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51804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综合治理系统包括渣堆、拦渣设施、底部平台、格构护坡、修坡面层、顶面平台、客土喷播层、营养袋以及截排水沟,所述拦渣设施布置于堆渣的坡脚,起到拦挡渣体的作用;所述修坡面层的下端靠近底部平台的两级上布置有用以确保渣体稳定的格构护坡;所述渣堆的顶部设置有顶面平台,在顶面平台与道路之间的裸露坡面上开穴安装营养袋;所述客土喷播层喷播在营养袋周边的裸露坡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治理方法系统全面,治理效果好。该治理措施简单,可广泛应用于公路下边坡挂渣处理和高边坡松散堆积体加固、处理,适用范围较广,可推广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高原地区修建的道路,一般蜿蜒于高山、峡谷之间。在道路修建过程中,开挖的渣料不可避免的会散落入道路下侧的冲沟和坡面,形成坡面挂渣,占压并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同时,限于交通条件,运渣困难,导致挂渣难以及时运至指定弃渣场。坡面挂渣高度一般高于20m,且松散的贴于坡面和沟道表面,汛期受山洪冲刷,部分挂渣从坡顶迅速进入坡脚甚至下侧的沟道、河流及农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大风季节,浮渣进入周边的区域,降低周边的空气环境质量,加剧破坏周边的生态(某公路边坡挂渣现状见图1)。因此,急需研制出一种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原理简单,施工快速,满足边坡挂渣的持久稳定和快速恢复生态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满足道路下边坡挂渣持久稳定和快速恢复生态的要求,兼具为高边坡挂渣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提供一种思路。<br>本技术的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渣堆(1)、拦渣设施(2)、底部平台(3)、格构护坡(4)、修坡面层(5)、顶面平台(6)、客土喷播层(7)、营养袋(8)、截排水沟(9)以及道路(10),/n所述拦渣设施(2)布置于渣堆(1)的坡脚,起到拦挡渣体的作用;/n所述渣堆(1)的坡脚与拦渣设施(2)之间形成底部平台(3);/n所述修坡面层(5)铺设在渣堆(1)的表面,所述修坡面层(5)从上到下设置有多级;/n所述修坡面层(5)的下端靠近底部平台(3)的两级上布置有用以确保渣体稳定的格构护坡(4);/n所述渣堆(1)的顶部设置有顶面平台(6),在顶面平台(6)与道路(10)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渣堆(1)、拦渣设施(2)、底部平台(3)、格构护坡(4)、修坡面层(5)、顶面平台(6)、客土喷播层(7)、营养袋(8)、截排水沟(9)以及道路(10),
所述拦渣设施(2)布置于渣堆(1)的坡脚,起到拦挡渣体的作用;
所述渣堆(1)的坡脚与拦渣设施(2)之间形成底部平台(3);
所述修坡面层(5)铺设在渣堆(1)的表面,所述修坡面层(5)从上到下设置有多级;
所述修坡面层(5)的下端靠近底部平台(3)的两级上布置有用以确保渣体稳定的格构护坡(4);
所述渣堆(1)的顶部设置有顶面平台(6),在顶面平台(6)与道路(10)之间的裸露坡面上开穴安装营养袋(8);
所述客土喷播层(7)喷播在营养袋(8)周边的裸露坡面上;
所述截排水沟(9)设置道路(10)下的边坡、马道和挂渣区周边,用于拦截和导排道路(10)、渣堆(1)坡面及周边坡面汇水,减少水流冲刷堆渣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渣设施(2)顶宽1.5m,墙高5.0m,其中拦渣设施(2)的基础埋入原地面线以下深度1.5m,拦渣设施(2)临渣侧坡比1:0.1,背渣侧坡比1: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力黄斌刘晖乔锋田红卫王旭东方舒张雪王志刚尹元银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