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信射频电路、移动终端与节点设备,包括:功率放大电路、第一匹配电路、第二匹配电路、天线转换开关、第三匹配电路。优点:该通信射频电路通过良好的阻抗匹配,使功率放大电路达到较高的利用率,天线的能量较好地辐射出去,保证了功率放大电路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信射频电路、移动终端与节点设备
本技术涉及无线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通信射频电路、移动终端与节点设备。
技术介绍
阻抗匹配是无线电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工作状态,它反映了输入电路与输出电路之间的功率传输关系。当电路实现阻抗匹配时,将获得最大的功率传输。反之,当电路阻抗失配时,不但得不到最大的功率传输,还可能对电路产生损坏。无线收发器的输入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阻抗、传输线与天线的阻抗应达到一致。如果阻抗值不一致,收发器输出的高频能量将被大量消耗在传输回路中,不能全部由传输线传输直至天线发射出去。这部分没有发射出去的能量会反射回来,产生驻波,严重时会引起馈线的绝缘层及收发器末级功放管的损坏。为了使信号和能量有效地传输,必须使电路工作在阻抗匹配状态,即信号源或功率源的内阻等于电路的输入阻抗,电路的输出阻抗等于负载的阻抗。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信射频电路、移动终端与节点设备,可实现良好的阻抗匹配,使功率放大电路达到较高的利用率,天线的能量较好地辐射出去,避免了损坏功率放大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信射频电路,包括:功率放大电路: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线性放大;第一匹配电路:用于对功率放大电路输入端进行阻抗匹配;第二匹配电路:用于对功率放大电路输出端进行阻抗匹配;天线转换开关:用于接收模式与发射模式的转换控制;第三匹配电路:用于对天线进行阻抗匹配;所述第一匹配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通过第一电容(C1)相互连接,所述功率放大电路与第二匹配电路直接电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路与天线转换开关通过第四电容(C4)相互连接,所述天线转换开关与第三匹配电路通过第五电容(C5)相互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匹配电路为PI型电阻匹配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输入端口、第二电阻(R2)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匹配电路为PI型LC匹配电路,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一电感(L1)、第三电容(C3),所述第二电容(C2)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电感(L1)、功率放大电路进行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电感(L1)、第四电容(C4)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三匹配电路包括第一PI型LC匹配电路、第二PI型LC匹配电路。优选地,所述第一PI型LC匹配电路包括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二电感(L2)、第八电容(C8),所述第六电容(C6)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五电容(C5)、第七电容(C7)及第二电感(L2)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七电容(C7)、第二电感(L2)及第二PI型LC匹配电路进行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PI型LC匹配电路包括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三电感(L3)、第十一电容(C11),所述第九电容(C9)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十电容(C10)、第三电感(L3)及第一PI型LC匹配电路进行电连接,所述第十一电容(C1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十电容(C10)、第三电感(L3)及天线端口电连接。优选地,所述天线转换开关为RFSW8000。优选地,所述功率放大电路为RF5110G。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第一方面的所述通信射频电路。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节点设备,包括第一方面的所述通信射频电路。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通信射频电路、移动终端与节点设备,通过良好的阻抗匹配,使功率放大电路达到较高的利用率,天线的能量较好地辐射出去,保证了功率放大电路的正常工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通信射频电路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通信射频电路上述实施例具体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射频电路,如图1、2所示,具体包括: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线性放大的功率放大电路RF5110G,用于对功率放大电路RF5110G的输入、输出端进行阻抗匹配的第一匹配电路、第二匹配电路,用于接收模式与发射模式的转换控制的天线转换开关RFSW8000,用于对天线进行阻抗匹配的第三匹配电路。其中,第一匹配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RF5110G通过第一电容(C1)相互连接,功率放大电路与第二匹配电路直接电连接,第二匹配电路与天线转换开关RFSW8000通过第四电容(C4)相互连接,天线转换开关RFSW8000与第三匹配电路通过第五电容(C5)相互连接。第一匹配电路:用于对功率放大电路RF5110G输入端进行阻抗匹配,该第一匹配电路为PI型电阻匹配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阻(R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输入端口、第二电阻(R2)电连接,第三电阻(R3)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电连接。第二匹配电路:用于对功率放大电路RF5110G输出端进行阻抗匹配,该第二匹配电路为PI型LC匹配电路,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一电感(L1)、第三电容(C3),第二电容(C2)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电感(L1)、功率放大电路进行电连接,第三电容(C3)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电感(L1)、第四电容(C4)电连接。第三匹配电路:用于对天线进行阻抗匹配,该第三匹配电路包括第一PI型LC匹配电路、第二PI型LC匹配电路。其中,第一PI型LC匹配电路包括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二电感(L2)、第八电容(C8),第六电容(C6)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五电容(C5)、第七电容(C7)及第二电感(L2)电连接,第八电容(C8)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七电容(C7)、第二电感(L2)及第二PI型LC匹配电路进行电连接;第二PI型LC匹配电路包括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三电感(L3)、第十一电容(C11),第九电容(C9)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十电容(C10)、第三电感(L3)及第一PI型LC匹配电路进行电连接,第十一电容(C11)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信射频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功率放大电路: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线性放大;/n第一匹配电路:用于对功率放大电路输入端进行阻抗匹配;/n第二匹配电路:用于对功率放大电路输出端进行阻抗匹配;/n天线转换开关:用于接收模式与发射模式的转换控制;/n第三匹配电路:用于对天线进行阻抗匹配;/n所述第一匹配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通过第一电容(C1)相互连接,所述功率放大电路与第二匹配电路直接电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路与天线转换开关通过第四电容(C4)相互连接,所述天线转换开关与第三匹配电路通过第五电容(C5)相互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信射频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功率放大电路: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线性放大;
第一匹配电路:用于对功率放大电路输入端进行阻抗匹配;
第二匹配电路:用于对功率放大电路输出端进行阻抗匹配;
天线转换开关:用于接收模式与发射模式的转换控制;
第三匹配电路:用于对天线进行阻抗匹配;
所述第一匹配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通过第一电容(C1)相互连接,所述功率放大电路与第二匹配电路直接电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路与天线转换开关通过第四电容(C4)相互连接,所述天线转换开关与第三匹配电路通过第五电容(C5)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射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匹配电路为PI型电阻匹配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输入端口、第二电阻(R2)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射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匹配电路为PI型LC匹配电路,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一电感(L1)、第三电容(C3),所述第二电容(C2)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电感(L1)、功率放大电路进行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电感(L1)、第四电容(C4)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射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健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曙光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