口所在的短边延伸至另一短边;同时,该分流条以与该长边平行 方向设于两长边之间,且其长度短于该长边。在热交换器中一板型上 设一分流条具有强化堆叠板体结构的优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该板片上的分流条包含一位于该第一 板体B侧上第二平面中的脊部或底部,藉此该分流条得与一毗邻的第 二板型A侧接触,而在该分流条的自由端与该二板型的短边之间形成 一通道。该分流条之脊部或底部具有一接触表面,而该分流条以该接 触表面与毗邻的该第二板型连接。两板型间的连结可通过已知各种技 术,例如焊接、熔接、粘附等加以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实施例,该第一贯流导管设置于各长边之间, 且位于第一平面连接的两毗邻板型之间。如前所述,该分流条在第一 板型上由该第一平面向该第二平面所在之B側延伸.此说明该分流条 并不突出于该第一板型的A侧表面,因此不影响该第一板型A侧边的 流体。再如前所述,第一板型之A侧与第二板型之B侧连接,借以在 二板型间形成第 一贯流导管。由于分流条对该第 一贯流导管内的流体 并无影响,因此该导管可设于前述毗邻板型的各长边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该第二贯流导管设于该第二平面并在 该两开口间延伸;借此该第二贯流导管先由邻近该第一开口的第一短 边通过该分流条与一长边之间的空间向该第二短边延伸,接着经过该 分流条自由端与该第二短边间之通道,而后通过该分流条的第二侧与 该笫二长边之间,再朝该第一短边延伸,其中第一短边亦毗邻该第二 开口;据此,该第二贯流导管是由第一开口延伸围绕该分流条后,在 该分流条的第二側回转,再延伸至该第二开口以形成一U字形状.该 惯流导管的U字型为第二流体导管中的第二介质提供了较长的穿流路 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该笫一板型的第三边缘区域位于该板型的第二平面,且沿每一长边和每一短边延伸环绕该板型;该边缘区域构成一邻接面,该邻接面紧靠该笫二板型上以相同方式设置的边缘 区域。在该堆叠板体中,该第二板型是设置在该第一板型下方。第一 板型的B侧与该第二板型的A侧以第二平面相互连接,从而形成该第 二贯流导管。因此该第一开口可为该第二贯流导管的入口而该第二开 口可为该笫二贯流导管的出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每一板型的每一短边具有一外缘。该 外缘构成用以连接堆叠板体中毗邻板型间的邻接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凹穴毗邻一开口边缘区域处设有 若千导管,使该导管与该开口相连通并使该导管导向该开口。该导管 有助于将介质由该开口导出而引至各板型中介质难以到达的区域。当 此区域易为介质所扩散时,可实现各板体总热交换表面的更佳利用; 因为该导管可将部分介质导引至热交换表面中难以到达的区域,使得 介质更易扩散且分布在热交换表面中的更大区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 一排出导管设于该外缘、或紧邻该外 缘的位置,并与形成于两毗邻板片间的导管相连通。该排出导管设置 为穿过一板型的孔。该排出导管与该第一贯流导管相连通。在热交换 器操作当中,第一贯流导管中的介质可能留滞在两连接板型的短边; 因为部分流动于板型长边间的第一贯流导管中的介质可能因为如介质 凝结等原因而留滞在两板型之间。因此需要设置可将多余或留滞介质 排出该热交换器的排出导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笫一板型中凹穴的形状结构设计为两 毗邻凹穴的尖端指向同一方向,且两毗邻凹穴尖端之间具有一凹处; 该凹处的位置低于该尖端的水平位置;而高于另两毗邻凹穴的底部; 其中该底部是指向与尖端所指相反之方向。相较于平面,该凹穴具有 扩大热交换表面的作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该位于笫二板型A側的凹穴由该笫二 平面朝向该第一平面。在该笫二板型A側所在的笫二平面中,两凹穴之间设有平面区域;此平面区域为与该第二板型接触的笫一板型的凹 穴尖端提供一邻接面。该平面区域在第二板型A侧的设置方式使第二 板型上的分流条的尖端部分可抵靠平面区域并与之连接。附图说明第一图为热交换器堆叠板体的立体外观图。第二图为该堆叠体的立体分解图,为清楚说明,图中将构成堆叠 板体的各板型彼此分离表示。第三困为第一板型的立体图。第四困为第一板型的剖视图。第五图为第二板型的立体图,第六图为第二板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图为堆叠板体(2)组成的交换器(1)。该堆叠板体(2)是 由若干热传递板片组成,其中部分板片为笫一板型(3),部分则为第 二板型(4)。根据第一图,该热交换器(1)为交流式。上述板型(3)、 (4)以 其长边(5a )、 ( 5b )开放之方式设置在该热交换器(1)中,借此介质 可由一长边(5a)经该热交换器(1)流至另一长边(5b),而毗邻两 板型(3)、 (4)的短边(6a)、 (6b)则彼此连接。第二图进一步说明该堆叠板体(2);图中将板型(3)、 (4)分离 表示,以说明板型(3)、 (4)的位置及各介质如何贯流于每对板型之 间。如图中所示,该堆叠板体(2)是由二板型(3)、 (4)彼此交互堆 叠而成。每一板型(3)、(4)的短边(6a)各设有第一及笫二开口 (7)、(8)。并且,每一板型(3)、 U)各具有一热交换表面(9)。该热交 换表面(9)具有设计为(10a)、 (10b)形状的若干凹穴(11)。板型(3)、 (4)的凹穴结构并不相同,此点将在下文进一步说明。笫二图显示各介质如何贯流该热交换器(l);顾名思义,交流式热交换器(l)中的介质是在其中彼此交错流动。第三图为笫一板型(3).该第一板型(3)中U0a)形状的凹穴在第一平面(12)与第二平面(13)间延伸。第四图为平行该短边(6a)、 (6b)的第一板型(3)的剖视图,该剖视图同时通过各开口 (7)、(8)。 该第一板型具有一 A侧及一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用以对两种不同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交流式热交换器(1),其包含以若干热转移板型构成的堆叠板体(2),该转移板型包含第一板型(3)及第二板型(4);在该叠板体(2)中,该板型(3)、(4)彼此交互堆叠,且各自具有二相对长边(5a)、(5b)、二相对短边(6a)、(6b)、邻近短边(6a)设置有第一及第二开口(7)、(8)、一具有热交换表面(9)的A侧、以及相异于该热交换表面(9)侧的B侧;该热交换表面(9)设置在该长短边(5a)、(5b)、(6a)、(6b)之间,且设有包含(10a)、(10b)形状的凹穴(11);每一板型(3)、(4)的该热交换表面(9)设置于第一与第二平面(12)、(13)之间,借此,第一板型(3)的A侧与一第二板型(4)的B侧彼此以第一平面(12)毗邻并连接,而在该毗邻板型(3)、(4)间形成第一贯流导管(14);而第一板型(3)的B侧与第二板型(4)的A侧彼此以第二平面(13)毗邻并连接,而在该毗邻板型(3)、(4)间形成第二贯流导管(15);其特征为该第一贯流导管(14)的容积大于该第二贯流导管(15)的容积,据此,该第一贯流导管(14)中第一介质(16)的体积大于该第二贯流导管(15)中第二介质(17)的体积;其中该介质(16)、(17)经由导管(14)、(15)间的该热交换表面(9)进行其间的热转移;流动于该第一贯流导管(14)的介质(16)的压降小于流动于该第二贯流导管(15)的介质(17)的压降。...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文珀斯森
申请(专利权)人:艾雷克股份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SE[瑞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