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性半导体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4278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性半导体元件。电容性半导体元件(1)包括硅衬底(Sub)和层叠在硅衬底(Sub)的表面上的配线区域(LA),其中,配线区域(LA)具有电容性区域(CR);硅衬底(Sub)包括:阱区域(P型阱);STI区域,其形成在硅衬底(Sub)的表面上,并与阱区域(P型阱)及配线区域(LA)相接;以及硅区域(D),其形成在硅衬底(Sub)的表面上,且在STI区域以外的区域,与阱区域(P型阱)及配线区域(LA)相接,硅区域(D)包括极性与阱区域(P型阱)相反的杂质。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减少干扰对电容性区域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容性半导体元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容性半导体元件。
技术介绍
在集成电路领域中,已有使用Metal-Oxide-Metal(MOM)(金属-氧化物-金属)电容或Metal-Insulator-Metal(MIM)(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例如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8198698号说明书),其是通过接线电容来形成。为了提高接线电容的电容值精度,例如在MOM的下方的硅衬底上配置虚拟器件图案。例如设置虚拟器件图案在衬底表面上,以满足STI和阱区域上的预设密度。但是,存在着在MOM的配线区域与在硅衬底中的阱区域之间产生寄生电容的情况。在发生寄生电容时,存在接地(GND)的干扰影响,例如从与GND接线连接的P型阱传入的干涉影响的可能性。即,MOM电容易受到干扰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干扰影响的电容性半导体元件。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容性半导体元件,其包括:阱区域,其设置在所述硅衬底中;STI区域,其设置在所述硅衬底中且露出于所述硅衬底表面,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容性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硅衬底;/n阱区域,其设置在所述硅衬底中;/nSTI区域,其设置在所述硅衬底中且露出于所述硅衬底表面,并与所述阱区域相邻;/n硅区域,其设置在所述硅衬底中并露出于所述硅衬底表面,且与所述STI区域及所述阱区域相邻,所述硅区域未连接于电性接点,所述电性接点是设置于所述硅衬底上,其中,所述硅区域包括极性与所述阱区域相反的杂质;/n配线区域,其层叠在所述硅衬底的表面上,并于所述STI区域及所述硅区域相接,其中,所述配线区域具有电容性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性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硅衬底;
阱区域,其设置在所述硅衬底中;
STI区域,其设置在所述硅衬底中且露出于所述硅衬底表面,并与所述阱区域相邻;
硅区域,其设置在所述硅衬底中并露出于所述硅衬底表面,且与所述STI区域及所述阱区域相邻,所述硅区域未连接于电性接点,所述电性接点是设置于所述硅衬底上,其中,所述硅区域包括极性与所述阱区域相反的杂质;
配线区域,其层叠在所述硅衬底的表面上,并于所述STI区域及所述硅区域相接,其中,所述配线区域具有电容性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性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衬底还包括外延区域,所述外延区域形成在所述硅区域与所述阱区域之间,所述外延区域的极性与所述硅区域相同,所述外延区域的杂质浓度相对于所述硅区域较低。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性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阱区域包括第一阱区域及第二阱区域,所述第一阱区域与所述第二阱区域互相分离且具有不同极性,其中,所述第一阱区域未连接于所述电性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性半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矢真敏川村昌靖夏目秀隆藤井康博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