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5180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综合治理系统包括渣堆、拦渣设施、底部平台、格构护坡、修坡面层、顶面平台、客土喷播层、营养袋以及截排水沟,所述拦渣设施布置于堆渣的坡脚,起到拦挡渣体的作用;所述修坡面层的下端靠近底部平台的两级上布置有用以确保渣体稳定的格构护坡;所述渣堆的顶部设置有顶面平台,在顶面平台与道路之间的裸露坡面上开穴安装营养袋;所述客土喷播层喷播在营养袋周边的裸露坡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治理方法系统全面,治理效果好。该治理措施简单,可广泛应用于公路下边坡挂渣处理和高边坡松散堆积体加固、处理,适用范围较广,可推广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高原地区修建的道路,一般蜿蜒于高山、峡谷之间。在道路修建过程中,开挖的渣料不可避免的会散落入道路下侧的冲沟和坡面,形成坡面挂渣,占压并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同时,限于交通条件,运渣困难,导致挂渣难以及时运至指定弃渣场。坡面挂渣高度一般高于20m,且松散的贴于坡面和沟道表面,汛期受山洪冲刷,部分挂渣从坡顶迅速进入坡脚甚至下侧的沟道、河流及农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大风季节,浮渣进入周边的区域,降低周边的空气环境质量,加剧破坏周边的生态(某公路边坡挂渣现状见图1)。因此,急需研制出一种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原理简单,施工快速,满足边坡挂渣的持久稳定和快速恢复生态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满足道路下边坡挂渣持久稳定和快速恢复生态的要求,兼具为高边坡挂渣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提供一种思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渣堆、拦渣设施、底部平台、格构护坡、修坡面层、顶面平台、客土喷播层、营养袋以及截排水沟,所述拦渣设施布置于堆渣的坡脚,起到拦挡渣体的作用;所述渣堆的坡脚与拦渣设施之间形成底部平台;所述修坡面层铺设在渣堆的表面,所述修坡面层从上到下设置有多级;所述修坡面层的下端靠近底部平台的两级上布置有用以确保渣体稳定的格构护坡;所述渣堆的顶部设置有顶面平台,在顶面平台与道路之间的裸露坡面上开穴安装营养袋;所述客土喷播层喷播在营养袋周边的裸露坡面上;所述截排水沟设置道路下的边坡、马道和挂渣区周边,用于拦截和导排道路、渣堆坡面及周边坡面汇水,减少水流冲刷堆渣区。所述拦渣设施顶宽1.5m,墙高5.0m,其中拦渣设施的基础埋入原地面线以下深度1.5m,拦渣设施临渣侧坡比1:0.1,背渣侧坡比1:0.4。所述底部平台和顶面平台上栽植乔木和撒播草籽用以恢复植被。所述修坡面层的边坡坡比为1:1.5~1:2.5,单级边坡高度10~15m。所述格构护坡包括顶梁、底梁、格构梁以及节点插筋,所述顶梁修建在修坡面层最下面的两级边坡的顶部,底梁修建在修坡面层的坡脚,在顶梁和底梁之间浇筑格构梁,格构梁交叉布置,所述节点插筋设置在格构梁的交叉部位,所述节点插筋插入到渣堆内,所述格构梁交叉设置围成的空间内填充有营养土层,所述格构梁的间排距为3.0m×3.0m,截面面积为0.4m×0.4m。所述营养袋间距1.0m×1.0m,呈梅花型布置,所述客土喷播层喷播厚度10cm。所述营养袋采用抗老化的土工袋,规格为60cm×40cm×25cm,内部填塞营养土、灌草种籽和营养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治理方法系统全面,治理效果好。采用先稳固挂渣后恢复植被,工程、植物与生态护坡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可在全面防护坡面挂渣的基础上,快速恢复坡面的植被,极大减缓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治理后,可实现边坡挂渣的持久稳定和快速恢复生态的要求。(2)适用范围广。该治理措施简单,可广泛应用于公路下边坡挂渣处理和高边坡松散堆积体加固、处理,适用范围较广,可推广性强。(3)施工简单快速。该综合治理措施所采用的混凝土、钢筋、土工袋、营养土、灌草种籽、乔灌木树苗均可直接采购;施工工艺简单,施工简单便捷。附图说明图1是某公路下边坡挂渣现状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高原地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高原地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拦渣设施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格构护坡里面布置示意图。图6是图5的A-A剖面示意图。图7是图5的B-B剖面示意图。图8是图5的C-C剖面示意图。图9是图5的D-D剖面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营养袋和客土喷播层剖面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营养袋和客土喷播层平面示意图。图中标号分别表示,1-渣堆,2-拦渣设施,3-底部平台,4-格构护坡,5-修坡面层,6-顶面平台,7-客土喷播层,8-营养袋,9-截排水沟,10-道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11所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包括渣堆1、拦渣设施2、底部平台3、格构护坡4、修坡面层5、顶面平台6、客土喷播层7、营养袋8、截排水沟9以及道路10。所述拦渣设施2布置于渣堆1的坡脚,起到拦挡渣体的作用;所述渣堆1的坡脚与拦渣设施2之间形成底部平台3;所述修坡面层5铺设在渣堆1的表面,所述修坡面层5从上到下设置有多级;所述修坡面层5的下端靠近底部平台3的两级上布置有用以确保渣体稳定的格构护坡4;所述渣堆1的顶部设置有顶面平台6,在顶面平台6与道路10之间的裸露坡面上开穴安装营养袋8;所述客土喷播层7喷播在营养袋8周边的裸露坡面上;所述截排水沟9设置道路10下的边坡、马道和挂渣区周边,用于拦截和导排道路10、渣堆1坡面及周边坡面汇水,减少水流冲刷堆渣区。所述拦渣设施2顶宽1.5m,墙高5.0m,其中拦渣设施2的基础埋入原地面线以下深度1.5m,拦渣设施2临渣侧坡比1:0.1,背渣侧坡比1:0.4。所述底部平台3和顶面平台6上栽植乔木和撒播草籽用以恢复植被。所述修坡面层5的边坡坡比为1:1.5~1:2.5,单级边坡高度10~15m。所述格构护坡4包括顶梁41、底梁42、格构梁43以及节点插筋44,所述顶梁41修建在修坡面层5最下面的两级边坡的顶部,底梁42修建在修坡面层5的坡脚,在顶梁41和底梁42之间浇筑格构梁43,格构梁43交叉布置,所述节点插筋44设置在格构梁43的交叉部位,所述节点插筋44插入到渣堆1内,所述格构梁43交叉设置围成的空间内填充有营养土层45,所述格构梁43的间排距为3.0m×3.0m,截面面积为0.4m×0.4m。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现浇,嵌入渣体内10cm;格构梁43一侧布置截水槽46,截水槽46的截面面积为0.1m×0.58m,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现浇(与格构梁43连为一体),嵌入渣体内10cm;顶梁41截面面积为0.3m×0.4m,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现浇(与格构梁43连为一体),嵌入渣体内10cm;底梁42为多边形,高度0.7m,宽度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渣堆(1)、拦渣设施(2)、底部平台(3)、格构护坡(4)、修坡面层(5)、顶面平台(6)、客土喷播层(7)、营养袋(8)、截排水沟(9)以及道路(10),/n所述拦渣设施(2)布置于渣堆(1)的坡脚,起到拦挡渣体的作用;/n所述渣堆(1)的坡脚与拦渣设施(2)之间形成底部平台(3);/n所述修坡面层(5)铺设在渣堆(1)的表面,所述修坡面层(5)从上到下设置有多级;/n所述修坡面层(5)的下端靠近底部平台(3)的两级上布置有用以确保渣体稳定的格构护坡(4);/n所述渣堆(1)的顶部设置有顶面平台(6),在顶面平台(6)与道路(10)之间的裸露坡面上开穴安装营养袋(8);/n所述客土喷播层(7)喷播在营养袋(8)周边的裸露坡面上;/n所述截排水沟(9)设置道路(10)下的边坡、马道和挂渣区周边,用于拦截和导排道路(10)、渣堆(1)坡面及周边坡面汇水,减少水流冲刷堆渣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渣堆(1)、拦渣设施(2)、底部平台(3)、格构护坡(4)、修坡面层(5)、顶面平台(6)、客土喷播层(7)、营养袋(8)、截排水沟(9)以及道路(10),
所述拦渣设施(2)布置于渣堆(1)的坡脚,起到拦挡渣体的作用;
所述渣堆(1)的坡脚与拦渣设施(2)之间形成底部平台(3);
所述修坡面层(5)铺设在渣堆(1)的表面,所述修坡面层(5)从上到下设置有多级;
所述修坡面层(5)的下端靠近底部平台(3)的两级上布置有用以确保渣体稳定的格构护坡(4);
所述渣堆(1)的顶部设置有顶面平台(6),在顶面平台(6)与道路(10)之间的裸露坡面上开穴安装营养袋(8);
所述客土喷播层(7)喷播在营养袋(8)周边的裸露坡面上;
所述截排水沟(9)设置道路(10)下的边坡、马道和挂渣区周边,用于拦截和导排道路(10)、渣堆(1)坡面及周边坡面汇水,减少水流冲刷堆渣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渣设施(2)顶宽1.5m,墙高5.0m,其中拦渣设施(2)的基础埋入原地面线以下深度1.5m,拦渣设施(2)临渣侧坡比1:0.1,背渣侧坡比1: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力黄斌刘晖乔锋田红卫王旭东方舒张雪王志刚尹元银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