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生产用辊压生产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993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缆生产用辊压生产设备,包括外壳、限位杆和电机,所述外壳的边侧设置有进料口,且进料口内固定有限位杆,并且进料口内安装有限位盘,所述限位盘上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弧形槽和第一槽孔,且弧形槽的端部与限位杆相连接,所述第一槽孔的边侧安装有固定环,所述外壳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固定杆、扭辊和齿轮,且齿轮通过支撑杆固定在外壳内,并且齿轮的边侧连接有电机,所述扭辊上从外到内依次设置有环形槽和第二槽孔,且环形槽与固定杆的端部相连接,并且扭辊的边侧安装有出料口,且出料口设置在外壳上。该电缆生产用辊压生产设备,在电缆生产加工时,将导线组之间的绞合更加紧密,减小电缆的电阻,保证电缆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生产用辊压生产设备
本技术涉及电缆生产
,具体为电缆生产用辊压生产设备。
技术介绍
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相互绝缘的导线和绝缘外保护层组成,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和信息的传输,由于电缆的使用长期暴露在外,需要将几组导线之间凝聚紧密,保证电缆的质量。然而现有的电缆生产设备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不方便电缆在生产时,其内部导线之间的绞合,使得导线之间的缝隙较大,导线之间胶绞合不紧密,导致电缆在加工时容易散开,降低工作质量,同时增大电缆的电阻。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电缆生产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缆生产用辊压生产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现有的电缆生产设备不方便电缆在生产时,其内部导线之间的绞合,使得导线之间的缝隙较大,导线之间胶绞合不紧密,导致电缆在加工时容易散开,降低工作质量,同时增大电缆的电阻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电缆生产用辊压生产设备,包括外壳、限位杆和电机,所述外壳的边侧设置有进料口,且进料口内固定有限位杆,并且进料口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缆生产用辊压生产设备,包括外壳(1)、限位杆(3)和电机(1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边侧设置有进料口(2),且进料口(2)内固定有限位杆(3),并且进料口(2)内安装有限位盘(4),所述限位盘(4)上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弧形槽(5)和第一槽孔(6),且弧形槽(5)的端部与限位杆(3)相连接,所述第一槽孔(6)的边侧安装有固定环(7),且固定环(7)设置在限位盘(4)内,并且固定环(7)的外壁贯穿安装有滚珠(8),所述外壳(1)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固定杆(9)、扭辊(10)和齿轮(14),且齿轮(14)通过支撑杆(13)固定在外壳(1)内,并且齿轮(14)的边侧连接有电机(15),...

【技术特征摘要】
1.电缆生产用辊压生产设备,包括外壳(1)、限位杆(3)和电机(1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边侧设置有进料口(2),且进料口(2)内固定有限位杆(3),并且进料口(2)内安装有限位盘(4),所述限位盘(4)上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弧形槽(5)和第一槽孔(6),且弧形槽(5)的端部与限位杆(3)相连接,所述第一槽孔(6)的边侧安装有固定环(7),且固定环(7)设置在限位盘(4)内,并且固定环(7)的外壁贯穿安装有滚珠(8),所述外壳(1)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固定杆(9)、扭辊(10)和齿轮(14),且齿轮(14)通过支撑杆(13)固定在外壳(1)内,并且齿轮(14)的边侧连接有电机(15),所述扭辊(10)上从外到内依次设置有环形槽(11)和第二槽孔(12),且环形槽(11)与固定杆(9)的端部相连接,并且扭辊(10)的边侧安装有出料口(16),且出料口(16)设置在外壳(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坤臧守刚范友柱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胶州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