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的电热协同调度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940028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的电热协同调度方法,属于电力系统优化调度运行领域。该方法首先将热网全局信息等效为仅包含关键节点信息的端口等值模型,然后建立由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成的考虑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的电热协同调度模型,将端口等值模型作为热力系统约束嵌入该协同调度模型,对协同调度模型求解得到最优协同调度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精确表示热力网络动态传输时延特性的同时有效保护热力系统数据隐私,减少热力系统所需提供的信息量,降低电‑热协同运行中的信息交换成本,降低了优化调度问题复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的电热协同调度方法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的电热协同调度方法,属于电力系统优化调度运行领域。
技术介绍
电力系统与区域集中供热系统是区域多能源系统的主要组成元素,两者的协同运行方法是多能源系统优化决策的重要研究对象。在电-热协同运行中,热网的时延特性使得热力系统的供能与用能不需要实时平衡,赋予了热力系统巨大的储能潜力。合理的在电-热协同运行中考虑热网传输动态特性可以更精准地描述系统运行面临的网络物理约束,同时打破传统电-热协同运行中“以热定电”的约束,通过使热负荷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转移,灵活安排热电联产机组、电锅炉的热出力,从而间接为电力系统优化运行带来更大的可行域,提高电-热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传统的电-热协同运行通常获取电力系统与热力系统的全部细节信息,通过建立全局优化模型并计算,其不足之处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1)传统的电-热协同运行模型缺少对热网时延特性的考虑,没有计及热网巨大的储热潜力及其为电力系统提供的灵活性。2)传统的电-热协同运行需要使用热网的所有数据信息,例如拓扑结构、管网参数等等,以便于嵌入热网的支路热损耗、节点热力平衡等约束。事实上,电力和热力系统一般由独立的机构管理,热力系统出于数据隐私和系统安全考虑不会将所有热网细节数据提供给电力系统,这对实际调度中电-热协同运行造成了困难;3)即使调度者有权限获取电力系统和热力系统的所有数据,能够实现全局决策优化,大量热力管网细节参数信息也会大大增加电-热协同优化模型的复杂度和求解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基于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的电热协同调度方法。本专利技术将热网全局信息等效为仅包含关键节点信息的端口等值模型并嵌入电热协同调度模型,在精确表示热力网络动态传输时延特性的同时有效保护热力系统数据隐私,减少热力系统所需提供的信息量,降低电-热协同运行中的信息交换成本,降低了优化调度问题复杂度。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的电热协同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具体步骤如下:1-1)在拉普拉斯域建立热网的支路方程:其中,表示供水网支路e的终端热流功率,表示供水网支路e的始端热流功率,表示回水网支路e的终端热流功率,表示回水网支路e的始端热流功率,Le,me,Ae,λe分别表示热网中供水网或回水网支路e的长度、质量流量、横截面积和热损系数,c,ρ分别为水的比热容和密度,s为拉普拉斯算子;1-2)在拉普拉斯域建立热网的节点方程:其中,表示节点v的热源功率,表示注入供水网节点v的热流功率,表示流出回水网节点v的热流功率,表示节点v的热负荷功率,表示流出供水网节点v的热流功率,表示注入回水网节点v的热流功率,表示供水网或回水网节点v处经过热负荷的质量流量,表示供水网或回水网节点v处经过热源的质量流量;1-3)分别定义供水网和回水网的节点-支路矩阵:对于供水网,定义供水网出发节点-支路关联矩阵和供水网到达节点-支路关联矩阵其中,V代表节点集合,E代表支路集合,下标E表示支路数,V表示节点数,表示矩阵As+中对应支路v和节点e的元素,表示表示矩阵As-中对应支路v和节点e的元素;其中,表示从节点v∈V流出的支路集合,表示从节点v∈V流入的支路集合;回水网与供水网完全镜像,拓扑一致,仅工质流动方向相反,因此有Ar+=As-,Ar-=As+,其中Ar+表示回水网出发节点-支路关联矩阵,Ar-表示回水网到达节点-支路关联矩阵;1-4)以式(1)和(2)为基础,在拉普拉斯域建立热网的支路方程矩阵形式:其中,表示供水网支路终端热流功率向量;表示供水网支路始端热流功率向量;表示回水网支路终端热流功率向量;表示回水网支路始端热流功率向量;Z为支路特性矩阵,定义为:1-5)以式(3)-(8)为基础,在拉普拉斯域建立热网的节点方程矩阵形式:其中,分别为供水网第一分配系数矩阵和供水网第二分配系数矩阵,分别为回水网第一分配系数矩阵和回水网第二分配系数矩阵:1-6)建立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首先,建立拉普拉斯域中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其中:其中,表示热网节点热源功率向量;表示热网节点热负荷功率向量;表示热源注入供水网的热流功率,为供水网端口系数矩阵,为回水网端口系数矩阵;对式(24)进行拉普拉斯逆变换得到时域中的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其中,L-1表示拉普拉斯逆变换;2)建立考虑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的电热协同调度模型,该模型由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成;具体步骤如下:2-1)建立协同调度模型的目标函数:其中,表示t时段机组j的发电功率,表示t时段机组j的出力热功率,T表示决策时段集合,ΩTU表示非热电联产传统机组集合,ΩCHP表示热电联产机组集合,Cj(·)指机组j的燃料成本函数;非热电联产传统机组的成本函数表达式如下:热电联产机组的成本函数表达式如下:其中,为非热电联产传统机组燃料成本系数;为热电联产机组燃料成本系数;κj为热电联产机组j∈ΩCHP的可行域第一系数;2-2)确定协同调度模型的条件,具体如下:2-2-1)热电联产机组出力约束;其中,μj,εj分别为热电联产机组j∈ΩCHP的可行域第二、第三系数,分别为机组j的最大出力值和最小出力值;2-2-2非热电联产传统机组出力约束;2-2-3)风电机组出力约束;其中,wj,t,分别为风电机组j∈ΩWPt时段的实际出力和t时段预测最大出力上限,ΩWP表示风电机组集合;2-2-4)电力系统功率平衡约束;其中,pd为系统电力负荷;2-2-5)热力系统约束;3)对步骤2)建立的模型求解,得到热电联产机组j∈ΩCHP的出力电功率与热功率非热电联产传统机组j∈ΩTU的出力电功率风电机组j∈ΩWP的出力电功率wj,t的最优解,即为电热协同调度的最优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及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生成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可以精确描述热力网络动态传输时延特性;2)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可以有效保护热力系统数据隐私;3)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可以有效降低电-热协同运行中的信息交换成本,降低优化调度问题复杂度;4)在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的电热协同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1)建立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具体步骤如下:/n1-1)在拉普拉斯域建立热网的支路方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的电热协同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热网动态特性端口等值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1)在拉普拉斯域建立热网的支路方程:






其中,表示供水网支路e的终端热流功率,表示供水网支路e的始端热流功率,表示回水网支路e的终端热流功率,表示回水网支路e的始端热流功率,Le,me,Ae,λe分别表示热网中供水网或回水网支路e的长度、质量流量、横截面积和热损系数,c,ρ分别为水的比热容和密度,s为拉普拉斯算子;
1-2)在拉普拉斯域建立热网的节点方程:


















其中,表示节点v的热源功率,表示注入供水网节点v的热流功率,表示流出回水网节点v的热流功率,表示节点v的热负荷功率,表示流出供水网节点v的热流功率,表示注入回水网节点v的热流功率,表示供水网或回水网节点v处经过热负荷的质量流量,表示供水网或回水网节点v处经过热源的质量流量;
1-3)分别定义供水网和回水网的节点-支路矩阵:
对于供水网,定义供水网出发节点-支路关联矩阵和供水网到达节点-支路关联矩阵
其中,V代表节点集合,E代表支路集合,下标E表示支路数,V表示节点数,表示矩阵As+中对应支路v和节点e的元素,表示表示矩阵As-中对应支路v和节点e的元素;






其中,表示从节点v∈V流出的支路集合,表示从节点v∈V流入的支路集合;
回水网与供水网完全镜像,拓扑一致,仅工质流动方向相反,因此有Ar+=As-,Ar-=As+,其中Ar+表示回水网出发节点-支路关联矩阵,Ar-表示回水网到达节点-支路关联矩阵;
1-4)以式(1)和(2)为基础,在拉普拉斯域建立热网的支路方程矩阵形式:






其中,表示供水网支路终端热流功率向量;表示供水网支路始端热流功率向量;表示回水网支路终端热流功率向量;表示回水网支路始端热流功率向量;
Z为支路特性矩阵,定义为:



1-5)以式(3)-(8)为基础,在拉普拉斯域建立热网的节点方程矩阵形式: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经纬张宁康重庆杜尔顺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