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及热泵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5626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及热泵,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冷冻油循环回路,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媒换热器、电子膨胀阀、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还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冷冻油循环回路包括油换热器,油换热器的油管进口与油分离器的冷冻油出口连接,油换热器的油管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油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与冷媒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泵循环系统能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冷媒过热度,提高压缩机冷却效果;简化冷却管路结构,降低热泵循环系统故障率。

A heat pump cycle system and heat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及热泵
本技术涉及一种供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及热泵。
技术介绍
热泵是一种将低位热源的热能转移到高位热源的装置,也是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目前一些热泵循环系统没有安装油分离器,冷媒和压缩机冷冻油在整个系统中循环,一起参与换热,但在换热的过程中,压缩机冷冻油会在铜管内表面形成油膜,降低冷媒和铜管之间的传热系数,导致换热效果降低;一些热泵循环系统安装了油分离器,但压缩机冷冻油经油分离器分离后直接进入压缩机吸气口,由于油温较高,冷冻油直接进入压缩机吸气口会提高冷媒的过热度,降低压缩机电机的冷却效果,增加电机的负载;现有技术中还有一些热泵循环系统,冷却系统冗余复杂,导致热泵循环系统结构复杂,故障率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热泵循环系统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及热泵,以解决现有热泵循环系统未对冷媒和冷冻油进行分离、流回压缩机的冷冻油油温过高以及冷媒和冷冻油的冷却系统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冷冻油循环回路,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媒换热器、电子膨胀阀、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还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冷冻油循环回路包括油换热器,油换热器的油管进口与油分离器的冷冻油出口连接,油换热器的油管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油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与冷媒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连接。本技术的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冷冻油循环回路,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油分离器,油分离器能够对冷媒和冷冻油进行分离,避免冷冻油与冷媒一起参与换热,提高换热效率;采用冷媒换热器和油换热器分别对冷媒和冷冻油进行换热,降低冷媒的过热度,提高压缩机电机冷却效果;油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与冷媒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连接,采用同一套冷却液管路对冷媒和冷冻油进行换热,在有效保证冷冻油冷却效果的同时简化冷却管路结构,降低热泵循环系统故障率。进一步地,冷媒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有冷却液降温装置,冷却液降温装置的出口与油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连接。本技术通过设置冷却液降温装置,可对经油换热器和冷媒换热器流出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冷却液经冷却液降温装置降温后流回油换热器,构成冷却液循环回路,结构简单,冷却液利用率高。进一步地,冷媒换热器为冷媒-水换热器,冷媒-水换热器内设有分别与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连通的冷媒通道,以及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的水通道。进一步地,油换热器为油-水换热器,油-水换热器内设有分别与油管进口和油管出口连通的换热油管,以及分别与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连通的冷却水通道。本技术选用水作为冷媒换热器和油换热器的冷却液,可在保证冷却效果的同时降低热泵循环系统的运行成本。进一步地,冷媒循环回路还包括过滤器,过滤器分别设置在冷媒换热器与电子膨胀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以及电子膨胀阀与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本技术通过在电子膨胀阀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置过滤器,可有效去除冷媒中的杂质,延长电子膨胀阀的使用寿命,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进一步地,冷媒循环回路还包括四通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油分离器的冷媒出口连接,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冷媒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接,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换热器连接,四通阀的第四端口与气液分离器连接。本技术的该技术方案在冷媒循环回路中设置四通阀,并对四通阀与油分离器、冷媒换热器、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的连接方式进行了限定,保障热泵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地,换热器为翅片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具体地,本技术可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对换热器的种类进行选择。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器底端的接水盘。本技术通过设置换热器包括接水盘,可以回收换热器冷凝下来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随处排放。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热泵,包括上述的热泵循环系统。本技术的热泵,采用上述的热泵循环系统,能够达到与上述热泵循环系统相同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热泵循环系统的冷媒循环回路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热泵循环系统的冷冻油循环回路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压缩机,2-油分离器,3-四通阀,4-冷媒换热器,5-过滤器,6-电子膨胀阀,7-换热器,8-气液分离器,9-接水盘,10-冷却水出口,11-油换热器,12-油管进口,13-油管出口,14-冷却水进口,15-出水口,16-进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冷冻油循环回路,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油分离器2、冷媒换热器4、电子膨胀阀6、换热器7和气液分离器8,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连接,气液分离器8还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冷冻油循环回路包括油换热器11,油换热器11的油管进口12与油分离器2的冷冻油出口连接,油换热器11的油管出口13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油换热器11的冷却液出口与冷媒换热器44的冷却液进口连接。本技术的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冷冻油循环回路,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接油分离器2,油分离器2能够对冷媒和冷冻油进行分离,避免冷冻油与冷媒一起参与换热,提高换热效率;采用冷媒换热器44和油换热器11分别对冷媒和冷冻油进行换热,降低冷媒的过热度,提高压缩机1电机冷却效果;油换热器11的冷却液出口与冷媒换热器44的冷却液进口连接,可采用同一套冷却液管路对冷媒和冷冻油进行换热,在有效保证冷冻油冷却效果的同时简化冷却管路结构,降低热泵循环系统故障率。优选地,冷媒换热器44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有冷却液降温装置,冷却液降温装置的出口与油换热器11的冷却液进口连接。具体地,热泵循环系统运行时,经冷却液降温装置降温的冷却液从油换热器11的冷却液进口进入油换热器11,与高温冷冻油进行换热,吸收冷冻油热量,使冷冻油油温降低;冷却液从油换热器11的冷却液出口流出,经冷媒换热器44的冷却液进口进入冷媒换热器44与高温冷媒换热,吸收高温冷媒热量;冷却液从冷媒换热器44的冷却液出口流出后回到冷却液降温装置降温,由此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本技术通过设置冷却液降温装置,可对经油换热器11和冷媒换热器44流出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冷却液经冷却液降温装置降温后流回油换热器11,构成冷却液循环回路,结构简单,冷却液利用率高。优选地,冷媒换热器44为冷媒-水换热器,冷媒-水换热器内设有分别与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连通的冷媒通道,以及分别与进水口16和出水口15连通的水通道。优选地,油换热器11为油-水换热器,油-水换热器内设有分别与油管进口12和油管出口13连通的换热油管,以及分别与冷却水进口14和冷却水出口10连通的冷却水通道。本技术采用水作为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冷冻油循环回路,/n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油分离器(2)、冷媒换热器(4)、电子膨胀阀(6)、换热器(7)和气液分离器(8),所述气液分离器(8)还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n所述冷冻油循环回路包括油换热器(11),所述油换热器(11)的油管进口(12)与所述油分离器(2)的冷冻油出口连接,所述油换热器(11)的油管出口(13)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n所述油换热器(11)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冷媒换热器(4)的冷却液进口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冷冻油循环回路,
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油分离器(2)、冷媒换热器(4)、电子膨胀阀(6)、换热器(7)和气液分离器(8),所述气液分离器(8)还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
所述冷冻油循环回路包括油换热器(11),所述油换热器(11)的油管进口(12)与所述油分离器(2)的冷冻油出口连接,所述油换热器(11)的油管出口(13)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
所述油换热器(11)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冷媒换热器(4)的冷却液进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换热器(4)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有冷却液降温装置,所述冷却液降温装置的出口与所述油换热器(11)的冷却液进口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换热器(4)为冷媒-水换热器,所述冷媒-水换热器内设有分别与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连通的冷媒通道,以及分别与进水口(16)和出水口(15)连通的水通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换热器(11)为油-水换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翱翔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