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或热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5626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该系统包括:多排气压缩装置,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和吸气口;第一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排气口、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器、第二换热器和吸气口依次连通;第二回路,包括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器和第三换热器;第二排气口、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器、第三换热器和吸气口依次连通;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一吸热流道,其入口与第一节流器的出口连通,其出口与吸气口连通;第一放热流道,其入口与第二排气口连通,其出口与第二节流器的入口连通。通过集成第一吸热流道和第二放热流道到一个换热器中,系统具有两个回路,从而能够对外部介质进行梯级加热或制冷,提高效率且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或热泵系统
本技术涉及温度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在温度控制领域,相关的制冷或热泵系统通过逆卡诺循环实现制冷或供暖,相关的制冷或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蒸发器等,系统中充注有介质,低温低压气体介质被吸入压缩机经压缩机压缩后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经冷凝器冷凝后成为高压液相,再经节流部件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液体,在蒸发器内吸热升温成为低压气体,进入压缩机吸气口进行下一次循环。在不同的场合,如利用的是冷凝器内高温高压的气体热能,则为热泵系统;若利用的是蒸发器内低温低压的液相制冷剂冷量,则为制冷系统。在实现大温度变化的加热或制冷时,一次性吸收冷凝器放出的热量达到较高温度,或者一次性放出蒸发器吸收的冷量达到较低温度,相关的制冷或热泵系统的能量损耗高,系统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以解决制冷或热泵系统的能量损耗高,系统效率低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制冷或热泵系统包括:多排气压缩装置,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和吸气口;第一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排气口、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器、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第二回路,包括依次设置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器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排气口、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器、第三换热器和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其中,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一吸热流道,其入口与所述第一节流器的出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第一放热流道,其入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第二节流器的入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吸热流道与所述吸气口连通。进一步地,该制冷或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三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分离器、第三换热器、第三节流器和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一排气口、第一换热器、分离器、第三换热器、第三节流器和第四换热器和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回路还包括所述分离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分离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器依次连通;所述分离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连通,所述分离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节流器连通;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二吸热流道,其入口与所述第二节流器的出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第二放热流道,其入口与所述分离器的第一出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第三节流器的入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吸热流道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吸热流道与所述吸气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换热器还包括第三吸热流道,所述第四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三吸热流道与所述吸气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吸热流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吸热流道的入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回路中的第三放热流道,所述分离器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三放热流道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放热流道依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回路还包括第五换热器,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所述第五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放热流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回路还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器;其中,第一换热器包括:第四放热流道,所述第一排气口通过所述第四放热流道与所述第一节流器连通;第五放热流道,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所述第五放热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放热流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分离器为气液分离器,所述分离器的第一出口为气体出口,所述分离器的第二出口为液体出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或热泵系统,包括多排气压缩装置、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系统中的第二换热器包括位于第一回路的第一吸热流道和位于第二回路的第一放热流道,通过集成第一吸热流道和第二放热流道,一个第二换热器即实现了两个回路,完成了两个冷凝压力和冷凝温度不同的逆卡诺循环,从而系统能够通过两个回路中的两个放热装置或两个吸热装置对外部介质进行梯级加热或制冷,提高了系统效率且系统结构紧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中第一类型的第二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中第二类型的第二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中第三类型的第二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的外部换热介质流道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外部换热介质流道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外部换热介质流道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外部换热介质流道示意图;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外部换热介质流道示意图;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外部换热介质流道示意图;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A、10B、10C-第一流动介质,20A、20B、20C-第二流动介质,30A、30B-外部介质,30C-第三流动介质,100-多排气压缩装置,101-第一排气口,102-第二排气口,103-吸气口,200-第一回路,210-第一换热器,211-第四放热流道,212-第五放热流道,220-第一节流器,230、230A、230B、230C-第二换热器,231-第一吸热流道,232-第一放热流道,233-第三放热流道,2311-第一翅片,2321-第二翅片,234-第三翅片,300-第二回路,310-第二节流器,320-第三换热器,321-第二吸热流道,322-第二放热流道,323-第三吸热流道,330-第五换热器,400-第三回路,410-分离器,420-第三节流器,430-第四换热器,510A、510B、510C、510D-第一外部介质流道,520A、520B、520C、520D-第二外部介质流道。具体实施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或热泵系统可以基于应用环境的不同,可以用于加热或冷却任何外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排气压缩装置,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和吸气口;/n第一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排气口、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器、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n第二回路,包括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器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排气口、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器、第三换热器和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n其中,第二换热器包括:/n第一吸热流道,其入口与所述第一节流器的出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n第一放热流道,其入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第二节流器的入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排气压缩装置,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和吸气口;
第一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排气口、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器、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
第二回路,包括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器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排气口、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器、第三换热器和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
其中,第二换热器包括:
第一吸热流道,其入口与所述第一节流器的出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
第一放热流道,其入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第二节流器的入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或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吸热流道与所述吸气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或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回路,第三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分离器、第三换热器、第三节流器和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一排气口、第一换热器、分离器、第三换热器、第三节流器和第四换热器和所述吸气口依次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回路还包括所述分离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分离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器依次连通;所述分离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连通,所述分离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节流器连通;
第三换热器包括:
第二吸热流道,其入口与所述第二节流器的出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
第二放热流道,其入口与所述分离器的第一出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第三节流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家强汤奇雄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